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10篇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1

讀過《林清玄散文集》,內心有很多感想,這本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感謝困難》。一篇短小精幹的散文,卻帶給了我很多感觸。“困難,折磨,痛苦是多麼珍貴!如果一切平順,誰會靜下來沉思,誰會生起智慧,誰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峯呢?如果沒有困難,誰又會謙卑地跪下來祈禱?誰又能相信有無邊的宇宙?誰又能寄情於來生呢?”讀到這個題目這篇文章時,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認爲這題目應該是充滿諷刺的反語。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這篇不到400字的文章改變了我的想法。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10篇

一直以來別人都告訴我,要把困難踩在腳下,要戰勝困難,不向困難低頭,卻從未有人告訴我要感謝困難。但仔細想想,感謝困難也是應該的。如果沒有困難,我們怎能體會得到成功的來之不易?如果沒有困難,我們怎能在成功之後感受到甜蜜幸福?如果沒有困難,我們又如何挑戰自己,攀登理想的高峯?所以說,沒有困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了困難,生活將會變得索然無味。有人認爲,生活,平平淡淡纔是真。然而這種對於平淡的渴望也必定是在經歷一番挫折困難之後才產生的。如果生活一直是平淡的,人們就一定會希望去尋找困難,尋找給自己製造困難的人。

所以說,自尋困難並不是神經病,而是真正智慧的人才懂得的生活“祕籍”。因爲他們懂得困難的重要性,他們感謝困難,將困難視爲人生的一大財富,因此他們尋找困難。

結合實際生活來看也的確是這樣。人們似乎總是要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加以改正。比如說一位學生,他的學習方法存在着一些問題,家長老師提醒他,他也置之不理,覺得那不是真的。然而真的有一天,他在考試中失利了,這時候他纔會開始反省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加以改正,纔可以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成功。所以困難並不是壞事,它反而可以幫助我們。上帝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經歷了一次困難總要換回點什麼。有的困難,換回了寶貴的人生經驗,有的困難,換回了下一次的成功,有的困難,甚至換回了你一生的轟轟烈烈!

感謝這篇文章,當我再遇到困難時,我不會再怨天尤人,不會帶着不好的情緒咒罵困難,而是打起精神,懷着感謝困難的想法勇敢地面對它!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2

暑假裏,我讀了老師推薦的幾本散文集,其中大部分散文我都提不起看的興趣。其中有一本《林清玄的散文自選集》,我很喜歡看。

原來以爲,這樣的大作家寫的文章,應該是很深奧的,怕是看不懂的。看了幾篇以後,發現裏面寫的:有的是巴西龜、流浪狗、知了、天鵝等小動物,有的是玫瑰、落葉、幸運草、白蓮花等植物,還有的是寫河流、季節、冷麪、棗院子等。這些常見的事物在作家的筆下都有了感人的故事。就拿其中的一篇《涼麪因緣》來說吧。文章就講述了作者發現了一家店面不起眼的涼麪店卻生意火爆的原因,讀着讀着,彷彿覺得自己就跟着林清玄也去店裏走了一趟,聽見了店主的熱情招呼,嚐到了美味的早點。

想想自己,每次提筆寫作文時,總是找不到東西可寫。現在看來,不是沒東西可寫,只是我沒有仔細地觀察過我見到的,沒有關心過自己身邊發生的,沒有思考過自己聽到的,如果也能像林清玄這樣:把看到的、聽到的人和事、物,能在心裏想一想,再寫出自己的感受,那也應該有東西可寫了吧。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3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4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於朱自清的,他的語言相對樸實、通俗易懂。在我的語文課本里,有《桃花心木》這樣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閱讀後會明顯感覺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他有一雙擅長挖掘與發現的慧眼,可以從一個細微的現象甚至一個動作,通過奇妙的聯想,從而得到許多受益匪淺的人生啓迪。

