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經典愛情故事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屈指可數的大詩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極一時的“新月派”主將。他的詩,風格歐化,流動着內在的韻律和節奏,情感真摯充沛,有《再別康橋》等許多名篇傳世。徐志摩留學英美,交遊廣闊:胡適、梁啓超、郁達夫、沈從文、羅素、狄更生、泰戈爾、曼殊斐兒……無一不是社會名流兼文化名人。長輩與他亦師亦友,同輩與他親密無間。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讚他的性格品行,說他天真摯誠、不計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但是,總是給別人帶來歡樂的徐志摩內心卻有解不開的“煩惱結”。

徐志摩的經典愛情故事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寫下名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其實他一生的風基本來自三個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個女性: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像許多抒情詩人一樣,女性是徐志摩靈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劇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勵爲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出身顯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而徐志摩對這樁“無愛的婚姻”始終心存疑慮,在英國唸書時結識林徽因更促使他決心離婚。1922年3月兩人在柏林離婚,11月還在國內發表了離婚通告,成爲當時的頭號新聞。徐志摩還寫下《笑解煩惱結》一詩送給張幼儀,痛斥封建禮教後說:“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可這時徐志摩的“煩惱結”已係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長民也是社會名流。她與徐志摩相識時只有17歲,兩人雖然相知很深,但最後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啓超之子、後來的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他們的因緣也是一段佳話。從此林徽因成爲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現實追求終落在社交名媛陸小曼身上。陸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與徐志摩相戀時已是有夫之婦。兩人的戀情成爲當時最轟動的社會新聞之一。他們在經受了許多痛苦折磨後終成眷屬,而婚禮上還遭到證婚人梁啓超聲色俱厲地訓斥:“希望勿再做一次過來人。”婚後的徐志摩並非進了天堂,他父親始終不承認陸小曼這個兒媳,而陸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場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費才華,她揮金如土的習性也使詩人入不敷出。在種種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創作陷入了“窮、窘、枯、幹”的境地(另據有的傳記作者透露,在結識陸小曼之前,徐志摩與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有過短暫而隱祕的戀情,賽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終未留一字痕跡)。

徐志摩在北平教書,而陸小曼堅持留在上海,於是徐志摩只得經常在平滬兩地奔波,“總想飛”的詩人還特別喜歡乘坐當時並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飛機。悲劇終於發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向北平,因爲他答應20日要幫助林徽因籌劃一個學術講座。飛機在山東黨家山上空撞山炸燬,想飛的詩人死於飛。

徐志摩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並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業務也相當發達,直到56歲纔再次結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並提議設置“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爲她唯一的心願,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願望到1965年她辭世也沒能實現。

【《人間四月天》劇情簡介】:

1922年秋天,詩人徐志摩從英國劍橋留學歸國,石破天驚地發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離婚通告,文名尚未遠播的他立即以此頭號新聞震動了中國,造成了近代史上頭一宗西式離婚事件,挑戰了百年前中國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當時智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可以說是徐志摩爲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寫下的註腳,“尋求靈魂伴侶”這樣一個想法,弓j領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載人生裏歷經了三段感情,交錯於三個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間,他們共同創造了詩人徐志摩,也同樣因他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徐志摩二十歲時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歲妻子,完成了傳宗接代的義務後,便遠赴西方求學,守在家鄉的妻子張幼儀,以爲只要緊緊追隨丈夫的腳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當她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麗少女林徽音。她不願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隨父返國。

徐志摩爲了反抗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決然提出離婚要求,並鼓勵張幼儀也跟他一樣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爲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會的先鋒,人在異鄉又懷有身孕的幼儀,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幾度失去求生的勇氣,但最後她終於堅強起來,答應志摩的要求並決定留在異鄉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離婚後的張幼儀,留在德國求學,回國後接辦上海女於商業銀行,一生卻沒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這以後,她跟夫家維持着奇異的關係,共同經營事業,還替他奉養雙親,連喪事都由她承辦主持。

徐志摩帶着一個全新的未來回國追尋林徽音,乍抵國門時,卻聽聞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訂下了婚約,對象是他恩師的兒子一一樑思成。這對志摩而言無疑的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盤根錯節的關係,進退兩難的局面與夾纏不清難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爲志摩與徽音一一生無法說與人知,只能流向詩裏的祕密。林徽音雖選擇了粱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無法淡忘與徐志摩的感情;這段情宛若春風,拂面面來如此可親,一旦迎身向前卻只能抱得滿懷愁緒,不能有結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時,,北京的社交名媛陸小曼翩然而至,她雖已是有夫之婦,但卻因爲同樣窒悶於封建婚姻之中,同樣有着對愛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應了詩人的熱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從一個封建婚姻解救出來,開創出兩人性靈自由的美麗人生。兩人努力衝破了家庭的反對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終於爭取到了一場不被祝福的婚禮。他們相愛,可是當時大多數的人卻說他們互相毀了對方,實事也是,徐志摩因她而聲名狼藉,因她而與父母不合,因她的揮霍浪費而疲於奔命地賺錢,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給了徐志摩一個愛情的答案,又給了他一個生命的問號;詩人的人生最後困在她這裏。不穩定的感情生活,讓徐志摩在婚後數年裏感到無盡的困頓與苦悶,夢想幻滅,詩作枯竭,乃至爲生活南北奔波教課,最後終於以一場意外結束了他這來去匆匆的短暫人生--爲了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音的演講而搭機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頑童般的笑聲爲朋友所記憶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這樣突兀的告別式爲自己光彩奪目的人生劃下旬點,同時讓所有愛他與他愛的人錯愕與終生的懷念。

