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餘秋雨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餘秋雨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餘秋雨書籍讀後感1

《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裏“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着“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着“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着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峯,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無甚直接寫景之處,只是以三峽遊蹤爲經,編織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多次凸現三峽的文化含義,詩人、奇山異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峽幾乎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見證者。在作者筆下,三峽,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山水風景,更含有極具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塊聖地,一個無從替代的意象。沒有太多的抒情,卻能讓人的心頭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風的吹拂,三峽的水湍急澎湃——因爲水下暗流洶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矯情不誇張,卻在平和之中帶讀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遊歷。作者的學者氣息、文人氣息盡顯無遺。《三峽》絕非泛泛的文人遊記。讀罷《三峽》,心中的洶涌遠非釋卷便可以靜息。三峽是美景,更是歷史與理想、力量與激情的結合體。這片美景外國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歷經滄桑的三峽僅屬於中華民族,這是隻有我們纔有的驕傲與狂放不羈。

無論你有沒有到過三峽,請與我一起,在餘秋雨先生的帶領下作一番記憶情的三峽文化之旅。

餘秋雨書籍讀後感2

天氣乍暖初寒,這西北小城的風瑟瑟地吹着,到了耳邊總覺得有人在念着什麼。起初模模糊糊,後來愈加清晰,約摸着是“雪”字了。可這西北小城的冬雪又着實沒什麼看頭,路人的匆匆腳印瓷實了雪地,髒了那份江南水鄉嚮往已久的潔白。我搖搖頭,試圖抹去雜亂無章的雪,可那念頭卻揮之不去。

後來,在慵懶的午後,隨手翻開蒙了一層薄薄的灰塵的書,竟不由地笑出了聲,評讀錢塘蘇小小,竟有人有這樣精闢的論述“與這種暗淡無光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西湖夢》)一瞧作者,竟是餘秋雨先生,先生果真是極有趣的人。

更加急不可耐地往下讀,卻再也笑不出聲。原來那耳邊日日縈繞的雪竟是這般,這般蕭瑟。這纔是雪,是陽關的雪,西北的雪,是大漠孤煙纔有的浩蕩,是江南兩岸領略不到的風光。一道陽關,兩丘雪,三聲胡笳,四面沙。先生說:“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我在暖暖的陽光下竟再也找不到那種散漫,莫名地感到一種寒,亦或是由寒而得,更深刻地澎湃,這纔是我大漠的雪,這纔是我西北的雪。

再讀《陽關雪》,更是不敢笑了,唯恐得罪了自己心裏的那種蕩氣迴腸的澎湃。秋雨先生是奔着王維的《渭城曲》,去尋陽關,我卻是奔着他的《陽關雪》,在心裏搭建起了那些土墩,那些石城,那些令人魂牽夢繞的雪,還有那大漠沉默,西風聲起的肅殺。雙手合實書頁,竟徵了一下,耳邊傳來揚揚灑灑的雪花,而比朔方更朔方的大漠上,胡笳和羌笛哀哀怨怨地慢慢飄來,似有似無,奪人心魂,先生說:“既然一個名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可是先生啊,當年的那個民族遊走於荒原,而慰以寂寞的,怕也只有這悲愴的樂聲。漸漸掩蓋在大雪中的,只是這個民族日益強盛後對大漠的笑靨如花的心,這是一個民族的錯誤。

我聽見天空的嘆息,飛鳥的軌跡,垂下的眼瞼遮住所有陽關雪的悲壯。先生啊,令人驚駭的地上的凸凹是遠年的墳堆,你說,被大雪籠罩的黑色的古戰場上,會不會有一個兵敗將軍早已料到千年後的一個墳頭會埋葬着一個民族一部分坍塌的精神的疆域。許多許多年後,會不會有一個少年坐在陽光下感到一種寒意,發出一陣惋惜,原來陽關也曾孕育着華夏的文明,一聲駝鈴響起絲綢之路的行者奢侈的夢,一位美人眺望西漢王朝的方向輕柔的紗,一個牧羊人癡念去國還鄉的愁緒滾燙的淚。華夏仍在,春天依舊,可如今只有一個文人,一場雪還惦記着那個“勸君更進一杯酒”的陽關。

如多把陽關比作漂泊的詩人,日後的我們是不是隻能在他的開始寫下零星的幾個數字,而卒年上只能畫一個大大的問號,構成陽關一生的坎坷。

我要去陽關,看時代賦予它的悲愴,命運笑望他的衰亡;

我要去陽關,去先生筆下的陽關,去聽胡笳,羌笛的飄渺,去找尋朔方真真正正的一場雪;

我要去陽關,握一把滄桑的雪,做一個文人的夢;

我要去陽關,去陽關……

餘秋雨書籍讀後感3

被壓得喘不過氣之時,我在目錄中尋找看起來輕鬆些的題目,於是選擇了《臘梅》。

愛極了梁辰魚的這首詩:

“幽花開處月微茫,秋水凝神黯淡妝。

曉徹露濃空見影,隔簾風細但聞香。“

花總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感覺。私自以爲,每一朵花都是一首詩,“孤芳自賞時,世界便小了”。我幻想,《夜雨詩意》中的那段話能得以映現:

“狼狽的苦旅不見了,荒寂恐怖不見了,只是在緊張生活的空閒,讀一首詩,親撫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樣的輕鬆和瀟灑。”

可是,我發現我錯了。當花的生機勃勃與絕症病人那無法挽回的.生命形成鮮明落差時,輕鬆和瀟灑成了大笑話。雖然先生極力凸現昏暗中的光明,絕望中的希望,但我想更多的是平凡人,至少我無法那樣豁達,無法忽略那光明周圍是昏暗,希望被絕望包圍,相比起人的生命,一切都太渺小。

但僅是那一點燦爛,就使人心感動。爲生命而動容,更爲人對美,對生命的生機表現出來的執著而震撼。

餘秋雨書籍讀後感4

捧着《抱愧山西》這本餘秋雨的著作,像捧着一種心情,一種比慚愧更令我難以釋懷的心情。餘秋雨,作爲一個局外人,他在山西旅行時,一直抱着一種慚愧的心情,慚愧於自己一直以來對山西的誤解。可是我們呢,我們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山西的人們,我們又何曾不是蔑視山西,甚至怨天尤人地哀嘆自己爲何生在山西,但我們有過慚愧嗎?我們的心靈有過一絲波動嗎?

