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通用5篇)

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瞭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從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重、難點:

1、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裏,各個國家有着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師將帶你們去一個遙遠的國度——德國去看一看。

2、(課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風貌)看,這就是德國的哥廷根。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學而著名,因爲在這所大學裏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京大學的教授季羨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學十載,到1945年纔回國。1980年,35年後的他再次踏上這塊故土,感慨萬千,寫下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課件;出示課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引讀課題:誰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讀)

自己的花是給誰看的?(讀)

誰的花是給誰看的?(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帶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

(1)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你認爲優美的語段多讀幾遍。

(2)作者季羨林先生時隔35年,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時,發出了怎樣的讚歎呢?找到那句話,用波浪線畫下來。

2、檢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檢查字音(課件;出示詞語)頗、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應接不暇

(2)檢查字形:特別提示“脊”字的寫法:上半部分先兩邊後中間。

3、生反饋。(生讀)(課件: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齊讀)

三、細讀課文,品味“奇麗、奇特”。

導語:究竟是什麼樣的風情民俗讓作者發出如此由衷的讚歎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能夠體現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的語句。用心讀,用心體會,想想它“奇”在哪裏?

1.感受景色奇麗

誰來說說,文中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景色奇麗?(生反饋)

(課件: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全班齊讀,讀完這段話,最先跳入你眼簾的是哪個詞呢?那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生答)還有哪個詞呢?那又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生答)(課件:詞語變紅)

(2)用一個字來形容這裏的花怎麼樣?――(美)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景象)讀詞語,讀出這種美來。把它們放到句子裏去讀讀。(生讀)多美的花呀,誰再來讀讀?

(3)花美是一“奇”,請問景色奇麗還“奇”在哪裏呢?(花多)哪個詞說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課件:詞語變紅)一個窗子前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就是許多錦簇的花團連在一起,奼紫嫣紅,那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啊!是不是讓我們感覺到這條街有多長,這花的路就有多長,這條街沒有盡頭,這花的路就主、沒有盡頭,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難怪會讓看的人――(應接不暇)(課件:詞語變紅)你們說奇不奇?(奇)帶着這種感受,一起來讀讀第二句話。

(4)在德國僅僅是一條街有這樣的奇麗的景色嗎?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詞)(課件:詞語變紅)

在德國,每一條街都是這樣奇麗的景色,條條街都是這樣奇麗的景色,如果你走過這裏的一條街,擡頭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

走過另一條街,擡頭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隻有一年有這樣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漫步在街頭,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後,季老再次踏上這塊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會發出這樣的感嘆)(課件:多麼奇麗的景色!)

(5)欣賞奇麗的景色(課件:德國街頭的奇麗景色)

(6)看到這樣奇麗的景色,你想說什麼嗎?(生答)我想此時此刻,大家一定被這奇麗的景色陶醉了,老師也被這奇麗的景色陶醉了,走在這樣的街頭,我真想賦詩一首,我們一起來吧!(課件:詩)

1.感受民族奇特。

導語:在這優美的詩歌聲中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那麼民族的奇特又體現在哪裏呢?

(課件: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1)哪裏讓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戶戶)(課件:詞語變紅)

家家戶戶就是說――(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養花,真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調查調查,家裏有養花的請舉手。那能不能說我們是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國卻是家家戶戶,所有的人家都在養花,奇特嗎?(奇特),可見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把他們這種愛花的情感讀出來吧!(生讀)

(2)還有哪裏讓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樑)(課件:詞語變紅)

A、脊樑指的是什麼呢?我們的脊樑在哪裏呢?摸摸看。你們想,假設現在你們就坐在屋子裏,花朵都朝外開,你們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樑)

B、如果你們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國人都是把花的笑臉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樑對着自己,你有什麼樣的感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誰能讀出這種感覺來?(讀)(再讀)

C、我們中國人是怎樣養花的?(把花養在屋子裏或養在陽臺上.)養花是爲了給自己――欣賞,而德國人卻把花養在外面,你們說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國人如此奇特的養花方式,多麼令人驚奇呀!辛辛苦苦栽種出來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卻能看到――(嬌豔的花朵),顯然,德國人養花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給別人看的)。養花給別人看,你們說這個民族奇特嗎?一起把德國人愛花、養花的真情讀出來吧!(齊讀)

(4)家家戶戶都養花,養花的方式又如此的與衆不同,難怪季老要說:這是一個多麼奇特的民族啊!(課件:多麼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後那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1)結合上下文,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課件:出示句子)

(2)具體理解,從哪些句子看出“人人爲我”,又從哪些句子看出“我爲人人”?

