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讀後感

對於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讀者們並不陌生。那麼,讀過之後,大家有着怎樣的感想呢?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

第一篇: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讀後感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着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裏,也似乎把雨傘撐着······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着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爲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裏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脣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爲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爲每一句話都這麼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第二篇:余光中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讀後感

今天無意間讀到了餘先生的一篇美文《我的四個假想敵》,一改我對先生的印象。在文中,先生的語言詼諧幽默,讓人忍禁不禁。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女兒的深沉的愛。

餘先生看着四個女兒相繼成長會少女,心中又喜又怕。爲女兒的成長高興,爲她們即將離開自己而傷感。這恐怕是每一個父親的心聲吧。

“冥冥之中,有四個少男正偷襲來,雖然躡手躡腳,屏聲止息,只等時機一到,便會站在亮處,裝出僞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當然不答應他。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我想一個果樹,天長地久在這裏站立了多年,風霜雨雪,樣樣有份,換來果實累累,不勝負荷。而你,偶爾過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來摘果子,活該蟠地樹根拌你一腳”

讀到此處不覺笑出聲來,此時的先生像個孩子般說着天真的話,看來岳父和女婿真的是“情敵”哦, 呵呵 在發笑之餘我們讀出了父親得情懷。雖然餘先生語言至此,但他只是抒發一下感慨,他會相信女兒能很好的生活。他還是會做一個開明的父親,僞作輕鬆。

恰好昨天看了一部電影《大學遊記》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餘先生的父親。餘先生只是有四個假想敵而已,而Jamn則把所有可能的情景都看作危險,他想和女兒像小時候一樣親密,希望女兒永遠在自己設置的安全線內生活。他是太愛女兒了,以至於害怕她離開自己的視線。可正如他的母親所說:“你知道嗎?當你去當兵時,我也害怕、擔心。我時時都在承受煎熬,我希望你就在我身邊。但我知道我必須讓你離開,我必須相信你可以獨立生活的好。我必須相信你,雖然我的內心是那麼的不安。”(意思大致是,記不得原句了)說這些時,老奶奶眼裏含着淚水,這是一個母親的心聲。

另外,jamn雖爲人夫、人父,再前行的路上仍需要母親的支持。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引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感動……在生命終結之前,每個人都是一個學習者,學習如何生活,這與年齡無關,因爲生命是一次沒有返程的旅行。

寫着寫着發現離題目已經很遠了,姑且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