林徽音與徐志摩這段走了一生卻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爲後世一直不解的懸謎,甚至,連帶她的丈夫樑思成對她感情的瞭解及緘默也成爲另一個迷;粱思成親自撿了一塊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口北京讓林徽音一直襬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她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並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麼話依然沒說出過,張幼儀卻明白了她對徐志摩的愛。

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竟變成另一個人;她費了幾年的力氣幫他收集出了遺作,終身不穿華服、不打扮、不出門應酬,讓自己華麗的生命從此消跡匿影在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愛的徐志摩,他的一生雖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劇收場,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靈魂與詩歌來謳歌並追尋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卻也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心,或許,這正是他的故事會一再的被中國人記憶的原因。

浪漫詩人徐志摩,造就中國近代史第一例離婚案

● 佚名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硤石人。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屈指可數的大詩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極一時的"新月派"主將。他的詩,風格歐化,流動着內在的韻律和節奏,情感真摯充沛,有《再別康橋》等許多名篇傳世。徐志摩留學英美,交遊廣闊:胡適、梁啓超、郁達夫、沈從文、羅素、狄更生、泰戈爾、曼殊斐兒……無一不是社會名流兼文化名人。長輩與他亦師亦友,同輩與他親密無間。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讚他的性格品行,說他天真摯誠、不計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但是,總是給別人帶來歡樂的徐志摩內心卻有解不開的“煩惱結”。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爲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張幼儀1900年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祖父爲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爲當時知名醫生。張幼儀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讀於蘇州師範學校。張幼儀出身顯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而徐志摩對這樁"無愛的婚姻"始終心存疑慮,他追求新思想追求浪漫,而張幼儀是位傳統女性,她外柔內剛,堅忍不拔,她的樸實與柔韌絲絲相扣,卻不能被徐志摩領略,徐志摩所夢想的浪漫和才情使他們倆之間缺乏激情。

婚後徐志摩入北京大學讀書,又到美國留學,等他到英國康橋留學時,夫人張幼儀也到英國與徐志摩同住。

而正是在這個霧都倫敦,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求而不得的林徽因。

1920年秋,在霧都倫敦,二十四歲的徐志摩邂逅了十六歲的林徽因,後者婉約的才情和長於審美的氣質深深吸引了前者,一見便驚爲天仙下凡,遂成爲他的理想美人,開始了熱烈的浪漫追求的歷程。這年林徽因隨父親在英國作短暫講學,她的美麗,已經爲許多青年男子所傾倒,然而,卻沒有像徐志摩那樣,以一個詩人獨到的慧眼,從她謎一樣的眼睛中,讀出她與生俱來的憂鬱。

"令志摩眼前一亮,是個花季少女,簡直太漂亮了,瓜子臉白淨淨,只有頰上帶着幾分紅暈。一雙彎彎的笑眼,秋水盈盈,神動能語,最是那腮邊的兩個酒窩,深深的,寓着不盡的青春美麗……"志摩看呆了,她使他心中模模糊糊的美神形象一下子定了型,"他彷彿是在前世見過她,只是無法確切地記起,對,沒錯,就是她,她就是美神,美神就是她"。

自然,情竇初開的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相識之後,徐志摩就成了林家的常客,他用家鄉土話與林父交談甚歡。每天下午四點,他們在英國式的飲茶之中聊天,聊到興頭,林父照例鋪開宣紙,呼林徽因磨墨,筆走龍蛇,幾幅大字,爆出一片喝彩之聲。林父的即興之作,總是上乘之作的,常常是墨跡未乾,就被人拿走了。興致高時,林父揮毫懸肘,可從黃昏直到夜半,志摩等人,鋪紙奉茶,也一樣興致勃勃。

林家與徐家約有六英里路程,志摩通常騎自行車往返,有時也搭公共汽車,聊得晚了,林父也讓林徽因送他一程路。兩人相見恨晚。

差不多一兩天,徐志摩便寄出一封信,那些信全部都是寄給林徽因的。那些日子,林徽因總是被徐志摩的信折磨得輾轉難眠。儘管徐志摩每隔一兩天,就到林家公寓吃茶、聊天,但差不多每天都有信寄給林徽因。幾乎所有的信,滿紙堆積着讓一個17歲的少女臉熱心跳的句子

"也許,從現在開始,愛、自由、美將會成爲我終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爲,愛還是人生第一件偉大的事業,生命中沒有愛的自由,也就不會有其他別的自由了。""當我的心爲一個人燃燒的時候,我便是這天底下最幸運又是最苦痛的人了,你給予我從未經歷過的一切,讓我知道生命真是上帝了不起的傑作。"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可以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時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着我的靈魂。"

除了林徽因,沒有人知道徐志摩的心,是那麼熱烈地燃燒着。爲了愛,他甚至可以做一塊隕石。有一天,郵差把徐志摩的一封淡藍色的信交到張幼儀的手裏,張幼儀無意中拆開,讀了一半,便覺得天旋地轉。她做夢也想不到,這封信竟是林家大小姐的親筆。林徽因在信中說道:"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夠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真正的選擇,你不能對兩個女人都不負責任……。"

張幼儀恨自己糊塗,徐志摩足足有半年時間言必稱林徽因,她見過他們在一起時徐志摩那魂不守舍的目光。她不能忍受命運給她的當胸一擊。

張幼儀18歲嫁給了徐志摩,那時還是情竇未開的少女,她把一生都託給了這個本來應該相依爲命的男人。張幼儀是大家閨秀出身。他們的結婚是張幼儀的二哥從中撮合的,他也是志摩的好友。從1916年結婚至今四年以來,他們已有了一個孩子,志摩也非常喜愛,難道這一切他都忍心拋下?張幼儀平靜地看着徐志摩讀信,志摩怔怔地發着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