(3)自己看別人的花,別人也看自己的花。這一種境界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也就是說:我種花給別人看,別人也種花給我看

我爲別人着想,(別人也會爲我着想。)

我爲別人服務,(別人也會爲我服務。)

我爲別人奉獻,(別人也會爲我奉獻。)

在德國,人們心中都存有這樣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這樣,(引讀)

(4)這裏的每個人都已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化做了無聲的行動,化做了滿街的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他們在爲別人奉獻的同時,也得到了很多,這確實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境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事例嗎?(生舉例)

(5)當我們爲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也在爲我們付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種下愛的種子,就會收穫愛的果實。正因爲德國人有着這樣的境界,才讓我們見識到了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引讀)(因爲在這裏:每一家都是這樣――)他們所要表達的這種境界就是――

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八個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動中,相信你們會收穫更多的美麗。

五、理解體會“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1)轉眼間35年過去了,當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來到德國時,德國發生了變化嗎?

(2)齊讀(課件: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3)“美麗”指什麼?還指什麼?

(4)35年過去了,德國街頭那美麗的花海,德國人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沒有改變。

(5)這樣奇麗的景色,這樣奇特的民族,難道不值得我們欣賞,不值得我們讚美嗎?讓我們帶着敬佩,帶着讚美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齊讀課件: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六、總結回顧,拓展積累。

今天這節課,我們跟隨季老先生來到了德國,感受到了那裏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更收穫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份心靈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課件;我寫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課後,同學們可以多讀讀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課件《季羨林散文集》《談人生》《留德十年》)

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景色奇麗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民族奇特

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有許多美的東西。例如我們的祖國,有讓我們引以爲豪的錦繡山河;有遠遠流傳的中華文化。當然,還有許多我們還不太瞭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同作者一道到國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國(板書)

1.播放錄像:德國風光片

2.談談觀後感受。

3.揭題:德國,有迷人的藍色多瑙河,有夢幻般的萊茵河畔,有神祕的黑森林……總之,德國是一個極富魅力的旅遊城市,它不僅風光無限美好,這個民族還有一道十分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打開書本,讀一讀,你就明白了。

⑴生自由讀課文。

⑵交流,補充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再讀課文,感知美麗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完成:

⑴正確讀文,自學生字。

⑵質疑。(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對不理解的內容質疑。)

⑶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動,請將自己的感想批註在文中。

三、檢查自學、彙報交流

1.同桌互讀課文,正音。

2.指名讀。

3.交流閱讀後的感想與收穫,結合理解重點詞語。

重點交流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感受當學生談到”德國在其中佔重要的地位?”時,教師可相機展示重點句: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⑴請生個別讀。正音:“脊樑”讀作jǐ liang;理解“脊樑”的意思。

⑵德國人種花有何特別之處?(從“家家戶戶”一詞可見德國人人愛花;而他們將花栽種在臨街窗戶外面,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這種做法實在令人感到驚歎。)

⑶理解“莞爾一笑”的意思。

(愛花如此真切的德國人卻將最美的鮮花給別人欣賞,這在我們看來是多麼不可思議,而在德國人看來是如此的平常。你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了?──“莞爾一笑”(輕輕一笑)

四、指導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導語:讓我們繼續跟隨語言大師季羨林走進異國的風情畫卷,在欣賞他語言藝術的同時去體會做人哲理。

二、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用一個詞概括德國給你的印象?(板書奇麗)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自主閱讀、感悟美麗

自學要求: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邊讀邊批註。

⑵小組交流、欣賞美麗,教師巡視指導。

⑶全班交流、共享美麗,教師相機展示重點句

運用聯繫上下文、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

⑷多形式朗讀,品位美麗

自由朗讀、看課件聽配樂範讀、想像讀、彙報讀、背誦。

⑸聯繫實際,遷移美麗

a.如果你漫步在這樣的街頭,你有怎樣的感覺?會說什麼呢?

b.這份奇麗的美景不僅是花之美,更是種花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這種心境讓人讚歎!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前後呼應,再感“美麗”

過渡:四五十年後,景還依然,情還依舊嗎?快速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能說明問題的一句話。

⑴出示第四自然段中“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一句。讀了第二、三自然段後,你對這句話又有怎樣的理解?“美麗”還包含什麼?

