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美食

汪曾祺作家有一癖好與同行不大一樣,作家們上街大都愛鑽書店、逛書攤,而他卻喜歡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那麼他的美食文章有哪些呢?

讀汪曾祺《人間滋味》:吃遍八方美食 品嚐人生百味

汪曾祺老先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資深“吃貨”。他自詡爲“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沒有過往歲月的難忘經歷,如果沒有對各地美食的留戀,恐怕難以形成這些精妙的美文。

汪老先生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畫面感很強,每每描述一種吃食,就像是在你面前展示製作工藝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要品嚐。全書文章通透自然,引用了較多的歷史典故,針對多種食材介紹了各地的不同做法。既有南北方不同習俗的對比研究,更有作者的主觀品評。在此基礎上,汪老還談了親身體會和見聞,並結合美食美味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尤其是大量引用了歷代文人墨客對美食的記載和評述。或是詩文,或是典故,無不爲八方美食平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如《故鄉的食物》一文,就引用了“資深美食家”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中關於高郵鹹蛋的記載,頗有趣味。

由於特殊的人生經歷,也使汪老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無論是華夏中原還是塞外邊疆,無論走到哪裏,汪老都會遍訪當地美食。這期間,當然也有很多趣聞。據說,汪老爲了尋找地道的“臭豆腐”,曾經領着幾個老頭,聞着臭味,直到靠近一家公共廁所……由此可見汪老對美食美味的熱衷和推崇。手把肉、豆腐、野菜、魚等等這些美食都在本書中有大量篇幅的描述。原料的取材儘管異常簡單,但是做法卻是異常講究。比如高郵鹹蛋和內蒙手把肉。高郵鹹蛋的蛋黃裏面有紅油溢出,這可比平日所見到的乾癟的鴨蛋誘人太多;內蒙手把肉用白水煮開後,蘸了料吃,真是鮮嫩無比,大快朵頤。這也應了“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酣暢舒爽之氣。羊肉腥羶與否都不會影響到肉的口感,因爲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飲食習慣。

本書特別注重介紹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比如《豆腐》一文,就介紹了南北豆腐的多種做法和歷史淵源。拌、燒、炒、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可以使用在豆腐上,這也映襯了豆腐具有無味調和、海納百川的天然優勢。

汪曾祺筆下的飲食

汪曾祺在西南聯合大學時,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蓮花池去遊覽。蓮花池有個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雲南,後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看了滿池清水邊的陳圓圓着比丘裝的石像後,下起雨來。汪曾祺到蓮花池邊小街的小酒店裏坐下,一碟豬頭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裏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嚴嚴實實。密密匝匝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溼透了。多少年過去了,汪曾祺忘不掉這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鄉是江蘇高郵,故鄉的風物,鹹鴨蛋,野菜,甚至小鹹菜,都滋養了他的筆墨。晚年所寫的小說和散文,都是取材於故鄉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個驛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夢在這裏綻放,收穫了愛情友情。雲南的美食,培養了他後來作爲美食家的胃口和審美。他寫昆明的吃食,別有情味和韻味,已經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記憶的回味,情感的醞釀,一飯一蔬,散發出醉人的氣息。我是在他的筆下知道過橋米線、汽鍋雞,十幾年前,去昆明時,特意上街品嚐。

人能端什麼飯碗吃什麼飯,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確定性。與西南聯大的朱德熙從事語言學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藝的飯,後來被下放到農村勞動。在張家口地區的沽源馬鈴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國馬鈴薯圖譜》。汪曾祺白天畫馬鈴薯,晚上看《容齋隨筆》。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裏,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個達觀主義者,樂生,灑脫。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興之所致,親自下廚,做兩個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幾杯,然後鋪上宣紙,隨意畫兩筆。汪曾祺畫畫是自娛自樂,並照搬了陶弘景的詩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的確如嶺上白雲,飄逸,高潔。對應了人間食物的五味雜陳與溫熱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