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的詩歌賞析-等你,在雨中

導語:余光中是現代古典派詩人,善博採衆家。《等你,在雨中》,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下!

余光中先生的詩歌賞析-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 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着黃昏,隔着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隻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漿,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

耳墜子一般的懸着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賞析

(一)《等你,在雨中》可稱余光中愛情詩歌的代表作。詩作名曰“等你”,但全詩隻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無奈,而是別出心裁地狀寫“等你”的幻覺和美感。黃昏將至,細雨濛濛,彩虹飛架,紅蓮如火,“蟬聲沉落,蛙聲升起”。正因爲“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讓人傷感的黃昏才顯得如詩如畫。“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每朵蓮都象你”。蓮象徵美麗與聖潔,詩中的蓮既是具象的實物,又是美與理想的綜合。因此詩人把約會的地點安排在黃昏的蓮池邊。象電影中的特技鏡頭一樣,等待中的美人從紅蓮中幻化而出,“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嫵媚動人,豔若天仙。蓮花與情人的清芬之氣,使“我”如癡如醉,物我兩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訴“我”七點已到,真不知會沉迷至何時!情人在時鐘指向七點時翩翩而來,幻覺本應在“我”與情人的擁抱和熱吻中化爲現實了,然而詩人匠心獨運,出其不意,筆鋒陡轉,卻寫“我”望着姍姍而來的情人,彷彿看到了一朵紅蓮,姜白石詞中婉約的韻律象叮咚作響的清泉緩緩流進“我”的心中…… 詩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餘音嫋嫋,留給人們無限相象的餘地,使讀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詩境的途徑

余光中的詩作情通古今,意貫中西。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傳統,時時滋潤着他年輕的詩心。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余光中的詩歌有着更博雜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語言清麗,聲韻柔婉,具有東方古典美的空靈境界,同時,從詩句的排列上,也充分體現出詩人對現代格律詩建築美的刻意追求。在迴歸傳統時他並不拋棄“現代”,他尋求的是一種有深厚傳統背景的“現代”,或者說是一種受過“現代”洗禮的“古典”。詩歌運用獨白和通感等現代手法,把現代人的感情與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現代詩和古代詞熔爲一爐,使得詩歌達到了一種清純精緻的境界。

(二)“等你,在雨中,在造紅的雨中”,一個“等你”何等深情,況又是在雨中?天將晚了,因爲“蟬聲沉落,蛙聲升起”,那癡情的男兒是不是正在望着絢麗的天際,望着一池火紅的荷花,在癡癡的想?在癡癡的盼?這將暮未暮的美麗時分,這詩一般、夢一樣的等待啊。

等待,在許多的文人筆下是焦急的就,漫長的。《詩經·靜女》中的小夥兒被姑娘“愛而不見”弄得“搔首躑躅”;辛棄疾則“衆裏尋她千百度”。而咱們的余光中卻如此平靜,靜靜的等,靜靜的看,在等待同凝視中,竟感覺“你來不來都一樣”。是對姑娘無所謂麼?是愛的不夠程度麼?不!是因爲那一池紅蓮“每朵都像你”。既然有一池的紅蓮相伴,既然一樣的婷婷,一樣的雅緻,一樣柔媚,在詩人眼中,“你”就是蓮,蓮便是“你”,那麼這種等待又怎會漫長?對“你”的盼望與對蓮的衷愛本就是一體的。中國人喜愛隔霧看花,因爲頗具朦朧。作者更有韻味,他是“隔着黃昏,隔着這樣的細雨”的凝望。於是這美麗不可多得的瞬間便定格成了永恆。“剎那,永恆。永恆,剎那”。三個“剎那”,三個“永恆”,相對的概念,哲理的`統一,讓人覺得字字是心跡,字字是誓言,但又決不落俗。

詩人的等待中充滿了幻想的幸福。癡等的小夥兒想到了伊人的清芬,“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想到了伊人的小手,而那手又是“應該採蓮的手”。《漢樂府》說:“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你想想,詩人的“你”應去採蓮,那是多麼可憐可愛的江南小女兒;詩人的“你”的手應去採蓮,那弄蓮子的手又該多麼玲瓏、纖長。

多少時間過去了?彷彿已經等待了千年,星兒已從“吳宮”飛到了“科學館”,“耳墜子般的懸着”,“瑞士表說都快七點了”。忽然你走來,“像一首小令,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依舊那麼芬芳,那麼淳美。鍾情的小夥兒等到的姑娘帶着她的款款深情走來了,但我們始終不能一睹她的芳容,可我們又能說些什麼呢?“丹青不是無完筆,寫到纖腰已斷魂”,綿綿此情,箇中滋味,還是讓讀者自己品味吧。

余光中是現代古典派詩人,善博採衆家。《等你,在雨中》,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它有着杜牧的清絕,姜白石的深情;含着李賀的瑰麗,李商隱的情才。這首詩將剎那與永恆想交疊,在紅蓮的芬芳絢麗中烘托詩人的一往情深,烘托了中國問換的深情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