⑵季老先生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了,使得他在文中不由得讚道: “多麼奇異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⑶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五、總結全文,激發閱讀興趣

⑴朗讀全文,說說讀了文章的感受。

⑵季羨林不愧爲一位語言大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普通又精煉的語言,卻又如此的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都擁有一雙與人玫瑰的手!想繼續深入地瞭解季老藝術魅力的不妨多去閱讀他的作品。

推薦讀書:《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

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掌握“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

2、根據重點段落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瞭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初步感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點:

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瞭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季羨林與小作者的對話內容。

一、開門見山,直入課題。

出示季羨林簡介。

師:今年已經九十八歲高齡了,從1935年起,曾經留學德國十年,被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被德國人與衆不同的養花深深感動。1985年他又一次來到德國,勾起了他的回憶,寫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題目中有一個地方很有意思(反義詞),注意讀好,一齊再讀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隨着季老的介紹去欣賞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注意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後想想,圍繞着花,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2、出示兩個新詞。

wǎn

莞爾一笑

抽讀。

師:“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

chà yān

奼紫嫣紅

抽讀。

師:“嫣”寫的時候哪兒要特別注意?在生字表邊上寫一寫。

再齊讀一遍。

3、交流:說說圍繞着花,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4、師:我們已經看到了全文的脈絡,接下來,請同學們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可以試着根據重點段落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課文四個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點。誰來把兩個自然段的意思連起來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領略風情。

1、師: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找出來。

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這句話講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二層是“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兩層意思是並列的,所以中間用了分號隔開。

2、瀏覽課文,文中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分別找出來。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出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1)師:自由讀讀這段話,怎麼就能看出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開”

②“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師:在這兒“花的脊樑”是什麼?

師: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爲什麼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讓花都朝外開?

這時,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樑,你的心情怎樣?

師:德國人養花真是與衆不同,非常奇特呀!(板書:奇特。)齊讀。

B、交流:“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自己再讀讀這段文字,從哪些地方,讓你看到了美麗的景色,讓你陶醉其中?

交流

預設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感情朗讀(注意:任何、家家戶戶、都、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等詞)

齊讀。

預設二: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師:你是怎樣理解“花的海洋”?

②“應接不暇”

師:什麼是“應接不暇”?

有感情朗讀

C、(看圖)師:同學們,我們一起走在這樣的街上,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我們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

你彷彿還看到了什麼?還想到了什麼?想象說話

交流

師:這裏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板書:奇麗)

④寫一寫:假如你就是一名遊客,你想對花的主人說些什麼呢?

寫後先讀給同桌聽,再全班交流:

3、師:美麗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曠神怡,這樣的奇麗景色離不開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師:聯繫上文說說“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是什麼嗎?

投影出示:我爲人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人人爲我——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師:我爲人人——我把花種在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我看到什麼?

人人爲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又看到什麼?

師:是啊,這多麼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出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師:你讀懂這句話了嗎?“頗耐人尋味”是什麼意思?

你覺得“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種境界有什麼讓我們“頗耐人尋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師:我爲人人,這是在奉獻美;人人爲我,這是在收穫美。原來在奇麗的景色背後,竟隱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師:這種耐人尋味的境界過了四五十年了都沒有改變。1985年,季老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引讀)“我走在街上,擡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師:當主人問他德國有什麼變化沒有時,他說……(引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師:“美麗”指什麼?

師:鮮花是美麗的,在季老眼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也是美麗的

再次齊讀,出示“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師:你們有沒有注意到,老師把這八個字的順序調換了一下,你們知道是爲什麼嗎?

