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讀後感(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莫言作品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莫言作品讀後感(通用5篇)

莫言作品讀後感1

我很喜歡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歡,說他的小說沒有美感,難以卒讀。

的確,莫言的小說“看上去很醜”,裏面的形象都不怎麼光鮮,甚至文學傳統裏一向光明的母親形象,在他的筆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歡樂》裏的母親,說話漏風,形容邋遢,甚至滿身蝨子,連老鼠都肆無忌憚地爬過她的身體。而他的鄉親,在他的筆下,都是滿嘴“豬屎牙”,長相難看,言辭鄙俗。他甚至詛咒他周遭的綠色,說它是最骯髒的顏色。

可是,他的小說在暴露這些真實的外在的“醜陋”之後,所留下的些微的內在的美,不是更真實和可貴嗎?比如言情小說網《歡樂》裏的母親,雖然形象委瑣,怕媳婦而且迷信,但是爲了送她的小兒子上覆讀班,去向人乞討;而且乞討時講述真實的情況,而不是撒謊來欺騙他人的同情;當她的兒子說她“丟人”時,憤怒地打了他。這不是美嗎?在那一刻,這個母親的形象,不比那個所謂的“風流倜儻”,綽號“大學生”的小兒子“永樂”美多了嗎?甚至在“他”看來可惡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壓下,仍讓他再復讀一年(已經是第五年了),這不是人性的美嗎?讓他感到少有的溫暖,讓他欣賞自己的乳房,對所有人,包括他的母親和藹可親的魚翠翠,不美嗎?在都市小說的末尾,附上的中學生習作,正是通常所謂的“在生活中提煉出的美”。可是在這些文字裏,哪裏有她母親真實的形象,哪裏有她滿腹的艱辛?這樣的美,是“隔”了一層的美,比正文裏的“衆多卑微,醜陋掩蓋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不禁想起《莊子》裏提到的很多身體殘缺,外形醜陋的高人。在這種“殘”“醜”映照下的“高尚”和“美”不是更有說服力嗎?

以前,我認爲莫言的“大雜燴”總裁小說文字還需要錘鍊,那個時候我想到的還只是文字的“精練,美化”;現在看來,這個問題更具有挑戰性,那就是不應該美化,而是“真實化”。“大雜燴”在某種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現出了部分的真實,但應該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以賽亞柏林說“真善美”其實並不是統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層次上,還是應該有所統一的。因爲“假”的美,最終還是不美的。要美,還是離不開真。

莫言作品讀後感2

忙裏偷閒地看完了莫老爺子的《蛙》,總體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鄉村婦產科醫生姑姑的一生爲主線,爲我們展現了國家人口政策的歷程,展現了時代變遷給人們精神上、物質上帶來的巨大變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掙扎的,邪惡的東西源於美好,而看起來美好的東西卻孕育着更邪惡,這就是讓人感覺不舒服的原因。

《蛙》,據說是莫老爺子四年磨一劍,無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說一定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於非要讓其承載所謂的歷史使命則大可不必。當然,大氣之作是無法脫離歷史而孤立存在的。

對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將一個人放在手術檯上,放在高倍顯微鏡下,把輕易不容發覺的東西淋漓盡致地、暴露無遺地、血淋淋地展現出來。其過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開,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鍋裏煎熬,直至水分全無,讓人產生一種透過表皮看到靈魂般的感覺。只有這樣,小說中的人物才鮮活,纔有冒着熱乎氣般的真實,讀者纔會有對號入座的衝動,纔會與作者共鳴。

讓讀者對號入座、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小說就是好小說,《蛙》就是這樣一部小說。

莫言作品讀後感3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對於這篇文章,我有很多的感想,老鐵匠在那種年華老去,將爲小鐵匠取而代之的悲慘命運下的苦苦掙扎,也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這裏我就選錄文中表現最激烈的兩處:

“打得最精彩的時候,……也是老鐵匠最悲哀的時候,彷彿小鐵匠不是打鋼鑽而是打他的尊嚴。”“正當老鐵匠要爲手中的鑽子淬火時,小鐵匠聳身一跳到了桶邊,非常迅速地把右手伸進了水桶。老鐵匠連想都沒想,就把鋼鑽戳到小夥子的右小臂上。……小鐵匠‘嗷’地號叫一聲,他直起腰,對着老鐵匠惡狠狠地笑着,大聲喊:”師傅,三年啦!‘……老鐵匠在霧中說:“記住吧’”鑽子的淬火權掌握在誰手中,誰就是今後的支配者,小鐵匠的挑戰和老鐵匠的頑守在這裏演繹地淋漓盡致。