山西的落後,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是毋庸置疑的,山西成了落後的代名詞,甚至連山西人的老實都蒙上了一層黃土的味道。可是,我們這些山西人又在做什麼,又在想什麼呢?答案是大都在想着將來如何走出這片哺育我們半輩子的土地。或許,形勢如此,大潮流如此,我們可能創不出一些佳績,更不能爲山西抹去灰塵,但,至少,我們沒有資格去輕視她,輕視她當年的輝煌。當然,我不會否認,我也曾蔑視過她,她的落後,她的愚昧,她的無知。可是,現在,將來,我再也不會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她,我找不到貼切的言語來形容我的心情,我只是努力地用心去讀她,從餘秋雨有力的筆鋒中汲取力量。

餘秋雨在書中這樣寫道,“在上一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裏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這些大城市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

還有很多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海內最富乃山西,在清代全國商業領域,人數最多、資本最厚、散佈最廣的是山西人。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後同樣逃脫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於山西,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呢?讀了《抱愧山西》,你是否也能夠重新審視山西,重新評價山西呢?

餘秋雨書籍讀後感5

這幾天在網上讀餘秋雨老師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頗多,讀了很多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他那篇反映“誠信”的《信客》,我們上次學生做作文也是寫了反映“誠信”的話題作文,所以想把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談一下。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會出遠門了。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我要說的是這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爲客戶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爲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戶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

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聲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這就是我要說的,在這個世界上,你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一句話:萬事“誠”爲先!

西方有句話:“他騙了所有的人,最後發現他被所有的人騙了。”信譽,是對受權益的維護和尊重,承諾,就自己來說是一種責任,就對方來說是一種希望。失信和失諾,不管對象是誰,都是一種失責。然而,正是這種然否,才顯示出一個人思想品德的高下,古人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爲何難追?因爲言出諾隨,方顯君子本色。“言必行,行必果”,特別是在競爭激烈存在的現代社會,承諾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只有一諾千金,纔可贏得至高無上的信譽。

鄭周永說過,信用是財產,有信用就有一切。麥可格雷爾也說過,一切商業交易中,信用第一。請看美國的凱特皮勒公司是怎麼做的。這個公司是世界性的生產推土機和鏟土機的公司,它的廣告中說:“凡是買了我們產品的人,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需要更換配件,我們保證48小時內送到你們手中,如果送不到,我們的產品就白送給你們。”他們說一不二。有時候爲了把一個價值50美元的零件送到邊遠山區,不惜用一架直升飛機,費用高達2000美元。有時無法按時在48小時內把零件送到用戶手中,就真的按廣告所說,把產品白送給用戶。由於經營信譽高,這家公司歷經幾十年仍然興旺。這就是講究信譽給凱特皮勒公司帶來的效益。正是有了信譽,纔有了凱特皮勒公司的發展,纔有了凱特皮勒公司興旺。這就是說,承諾就是信譽,承諾的實現與否直接關係到企業的生存。

另一家國內的銀行的員工們也很好的做到了講誠信,維護青年文明號的榮譽稱號。做到了名不虛傳。當記者拿出1100元錢,卻故意在存款憑條上填寫了100元,遞進2號窗口。服務員熱情餓接待了他們,並將多出的100元退了回來。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青年文明號,工商銀行吉林市湘潭儲蓄所的一件事。正是因爲有了這些普普通通的銀行的職工的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的堅持,才換來了他們這樣的文明稱號,這種品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告訴我們:信譽要靠實際行動積累。

但也有一些單位口號喊得震天響,在真的有事發生後卻一再推諉,在羣衆中造成很壞的影響。一消費者到一家門面堂皇,公開向消費者承諾“包修3年”電器商店,花820元買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使用僅10天,就發現定時器失靈了。當該消費者帶着發票把洗衣機運回商店要求換一臺新的時,就惹得營業員滿臉的不高興。她說,換新的不可能,只能給你修理一下,今天沒修理人員,你先運回去,明天派人。不得已,筆者只好運回去等人上門修。殊不知,修了壞,壞了修,折騰了好幾個回合仍無效果。真是讓人有克說不出,這樣的服務,這樣的承諾,又怎麼能讓人信服?這件事告訴我們:承諾不是隻說不做。就像池田大佐說的:“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的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這也是我們以後要吸取的教訓吧!

說到這裏,不禁又想起了《禮記》上的一句話:“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爲寶。”這句話戰國時期的尾生做到了。尾生曾與一女子約會於橋下,女子未來,河水卻開始上漲。於是他便面臨着兩難的選擇:要麼固守着誠信被淹死,要麼丟掉誠信保全生命。尾生最終選擇了誠信,抱柱而死,成就了千古美名。讀來雖覺慘重,但在追尋誠信的道路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正像《信客》裏的那位老信客,一生的信譽毀在了那條窄窄的絲綢帶上,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腳步聲。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着眼,迷迷亂亂地回想着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世人,牢牢的記住那句話吧:萬事“誠”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