思辨,交流。

師:“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其實包含了我們對人處事的態度。“我爲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別人受益,但其實最終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課文中,如果人們不把鮮花種在窗外,那我們又怎能欣賞到如此奇麗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課文的教學,歷來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解讀過多過細,小學生難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褻瀆之嫌。近日教學季羨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感受頗多。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淳樸恬澹,於天然本色中見“繁定絢麗之美”,總在不經意間,“創造出令人難記忘、發人興思的藝術境界”。他的文章意蘊豐富而深遠,大氣磅礴,意味雋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短文選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講述了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後,重返哥廷根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長,卻包容了一個相當廣闊的世界:德國的人情風俗,作者的求學經歷,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賞的奇情異景,再加上作者獨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創造出一個浪漫溫馨的美好世界。走進文本,就彷彿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一個花的世界,一個美的世界,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一個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的世界。季羨林先生從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中,領悟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是一篇十分經典的美文,語言樸素而洗練,含蓄而蘊籍,既有娓娓動聽的故事,又有色彩瑰麗的描寫,既有淡遠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議論,既充滿着異國他鄉的奇情異彩,又滲透着作爲一箇中國人的感悟與思考,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在文章的結構上,季先生首先從人類愛美的天性寫起,從宇宙間堪爲美之典範的鮮花,寫到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大氣磅礴,自然曉暢,浮想聯翩,而又結構綿密,緊扣主線。接下來,季先生帶我們來到一個奇異的國度——德國,把我們引入德國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國人奇特的養花方式展示給我們看,“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的確,從德國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滿窗的綠色,凌亂的花枝,很難看到鮮花的爛漫。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這麼做似乎不可思議,因爲我們習慣了孤芳自賞,習慣了關起門來欣賞自己的花。但是,隨着鏡頭逐漸伸展,季先生帶我們來到大街上,擡頭仰望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在這片花的海洋中,人們不禁感慨萬端,很自然地體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最後,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總結和回味的語言,再次讓讀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總覺得難以入手。文章的語言之美,意蘊之豐富,讓我不敢輕易觸及,唯恐褻瀆了這道美麗的風景。

思考再三,我還是決定在教學時儘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啓發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慾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去查找資料,各組交流資料。一是有關德國民俗風情的資料,對德意志這個“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二是查閱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瞭解季先生在德國留學的歷史,進而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個中心句,藉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後,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內容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並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藉以對文章進行細緻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美好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小組交流評改,再全班展示。

下課後,總覺得意猶未盡。短短一節課,很難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給學生,由於朗讀指導不到位,滲透在字裏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名篇的教學總是帶着缺憾。也許,缺憾也是一種美。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個人而言,在教學方法上許多地方值得商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優勢,也許大家集思廣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學做得更好。

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詞彙。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

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重點句子的相關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比較,激趣引入

1.師談話:同學們,我們許多家庭養過花,你們都把花擺放在哪裏?跟大家說一說。同時也想一想,我們家裏栽種花草的目的是什麼。

2.學生說自己或身邊的人養花的目的。

3.師小結過渡: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知道我們養花常常是等花開了,就把花擺放到廳堂裏、案桌上、陽臺上……養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賞。現在,請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圖片,說一說這裏的人把花養在哪裏?

4.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讀圖,知道這裏的人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悟到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5.師談話引入: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這是多麼奇麗的景色呀!這裏的人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學習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後,大家就會明白的。

6.揭示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

導入環節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讓學生說自己或身邊的人養花的目的,而後老師小結過渡,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讀圖中感知德國人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出現了奇麗的景色,最後提出“爲什麼要這樣做”這一話題,引入新課。這樣的導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直接切入課文內容,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談話過渡: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課件出示課文生字詞,指名讀,齊讀,糾正讀音,重點引導學生識記好“暇、頗”等生字。

(2)檢查課文朗讀,注意正音,瞭解學生對課文蘊含情感的把握情況。

4.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奇麗的景色?找出課文有關語段讀一讀,初步感知這種奇麗的景色。

本環節的教學先是讓學生通過自學掃清字詞障礙,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這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再讓學生根據課後思考練習1—2的要求,初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奇麗的景色,這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點,細讀感悟