文中老鐵匠的歌,也是一首失落的輓歌。而這首歌正是在小鐵匠向黑孩表示他可以收他爲徒時唱起的。能否收徒弟是技藝是否完成的標誌之一,小鐵匠的這種公然挑戰,到底使老鐵匠淒涼了。“戀着你刀馬嫺熟,通曉詩書,少年英武,跟着你闖蕩江湖,風餐露宿,受盡了世上千般苦——”“……你全不念三載共枕,如去如雨,一片恩情,當作糞土。奴爲你夏夜打扇,冬夜暖足,懷中的香瓜,腹中的火爐……你駿馬高官,良田萬畝,丟棄奴家招贅相府,我我我我是苦命的奴呀……”一個似乎在說,三年啦,我還要處處受制於你這個沒用的老頭,該讓我獨立了;而另一個則心寒地哀嘆着,這三載來,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現在你翅膀張硬了,倒要把我這個恩人一腳踢開了。“三年”和“三載”的暗合正是小鐵匠與老鐵匠分別在自己立場上,對這種暗暗較量所做的註解。

莫言作品讀後感4

很長時間沒有認真讀過一篇完整的小說,一來是條件限制,在這個偏遠的農村是找不到書店的,別說新華書店,就是普通的報亭都看不到;二來,似乎年齡越大,離書反而遠了,很難靜下心來去認真看一部小說,甚至是一篇稍微長一點的散文都無心品味了。

對於莫言這類作者,我更是無太大興趣,也未曾看過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有看過,但是對於故事的情節並沒深刻印象,也並不知道它的作者是這位如今風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儘管有人說,他的獲獎與中國國際地位有關,也有人說他運氣好等等這些來自各界的輿論,我不否認。但我也想說,他能走到這個位置,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必定有他的特色。

帶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欽佩,我用了兩天的時間拜讀了先生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說了先生所在的鄉村,爲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爲核心人物,她是一個爲產婦接生新兒的婦產科醫生,又是計劃生育的領軍人物。這無疑是兩個矛盾的角色。在計劃生育和人權鬥爭中,孰輕孰重?姑姑是一個女人,是一個被男人拋棄以致孤獨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輩子接生了千萬個新生嬰兒,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時也有千千萬萬孩子“毀”在她手裏。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預料之外的,當姑姑爲她輸600CC血時,我想她是多麼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兒的女人,肚子裏懷着她老外家的種子,但是在國家政策面前,她六親不認。王膽的死等等等等。這都是何等的殘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說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給孩子們安頓了好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裏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作者樸實的語言,將姑姑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裏表達的如此真實。

小說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別具匠心的,陳鼻,陳耳,陳眉,王肝,王膽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作者對人權的看重。陳鼻,爲了生兒子,不惜犧牲自己的老婆,沒想到最後還是隻有兩個千金,因此自甘墮落,淪爲乞丐。這是多麼淋漓盡致的諷刺。諷刺了國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輕女的惡果。所以,與其說國家政策與人權相違背,倒不如說國家教育水平低,國民素質低。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沉在水底下的東西吧,人們看不到,卻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雜草浮萍。國家頒佈政策,是爲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爲了國家的富強。然而到了地方,卻成了土豪劣紳,不顧一切殺害一個又一個生命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的題目《蛙》,孩子的哭聲“哇”,女媧造人“媧”,孩子也叫“娃”,多麼巧妙的命名,當作者聽到無數蛙聲,當姑姑聽到無數蛙聲的時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親的控訴嗎,那不就是國民對國家政策的不滿嗎?

諾貝爾文學獎對《蛙》的評語是“現實與魔幻相結合”,我想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語言樸素,濃重的鄉土氣息,卻帶着幾分神祕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強調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權至尊。

莫言作品讀後感5

窗外又是漫天的雪花,如此陰沉的天氣,很適合用一本好書和一堆零食來打發時光。

最近,莫言這個名字在整個中國真是鋪天蓋地,出於“附庸風雅”,我買了本他的獲獎作品《蛙》,用了一天時間拜讀完畢。

對於這樣一部作家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長篇力作,我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對作家似乎有點不夠尊重,對於小說想要表達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夠透徹。但確定的是,我被小說感動了,幾次落淚,對於姑姑年輕時的執着和年邁時的懺悔我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對於王仁美、王膽等人的死深感痛心和遺憾……。

這部作品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爲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描述了國家爲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爲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記憶,而每一個身處當時的人,都會有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