《發芽的心情》講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農場打工的經歷。他幫忙採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與梨子。一個月後,被採光果實的果樹竟然已經在寒風中凋零落盡。農場主人告訴林清玄先生,每當一年的冬季,總會有一些果樹像那樣死去,而有的卻能堅持到春天的來臨。這一現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樹就像人一樣,有的人面臨殘酷冬天的肅殺,面對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卻從不低頭。有那些弱的,就無法堅持春天的到來。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的過冬,在流血之後還能枝繁葉茂,長出更美的果實。於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對自己說:“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情。”若是我們也能隨時保持如此的心態,雨後的彩虹一定會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懷。《鱔魚骨的滋味》則是林清玄先生對童年溫暖回憶與對母愛的懷念。小時候家裏窮,沒有錢吃鱔魚,但是能幹的母親總是變着花樣做鱔魚骨湯給林清玄吃。溢滿母愛的魚骨湯,總是濃濃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現在仍然回味無窮。吃着飯館裏的鱔魚,不禁回憶起以前蘊含着暖暖母愛的魚骨湯。

林清玄先生對生活與文字的敏感,源於他細緻溫柔的內心。情感是真摯不變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挖掘。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5

小的故事折射大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詞語,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着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次次的反覆回味,這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散文時我就被他的清新淡雅的文筆,深厚的道理,以及對人生、世界的感悟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歡在牀頭放着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之旅纔可以安靜地睡去,一切道理都在夢中顯現。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無數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想想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他說:“安靜無言並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多餘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這本書裏有一個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能悟出一個道理。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讀一遍都會在人的心中烙一個印。漸漸,一本書的道理都鑽入了人的心中。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而是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你、他。

這些文章,初讀時如獲良友,再品時如逢故知。他的文字每次讀後都會讓我的心中充滿寧靜。文如其人,假如他沒有高雅的品味和如此純淨的心,怎麼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挫折,是爲了讓你學習智慧;離散,是爲了讓你學習成長;忍苦耐艱,人生才能顯現真正的價值。”這樣的金玉良言不是每天都能見到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他的書裏能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課外所找不到的歡樂。感謝林清玄,他的文字給了我太多啓示。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6

這個風俗不僅閩南人有,我們江浙人也有。

記得十八九歲頭一次出遠門,是去四川德陽。是因爲舅舅他們在那邊,我是跟小姨夫一起去的.出發前的頭一天晚上,媽媽就是準備了老家的泥土,不過不是裝在瓶子裏的,是用一張白紙包起來的,就那麼一小撮而已.我不要,說媽媽迷信,媽媽就偷偷地給塞在包裏了,還是千囑咐萬囑咐的,好象女兒一去不回似的。其實只不過去小住一兩個月而已啊。老媽叮囑我,到德陽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將這家鄉的泥土放入德陽的水裏,這樣就不會水土不服了。

因爲是頭一次出門,還要去那麼久,我的心情快樂無比,老媽的話我就當了耳邊風,一點也不沒放心上。

可能我這人命賤,或許註定就是漂泊的命,無論走到什麼地方我都能隨遇而安,而且很快會融入當地的生活習慣.可是不管我去什麼地方,老媽照例會給我包上一包故鄉的泥土。其實,這以無關乎水土的問題了。

這包土有着涓涓的母愛,有着故鄉的情懷,在我客居他鄉失意和失落的時候,給我力量,還有我對故鄉和老母無盡的思念!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7