1.抓住“家家戶戶”,讀出“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師談話過渡:課文說“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文中有一個多次出現的詞最能說明德國人愛花,讀讀課文,找一找這個詞,並把相關的語段畫下來。

(2)學生讀課文,找相關語段,談自己的體會。

(3)課件隨機出示下面句子,教師作相應指導。

①“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抓住語段中的三個“都”字,讓學生明白家家戶戶都養着花,都這樣做,爲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做鋪墊;二要注意朗讀時聲調的上揚要有層次。

②“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注意讓學生說說爲什麼會“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從而理解“家家戶戶、任何一條街、花的海洋”之間的聯繫;二在讀這個語段時,要注意對“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學生聯繫春遊、秋遊的體驗來朗讀,“應接不暇”可提示學生朗讀的語速可稍快,有“應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擡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堵滿了鮮花。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抓住“又”字讓學生聯繫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從而明白“我”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會感到吃驚的原因;二要抓住兩個“多麼”讓學生聯繫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後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尋味的是什麼;三要提醒學生注意在朗讀時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走進“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1)師談話過渡:前面,我們知道德國的確是個愛花的民族,那麼他們爲什麼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呢?找出文中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一個句子,並把句子反覆讀一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2)學生讀句子,說自己的理解。

(3)課件出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

①理解“我爲人人”,要與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這句話聯繫起來。

②理解“人人爲我”,要與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句話聯繫起來。

③理解“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要與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擡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話聯繫起來。

④要讓學生把上面三點連起來說說對句子的理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⑤要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語速放慢些,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感覺。

3.抓住“沒有改變”,讀懂“美麗並沒有改變”的含義。

(1)師談話過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四五十年後,作者又看到這一景象,這時他又有什麼樣的感受呢?讀讀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學生齊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3)課件出示:“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學生讀句子,讀懂“美麗並沒有改變”的含義。教學時要抓住“沒有改變”來指導:

①“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的習慣沒變;

②“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景象沒變;

③“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沒變;

④這句話的朗讀要注意在“美麗”後稍有停頓,“沒有改變”要讀得肯定,要讀出重音。

本環節的教學抓住文中的三個關鍵句段,讓學生在讀書中揣摩文本內涵,體會課文情感,感悟人間真情。

四、回讀全文,昇華情感

1.學生回讀全文,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的讚美。

該環節的教學,通過有感情朗讀,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五、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1.說說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些什麼?也可說說生活中“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事例。

2.集體交流。在學生聯繫實際談感想時,教師要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引導:一要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內容來說;二要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事例。

3.教師談話總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走進德國,認識了一個愛花的民族,知道養花要給別人看,才能看到別人的花,明白了我爲人人,人人爲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麗。

4.佈置作業

(1)把課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抄下來。

(2)鼓勵學生寫一寫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事例。

該環節的教學,先是讓學生談學習課文後的感受,再說說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事例,而後教師總結談話,把學習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真誠地去幫助別人。作業的設計意圖主要是:抄寫句子是積累語言的需要;小練筆,是本堂課教學的延伸,是聯繫和溝通課內外知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憑藉。

季羨林《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等詞語。

★通過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在反覆朗讀與想象練說中再現文章第三自然段所描述的美麗畫面。

★通過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含義。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蒐集季羨林的生平事蹟。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頌花導入 瞭解作者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我國語言大師季羨林所寫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2、交流、瞭解德國及作者季羨林。

二、初讀全文 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並想想課文主要內容是什麼?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先寫作者對德國的印象—愛花,再寫兩次到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

3、學生自學生字詞,結合課文相關語句及生活體驗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4、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及段落。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養花嗎?花帶給我們無窮的享受,它瑰麗無比,花香四溢!所以很多民族都愛花,德國就是愛花的民族,這個民族愛花與衆不同!今天讓我們跟隨我國語言大師季羨林爺爺一同走進20世紀的德國,繼續學習第25課,請大家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二、整體感悟

課文主要寫了季羨林爺爺兩次到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德國給作者留下怎樣的印象?(愛花、愛美)齊讀課文第一段。季羨林爺爺在德國留學十年,對這個愛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讓我們懷着

