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作文(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到中秋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到中秋作文(6篇)

月到中秋作文1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恰逢中秋佳節,此時全球華人的心情也必定高漲,興奮,正是因爲古代文人墨客們的傳世佳句,中秋,這個節日因此增添了幾絲文學的氣息。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在我們學語不久就會背誦的《靜夜思》,更可說在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當身在異地他鄉的遊子們擡頭看那一輪明月之時間心中不由自主地會想起家鄉。這油然而生的對家鄉的眷戀,正是文學的力量。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七月十五,九月十五的月亮也許和八月十五的月亮並沒有什麼不同,可正是因爲這秋高氣爽日,人心,那一輪心中的明月於天上高掛的明月相照應不禁使人覺得八月十五的月亮最亮,最圓。文學的力量改變了人心,改變了月亮,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每當人們望着這天上的明月之時,這陰晴圓缺,難道不也正代表着人間的悲歡離合嗎?

文學正是這樣的一種力量,當一代又一代的文豪們吟下千古名句,創下萬年佳篇之時,文學深入了我們的生活。當我們登上泰山之巔,何人沒有感受到這“一覽衆山小的”磅礴氣勢;當我們漫步與白堤,何人沒有感受到“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美好場景?當我們在困難險阻後看到一絲希望,何人沒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嘆?當我們受到了母愛的滋養之後,何人又不曾感受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溫暖?

經典的文學就是如此一點一滴地沁入人心,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裏,都因文學而增添了一份色彩。

文學確確實實地改變着我們的生活。又是在這個節日裏,我看了一檔美食節目,節目的名稱叫做“魯迅筆下的紹興味道”,這一標題吸引了我的注意。“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這是《孔乙己》中的一段話,正是因爲這文化給予人的力量,使一碟普普通通的茴香豆有了特別的底蘊。正是這一代代的文人巨匠,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文化的氣息。

而沒有一點文學的人,心中總是缺少一種內涵,心中總是遺失一抹色彩。而他所追尋的也許正是文化,正是文學給人的力量,文學給生活的繽紛多彩。

語文學習不是一夕一朝就可成就的大業,而是日積月累,滴水石穿的的文化精神。五千年的中華大地上,又能有多少經典流傳千古?可是這些舉世無雙的經典,又能有多少中國人不受其影響?文學就在你我身邊,文學無時無刻改變着你我的生活,文學使我們的生活更多彩!

月到中秋作文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時光飛逝,記憶中的那輪中秋的明月再次徐徐升起。月光如流水一般灑在花園裏,把斑駁的樹影投在地上,有朦朧的照在小溪邊。這景象宛如在夢境中一般。月光靜靜地,靜靜地照在花叢間。那夜風中的花枝上。依舊開着月季花,在月光裏散發着淡淡的芬芳。溪水叮叮咚咚,爲這中秋之夜奏響了一首優美的秋之樂章。

我同家人一起坐在寬敞明亮的陽臺上,吃着香甜的月餅,賞着月。棗泥,豆沙,五仁,蓮蓉……各式各樣的月餅擺了一桌,還有應季的石榴和葡萄。我看到了家人的一張張笑臉,我們吃着香甜的月餅,說着開心的話題,笑聲和月光融合在了一起。我們和北京的親人視頻,彷彿他們就在我身邊一樣,我們聽着彼此的笑聲,用視頻觀賞着太原和北京兩地的明月,這真的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啊!

“靠靠你們,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姑姑在視頻那頭笑吟吟地問我們。“我知道,我知道。”我和弟弟一起與視頻裏的表兄弟們搶答。我獲得了這次的搶答權,“中秋節始於唐朝初開,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傳統節日之一。”這個文學知識我早已爛熟於胸,說完大家一起爲我鼓起掌來。

“那麼,你們誰會背關於月亮的詩詞?”爸爸在視頻的這邊笑眯眯地問。話音剛落,優美的文字已經脫口而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牀前明月光,已是地上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我們幾個孩子你一言我一句地搶答起來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視頻那邊的二叔也背起來了詩詞。“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爸爸接了一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媽媽與姑姑也參加了進來。歡聲笑語和華美的詩詞一起,盪漾在這中秋的月色中……。

明亮清澈的月光照耀着龍城,照在樓羣裏,照在花園中,照在緩緩南流的汾河上。我的家人與我望着遠方,好像在互相在互相爲彼此許下美好的願望。明月如同一面瑤鏡,把我們彼此的思念傳遞開來。我們彷彿看到了廣寒宮中的嫦娥,跳出優美的舞姿,我也好像看到玉兔在桂樹下搗藥,一下一下的,把思念印到了人的心坎裏。

夜漸漸地深了,我也進入了夢鄉。我夢境中的小舟,滿載一船明月,滿載我的夢想,靜靜地駛向遠方……

月到中秋作文3

月到中秋

離家在外的日子,喜歡擡頭看一看月亮,總希望能將我的思念通過月亮傳送到父母曾走過的庭院,傳遞我的思念,心中忽然點燃起這樣的急切:中秋何時到來?

