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這年頭活着不易"》賞讀

《這年頭活着不易》是一首徐志摩在1925年9月創作的詩歌作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徐志摩《"這年頭活着不易"》賞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徐志摩《"這年頭活着不易"》賞讀

徐志摩《"這年頭活着不易"》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煙霞嶺下訪桂;

南高峯在煙霞中不見,

在一家鬆茅鋪的屋檐前

我停步,問一個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沒有去年開的媚,

那村姑先對着我身上細細的端詳;

活象只羽毛浸癟了的鳥,

我心想,她定覺得蹊蹺,

在這大雨天單身走遠道,

倒來沒來頭的問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運氣不好,來得太遲又太早;

這裏就是有名的滿家弄,

往年這時候到處香得兇,

這幾天連綿的雨,外加風,

弄得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這桂子林也不能給我點子歡喜;

枝上只見焦萎的細蕊,

看着悽悽,唉,無妄的災!

爲什麼這到處是憔悴?

這年頭活着不易!這年頭活着不易!

西湖,九月

①寫於1925年9月,初載同年10月21日《晨報副刊》,署名鶴。

【徐志摩《"這年頭活着不易"》賞讀】

細細品味徐志摩的這首詩歌——"戲劇體"的敘事詩,我們能不能發現這首詩歌之敘事結構和表層的後面,蘊含或鑲嵌着的一個"原型"象徵結構?

所謂"原型",是西方"神話-原型"批評學派常使用的中心術語,或叫"神話原型"。通俗一些並範圍擴大一點講,是指在文學作品中較典型的,反覆使用或出現的意象,及意象組合結構——可以是遠古神話模式的再現或流變,也可以是因爲作家詩人經常使用而約定俗成形成的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意象或意象組合結構。

徐志摩的這首《"這年頭活着不易"》,其"原型"的存在也是不難發現的。

讀這首詩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唐代詩人崔護的佳作《題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心再尋"人面",但卻人去花依舊、睹物傷情,只能空餘愁悵。這種"懷抱某種美好理想去專程追尋某物卻不見而只能空餘愁悵"的敘述結構,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反覆出現的,差不多已成爲一種原型了。

徐志摩此詩是一首戲劇體的敘事詩。詩歌裏面顯然包含爲"新批評派"所稱道的"戲劇性"的結構。整首詩歌,確象一出結構謹嚴而完整的戲劇:有時間,有序幕,也有情節的展開,矛盾的對抗衝突和戲劇性的對話,還有悲劇性的結局、發表議論(獨白)的尾聲。一開始,山雨、煙霞、雲霏……彷彿是電影中的遠景鏡頭,以一種整體情境的呈示,不期然而然地把讀者(跟隨着詩歌中的"我")誘導向一種"冒雨遊山也莫嫌"(蘇軾詩句)的盎然興致和"訪桂"的極高的"情感期待"。接着,鏡頭平移,推向讀者的視野,"鬆茅","屋檐","村姑"等質樸而富於野趣的意象系列呈示使畫面"定格"在中近景上;接下來是"村姑"動作表情的"特寫","村姑"之"細細的端詳",不緊不慢,從容紓徐的說話語調,使詩歌敘述體現出和緩有致、意態從容的風格——象電影中使用長鏡頭那樣凝重而深沉。

詩中的"桂"——這一"我"所尋訪的對象,必然寄寓隱含着超出字面及"桂花"這一植物本身的意義。具體象徵什麼,還是請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如果"桂"僅僅是"桂",何至於讓一個普通村姑"故作深沉"講哲理般地講一大通"太遲又太早"之類不可捉摸透的"對白",更何至於當"我"訪"桂"而不遇後,滿目"看着悽悽",連連唉聲嘆氣,嘆這"無妄的災"。這顯然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詩家語"了。詩人還在詩歌最後一節的最後一句直抒胸臆,發表議論(很象戲劇中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一連聲強調"這年頭活着不易!這年頭活着不易!"而且,"這年頭活着不易"竟也成爲整首詩的標題而括示詩歌主題,並使詩歌的主題指向下降落腳到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的層面上。這與徐志摩大部分總想"飛翔",總想逃到"另一個天國"中去的詩歌有明顯的不同。

古代詩人或野趣雅緻,或訪古尋幽,雖"尋訪不遇"而空餘愁悵,卻往往由此達觀悟道人世滄桑,千古興廢之理,浩嘆之餘,深沉感慨有加,主題往往呈現出超越性的意向;徐志摩以野趣雅緻起興,卻因爲直面現實人生的酷烈現狀,而以發出"這年頭活着不易"的略顯直露的主題表達而終結,主題指向卻收縮下降到現實生活的實在層面上。這種"形而上"意向與"形而下"意向,超脫性題旨與粘附性題旨的區別,或許是生活時代與社會環境使然吧!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

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

浙江海寧人。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徐志摩的愛情生涯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勵爲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

張幼儀出身顯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

而徐志摩對這樁“無愛的婚姻”始終心存疑慮,在英國唸書時結識林徽因更促使他決心離婚。

1922年3月兩人在柏林離婚,11月還在國內發表了離婚通告,成爲當時的頭號新聞。

徐志摩還寫下《笑解煩惱結》一詩送給張幼儀,痛斥封建禮教後說:“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可這時徐志摩的“煩惱結”已係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長民也是社會名流。

她與徐志摩相識時只有17歲,兩人雖然相知很深,但最後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啓超之子、後來的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他們的因緣也是一段佳話。徐志摩

從此林徽因成爲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徐志摩完美的現實追求終落在社交名媛陸小曼身上。

陸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與徐志摩相戀時已是有夫之婦。兩人的戀情成爲當時最轟動的社會新聞之一。

他們在經受了許多痛苦折磨後終成眷屬,而婚禮上還遭到證婚人梁啓超聲色俱厲地訓斥:“希望勿再做一次過來人。”

婚後的徐志摩並非進了天堂,他父親始終不承認陸小曼這個兒媳,而陸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場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費才華,她揮金如土的習性也使詩人入不敷出。

在種種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創作陷入了“窮、窘、枯、幹”的境地

(另據有的傳記作者透露,在結識陸小曼之前,徐志摩與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有過短暫而隱祕的戀情,賽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終未留一字痕跡)。

徐志摩在北平教書,而陸小曼堅持留在上海,於是徐志摩只得經常在平滬兩地奔波,“總想飛”的詩人還特別喜歡乘坐當時並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飛機。

悲劇終於發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向北平,因爲他答應20日要幫助林徽因籌劃一個學術講座。關於徐志摩大全

飛機在山東黨家山上空撞山炸燬,想飛的詩人死於飛徐志摩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

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並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業務也相當發達,直到56歲纔再次結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並提議設置“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

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爲她唯一的心願,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願望到1965年她辭世也沒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