三、精讀感悟

1、精讀“初到德國”

(1)德國養花與衆不同,作者第一次到德國看到德國人養花養在什麼地方?請看大屏幕: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國人養花的地點和目的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與我們養花有什麼不同之處。

學生自學後交流彙報。

(2)德國人養花養在什麼地方?(他們都是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①與我們養花有什麼不同之處?(中國養在屋子裏,他們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板書:屋裏 花的脊樑)他們這樣養花的目的是什麼?(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②真是這樣嗎?季羨林爺爺對德國人這樣養花感到吃驚!出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自由讀一讀,讀出吃驚的語氣,指名讀)

③由於吃驚,季羨林爺爺就打聽女房東。出示: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師引讀,做“莞爾一笑“的動作,再師生合讀) 3)“正是這樣”女房東說的是怎樣的呢?作者在德國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什麼?(板書:街道)自由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走過

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指名讀,評價。

①你覺得德國街道窗戶前的花怎樣?(花多,花美)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理解詞語。展示畫面。板書: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②師:聽老師朗讀,大家閉上眼睛想象:說說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

③此時你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你的心情會怎樣?(高興愉悅、神清氣爽)帶上我們此時的感受,再來讀這段話,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生讀,評價。

(4)季羨林爺爺看到德國人把花栽種在窗戶外面,在街上又看到這麼美、這麼多的花,感受頗深。他有什麼感受?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①自由讀一讀,你明白了什麼?“頗”是什麼意思? “耐人尋味”什麼意思?是什麼境界耐人尋味?(板書: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③聯繫上文同桌相互說說對“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原來在奇麗的景色背後,竟隱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齊讀。

⑤聯繫生活實際,說說我們身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例子。

過渡: 季老第一次到德國感受到了德國街道奇麗的景色,感悟了德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第二次到德國又有什麼見聞和感受?

2、研讀“再到德國”

1)齊讀最後一段。

2)作者第二次到德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美麗”指什麼?(鮮花是美麗的,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也是美麗的)什麼發生了變化?(城市面貌)唯獨什麼沒變? (“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的習慣沒變;“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景象沒變;“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沒變;“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境界沒有改變。)

3) 指導朗讀:四五十年過去了,德國街道窗戶外花還是那樣美、那樣多,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依舊沒有改變,你對德國充滿怎樣的情感?(崇敬、讚美、敬佩)懷着這樣的情感齊讀。注意讀的時候,在“美麗”後稍有停頓,“沒有改變”要拉長讀重。

4)季羨林爺爺把這當做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發出由衷的感嘆——出示句子,齊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多麼與衆不同的民族,多麼了不起的民族呀!讓我們大聲齊讀,讀出對德國的敬佩,注意把奇麗、奇特拉長讀重。

5)季羨林漫步異鄉,置身於花的海洋,他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了,觸景生情,感嘆之餘,內心涌起了另一種情思。出示:

“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作了一個思鄉的夢。”

①在夢中,作者又回到四五十年前,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德國街道窗戶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景象,想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

②作者人雖在德國,卻心繫祖國,看到德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震撼了,他對祖國寄予由衷的希望,作者的希望是什麼?

四、回顧總結

一會功夫,我們就把季老的文章讀完了,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作者兩次到德國抓住了感受最深的東西,寫下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優美的文章,但兩次寫法不一樣,第一次到德國主要寫了作者所見的奇麗景色和所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再到德國主要寫了作者的所感---“變化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這樣寫就是我們常說的抓住重點、詳略得當的寫法。

所以季老才寫出了這麼美的文章。你們想像季老那樣寫出好文章嗎?先積累一些優美的詞句,好嗎?我們在回過頭來,把你喜歡的語句、段落美美地讀一讀,讀出內心的感受,嘗試背下來。抽生讀背。

五、拓展昇華

大家積累了這麼多優美的語言,也像季老一樣到過不少的景色優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定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像季老一樣把它寫出來嗎?請看大屏。讀要求後,學生伴樂寫作。

板書設計:

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屋裏:花的脊樑

初到德國: 人人爲我 我爲人人 愛花

街道: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 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再到德國:美麗並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