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鮮爲人知的一面

提起魯迅先生,很多人腦海中顯現的應該是《狂人日記》、《吶喊》等經典作品,還有那剛正不阿、愛恨分明的個性也讓我們這些後人印象深刻。他鮮爲人知的一面是什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鮮爲人知的一面,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鮮爲人知的一面

魯迅鮮爲人知的一面

今天提起魯迅,人們往往將他想象成是一個拿着匕首和投槍的戰士,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筆仗的作家,一個至死也不肯寬容和饒恕的世故老人;其實並不盡然,除了“金剛怒目”,魯迅也有“菩薩低眉”的一面。

魯迅並不像一些人傳言的那樣自私、冷酷和無情,相反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以至於受傷後仍“以德報怨”。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中說,有位青年學生,因仰慕魯迅來到上海,到上海後,魯迅不但收留了他,還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給他們提供吃住。這位青年學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這一切,甚至還提出要魯迅爲他謀一出路。魯迅沒法子,只好找到郁達夫,請他爲這位青年學生去謀一職業,假使真的找不到,那麼就請一家書店或報館在名義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則由魯迅自己出,讓郁達夫轉交書局或報館,作爲月薪來發給這位學生。

鄭振鐸回憶:一次,一位素不相識的青年寄來一篇稿子請魯迅修改。魯迅花了幾天幾夜的時間仔仔細細的改了並寄了回去。不料,那青年卻寫信將魯迅罵了一頓,說稿子改得太多。不久,那人又寄來稿子,魯迅照舊替他修改了並寄了回去。結果,那人回信又責備魯迅改得太少了。如此反覆,以至於魯迅禁不住感慨“現在做事真是難極了!”荊有麟先生在《魯迅回憶斷片》中講過這樣一則故事:北大有個學生,有天跑到魯迅先生家裏,往牀上一坐,將兩腳蹺起說,把我這雙破鞋拿去修修。魯迅先生毫不遲疑地將破鞋拿去修,修好回來還替他套到腳上。有人找先生求證此事,先生悠然笑曰:有這回事!”

魯迅並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呆板、枯燥,了無生機,相反他是個很有趣的人,是一個頗有人情味的人。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說:“有一天下午,魯迅先生正在校對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進臥室去,從那圓轉椅上魯迅先生轉過來了,向着我,還微微站起了一點。‘好久不見,好久不見。’一邊說着一邊向我點頭。剛剛我不是來過了嗎?怎麼會好久不見?就是上午我來的那次周先生忘記了,可是我也每天來呀……怎麼都忘記了嗎?——周先生轉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來,他是在開着玩笑。”“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裏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的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來。”蕭紅回憶有一次從魯迅家出來時,已是深夜一點,魯迅先生囑咐出來送她的許廣平,“一定讓坐小汽車回去,並且一定囑咐許先生付錢。”

有一次在魯迅家裏閒談,蕭軍看見桌子上有一具小孩釣魚的人型玩具,爲了試試釣竿到底有多大彈力,他用粗大的手指不停地摁起來,終於“咔”的一下釣竿斷了。魯迅先生望了蕭軍一眼,蕭軍直覺到先生“瞪”他,便感到自尊心受傷害了,從此就不到先生家裏去了。蕭紅卻照樣歡歡喜喜地前去。魯迅先生很快察覺了,問蕭紅:“那一位(指蕭軍)怎麼好幾天沒有來?”“他說你瞪他了,他不來了。”魯迅溫和且寬厚地笑了,說:“告訴他,還是來吧!我沒‘瞪’他,我看人就是那個樣子……還是來吧!”蕭紅回去轉達了魯迅的話,蕭軍正苦於找不到臺階,一聽這話,第二天趕忙跑到魯迅那裏。開始他還有點不自然,但魯迅壓根就不提蕭軍慪氣的事,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漸漸地蕭軍又恢復常態,同魯迅高談闊論起來。魯迅家裏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發生了幾次口角。魯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晚上經常失眠。隔壁的俞芳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爲什麼不喝止她們?”魯迅微笑着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爲彼此心裏都有氣,雖然可以暫時壓下去,但心裏那股‘氣’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那麼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

魯迅塑造的`阿Q革命就證明魯迅的急躁

魯迅在阿Q正傳裏說,革命之後小鎮還是那樣,帶兵的還是老把總,其他富人窮人照舊。而阿Q這樣的流氓無產者很容易就把革命轉變成破壞,並且參與進去了,所以被槍斃了。魯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個小規模的革命,中層資產階級,和中下層知識分子,只希望奪取滿清貴族的統治權,和他們的特權。不打算進行那種從下而上的徹底的變革。

底層民衆的有些人自然是喜歡那種變革的,窮人成了富人,弱勢羣體掌握了權力,富人被剝奪財產,被剝奪生命,他們屠殺阿Q多少年之後,自己也被屠殺了。

這種情景雖然在偏激的人說起來很解氣,但是被冷酷的認真實行一次,就血粼粼的非常怕人了,包括魯迅大概也不敢看那樣的場面。雖然他很急躁。

誰也不願意等待一個漸變的過程,從一開始的一切照舊然後出現小的變化,然後磕磕碰碰地反覆修正,最後終於雕琢成型,這個過程非常長,問題非常多,無論誰都會覺得不滿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可能很脆弱,比原來更容易遭到攻擊。除非有拿破崙那樣的軍事天才保護,否則國家可能會遭到滅頂之災。

當然實際上突變之後,也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矯枉過正,就得用更多的矯枉過正來修補。流血之後,還得流更多的血才能洗刷乾淨。這個過程和漸變一樣地漫長,雖然讓很多激進的人解氣了,但是也不見得能落到什麼好處。

魯迅塑造的啊Q雖然被挖苦出很多毛病,但是其實啊Q對中國歷史還知道不少,比如被吳媽拒絕後,他還說了不少紅顏禍水的歷史故事。說明這個人還有點歷史頭腦。

他的處境雖然窮困,生活雖然潦倒,但是還真和朱元璋李自成的生存條件差不多。他這樣的人在過去的封建王朝更替時代,農民紛紛起義的年代,還真是骨幹力量。洪秀全手下的楊秀清,生活條件也是如此。

所以殺死他的趙四太爺,假洋鬼子們可能是知道這一點,才下了狠手。沒準也是擔心讓他參與進革命來,維新革命就又變成改朝換代,新皇帝登基了。

拓展閱讀

魯迅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與厲綏之和錢均夫同赴日本公費留學,於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爲廣泛的筆名。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小說特色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爲人生”的啓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着“病態社會”裏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鄉》中,最震動人心的不是閏土後來的貧苦,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麻木。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又着眼於他們的精神創傷和危機,如《在酒樓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的命運,在強大的封建傳統壓力下又回到原點,在頹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魯迅的這些改革在《吶喊》和《彷徨》中就演化爲“看/與被看”與“歸鄉”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小說《示衆》中所有人的動作只有“看”,關係也只有“看”與“被看”,由此形成了“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這種對立在《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小說中都有展現。而在“歸鄉”模式中魯迅不僅講述他人的故事也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一個復調,如在《祝福》中,講“我”、“祥林嫂”與“魯鎮”的三重關係,這個關係中既包含“我”與“魯鎮”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與魯鎮的故事,然而讀者往往忽視前者,前者講一個“永遠漂泊者”的故事,後者講一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故事。兩個故事相串聯,以祥林嫂的問題拷問“我”的靈魂,從而揭示“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繫。類似這種模式的小說還有《故鄉》《孤獨者》和《在酒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