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風雨的讀後感

《風雨》是賈平凹初期的作品,卻顯示了作家敏銳,精細入微,且充滿想象的藝術感受能力和豐富、獨到的藝術表現能力。《風雨》在描摹意象上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貼切的比喻。寫“樹林子像一塊發麪團”, “鼓”了“陷”,“陷”了“鼓”,實寫風的時強時弱;而這樣寫,風又給了讀者想象的“遊刃有餘”,即風與樹林嬉戲的.情趣與美感。

賈平凹風雨的讀後感

漢樂府《古歌》雲:“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賈平凹先生於1982年秋寫於寶雞的這《風雨》,正是秋風秋雨瑟瑟而來的精彩寫照。

全文,從“樹林子”起筆,以一個簡短的比喻開頭,把冷風驟雨中的樹林子比作一塊麪團。北方入秋時節的樹林子滿目黃綠,濃郁勁美,與和好了的麪糰哪有一點可比?但是,在賈先生筆下,在特定的環境下,它們竟然那麼貼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邊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騰上來了,飄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撲向另一邊去,再也扯不斷,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經完全沒有方向了。”文中這一塊麪團,彷彿就是陝西廚師手中的麪糰,有勁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躍上落下,隨力而形變,隨變而越有生命,就像這秋風中的樹林子,自然的風力搖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亂而不自持,但是沒有了方向的樹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嗎?沒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奮力一搏,風到我倒,風止我直,順應,適應,以柔制剛,生生不息。文中,這一開頭大段的細緻描寫,用了一長串的動詞,可以說寫的驚心動魄,直奔主題,彷彿直接把我們送到了一場疾風面前,一起天旋地轉。很有力,很有視覺感,衝擊感。

第二段,化整爲零,從描寫樹林全貌,落筆到具體的垂柳、楊葉、蘆葦,垂柳表形,楊葉着色,蘆葦摹聲,充分調動讀者的感覺去細細的體會風雨來襲的場面。然後,筆鋒一轉,寫到斷了牽繩的羊,這隻受到驚嚇的可憐生物,先是“跑”,接着“撐”,“撞”,“跌”,直至“失去”了顏色。此時“衝”出門尋羊的紅杉女孩,像是一個鮮活的驚歎號突的“衝”到了讀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