山居筆記餘秋雨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本書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以下是小編帶來山居筆記餘秋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山居筆記餘秋雨

山居筆記餘秋雨評價

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羣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這些問題如此之大,當然不可能輕易找到答案,我能做的,只是招呼讀者用當代生命去感觸和體驗。這便構成了《山居筆記》的基本內容。

山居筆記餘秋雨摘抄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由此展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

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着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教學,說到底,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

災難,對常人來說也就是災難而已,但對知識分子來說就不一樣了。當災難初臨之時,他們比一般人更緊張,更痛苦,更缺少應付的能耐;但是當這一個關口渡過之後,他們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識又會重新甦醒,開始與災難周旋,在災難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運時纔會追慕的虛浮層面,去尋求生命的底蘊。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