讀《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曲折道路。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爲一株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以此證明我是花。爲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我想這篇文章就是表達此意:只有事實才能證明我們的能力!讀《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依賴父母和老師,並不是我們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我們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於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總依靠父母,無論在做什麼事,我們都應儘量自己動手解決;在學習時,我們不應該在老師不停的催促中,複習、做作業……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那時候正如文中寫的“種樹的人不再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妝》一文,先從自己對化妝的錯誤認識談起,認爲“化妝再有學問,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實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追求的”,這便引發了下文對化妝師的詢問:“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會化妝?化妝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麼?”而化妝師的回答讓作者感嘆不已,並從內心裏歎服,認爲化妝師是一個智慧的人。在這裏,化妝師談到:“化妝的最高境界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妝術,是經過非常考究的化妝,讓人家看起來好像沒有化過妝一樣,並且這化出來的妝與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現那個人的個性與氣質。次級的化妝是把人凸現出來,讓她醒目,引起衆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妝是一站出來別人就發現她化了很濃的妝,而這層妝是爲了掩蓋自己的缺點和年齡的。最壞的一種化妝,是化過妝以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協調,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濃眉,大臉蛋時人竟化了白臉,闊嘴的人竟化了紅脣。”我想林清玄先生通過化妝師就是想告訴我們:最純真最美好的生命應該是像嬰兒一樣無邪的、美好的……自然纔是真!就寫到這吧,水平有限理解不深啊!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8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沒錯,讀書給人帶來快樂,給人帶來啓發。總之,讀書有許許多多的好處。寒假中,我讀了許多書。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書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幾乎每一篇散文都給人帶來深刻的啓發。讀了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爲主題不同,所以,給我留下的啓發、感想也不 同。《軟枝楊桃》這篇散文讓我明白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醜時,真正清淨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則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爲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水終有澄清的一天》又讓我明白,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淨,但只要我們一直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留一隻眼睛看自己》讓我明白,只有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諦,如果心執着停滯 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是啊,一本書給我帶來了這麼多啓發,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太好看了,結果媽媽叫了好幾次都沒聽見。這本書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許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讓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書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非常耐人尋味。整本書寫的非常好,還讓我知道了許多新鮮事物。偶爾,我看到精彩、好笑之處,都會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當我看見林清玄寫的書時,都會拿起來讀一讀。因爲,每當我拿起來閱讀時,都會讀出不同的味道。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9

少年時讀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並不能體會其中的意境,只是單純地覺得好。

“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錯過了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了一生。”他在《少年遊》裏如是說。

年輕時有怎麼樣的豪情?是英雄繫馬,壯士磨劍,還是江湖夜雨十年燈?不管如何,他終究是葉着自己的葉花着自己的花結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歡讀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爛熟於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們的馬蹄還沒有邁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遠地存在下去。”那麼,我又要開成什麼樣的旅店,在旅店的牆壁上記錄些什麼樣的事情來,能豐富這世間的記憶呢?夜那麼長,我不能夠把每一盞燈都點亮,但由於寂靜,由於安寧,由於放鬆而不再執着,心也開始變得開闊起來了。

小時候,喜歡在老爸藏書的白色封面上亂畫,老爸並不在意,後來搬家時,我更爲大膽地在牆上畫滿了荷葉荷花。不知爲什麼,對這種植物存有莫名的喜愛,說是受《愛蓮說》的影響,也不盡然,只是對那種似紅非紅,似粉非粉的顏色相當着迷,而那些寬大的荷葉又有種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樣的心境和着怎樣的情意來下酒?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爲之絕倒。我是不善飲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說,喝酒不在格調,而在性靈、風趣。在無關風月的夜,臥席,斯時彼時、斯地彼地,快樂、憂愁,朋友,讓我們溫壺月光下酒。

曾經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着這樣一句:青山元不動,白雲自去來。我不信佛,也不參禪,從字面來來理解,就是相對於不動的山來說,雲是流動的。時隔經年,重新看這句話,有着更深的體會:世事並非都刻意,多數乃隨緣。

林清玄的作品讀後感10

《故鄉的水土》一文講了林清雲在一次出國之前,媽媽給他整理行李時,放在裏面一個透明的瓶子,說裏面盛的是院子裏的土和水,這樣意味着直到哪裏,哪裏就是故鄉,就不會水土不服了。

我讀了之後產生了暇想,瓶子裏故鄉的水土真的這麼神奇嗎?有人說:“好男兒四海爲家,走到哪裏,哪裏就是自己的家”。故鄉的水土養育了我們,使我們長成了頂天立地的男兒,即使漂流萬里,在寂寞的異國之夜,也能充滿柔情與壯懷。也會思念自己的家鄉,也會不忘自己的祖國,但是我們要以國爲重,以民爲重,正如江**所說:“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