在這紛繁的世界,離家後的心總會感到孤單,躲在淡雲後面的月亮總會讓我發現自己的脆弱,腳步匆匆,在陌生又熟悉的街頭來來回回,卻一直走不上回家的方向。在他鄉看着月圓到月缺,月缺到月圓,卻怎麼也比不上家鄉的中秋之月。

盼啊盼,終於盼到了夢中的思念。

背上行囊,釋放煩惱,回到家鄉看一看中秋的月亮,卻忘不了那遙遠的記憶。童年時,坐在媽媽們的膝下,望着神祕的天空當中鑲切着的一顆閃爍的夜明珠,聽着流傳奔月的`神話。長大以後,看飛天奇蹟,贊“嫦娥”探月,點點滴滴的記憶,讓望月的計劃反覆在心頭涌動。

金秋時節,家鄉的空氣那麼令人陶醉,門前的菊花還顯露着鋒芒,久別的地方依舊是那麼的親切,天空的雲朵都原爲我停留,每一條小路都鋪上了枯葉做的地毯,每一顆米飯都散發出家鄉的味道。一切都是那麼的懷念,那麼的熟悉。原來,中秋是對家鄉的思念,中秋是對家鄉的回憶。

夜幕拉開,伴着蟲鳴的樂曲,一輪潔白的滿月,跨過樹梢爬到天的最高處,月光不由的癡癡地停下,還有淚水的浮起,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鄉之月。皎潔的月光籠罩着整個庭院,習習的涼風拂亂了我眼前的頭髮,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一種莫名的感覺涌上心頭。此時我忽然覺得,我思念的不是家鄉的月亮,而是那久別未見的親人。想家鄉的月亮只不過是一個欺騙自己的藉口,中秋之夜也只不過是給自己一個回家的理由。

不管身在何處,擡頭看見的都是同一個月亮。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們只會用它來形容家鄉的月亮吧,或許更準確的說這是詮釋我對家鄉月亮的那種親切感,或許思念家鄉的情緒只有在中秋月時節才燃燒的更旺吧。

終於又到告別家鄉的那一刻了,一路風塵而歸,又帶一路風塵而去。歸時心中激動,喜悅難掩,去時轉變爲心中灰暗,悲傷難蓋。中秋節似乎成爲一年之中回家的中轉站,無論在外有多少辛酸,嚐到多少苦難,從年頭開始積累到中秋,也只需擡頭望一下中秋之月。一切煙消雲散,重新踏上又一程的道路。

又返回到了這個紛繁的城市,又一次走在那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卻從來沒有走在家鄉小路的那種塵土的氣息涌上心頭。在異地擡頭望一望月亮,卻沒有家鄉時的潔白和親切。

閉上眼睛,用心慢慢地回憶一路走來的生活,在他鄉待久了,家鄉的樣子依然印在心裏,還會不由得想起中秋時節家鄉的月亮,我知道不是真的想家鄉的月亮,而是它是連接我與家人的信使,也連接着我對家人割捨不斷的思念。

月到中秋作文4

中秋佳節,圓月當空,自然想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光何德,死則又育”等詠月的句子來。古往今來,每至中秋,舉頭望月,懷鄉思人,感從心來,因而也就從不乏詠月的名篇佳句。月亮的陰晴圓缺常常讓先人感慨萬千,然而,在科技日趨發達的今天,我不禁要問,中秋之月真的很圓嗎?

在古代,僅憑肉眼,就算明察秋毫之人,也看不出月亮在中秋這個最該圓滿的時刻有什麼缺陷和不足吧。然而,自從近代天文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之後,人們終於有能力揭開月亮的神祕面紗。今年中秋之夜,我用和伽氏天文望遠鏡類似的折射望遠鏡對準了月亮,我想親眼看看憑藉高科技月亮究竟是個什麼模樣。鏡頭中,月球表面有明有暗,對比效果十分明顯,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謂的“月有陰晴”吧。再仔細看,月球表面滿是坑洞,分佈着一圈圈的環形山,月球的南端,一個隕石坑更爲醒目,長長的“傷疤”一直延伸到月球中間。再用更大倍數的鏡頭觀測,月球更加醜陋不堪,連邊緣也凹凸不平。這時,我深信月亮從未圓過。

月亮從未圓過,這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事實,因而絲毫不影響古人對月的吟詠和讚美。今天我雖然親眼看到了,稍有遺憾的我卻也不覺得月亮就醜陋,我甚至幼稚而固執地認爲,也許正是因爲人們可以寄月抒懷,纔不至於像今天每逢中秋佳節,無論身處何地都不辭千辛萬苦翻越千山萬水也要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吧。於是,就有了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了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了王昌齡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我真的無從想象不能團圓的古人是如何度過月圓之夜的,但吟詠着這些感傷優雅的詩句時,缺憾之美不也已令人心馳神往麼。

時至今日,隨着生活的日益物質化和通訊技術的發達,中秋節逐漸淡出了許多人的視線而弱化爲一個可有可無的符號,古人那種借月抒懷的情調也面臨着被譏爲小資的危險了。在記憶中,只有今年的中秋節我是和爸爸媽媽一起過的,以前大都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的,還有兩次是在外婆家過的。那時,每每在爺爺簡陋的房間裏,在擺滿菜餚和果品的木桌旁,在爸爸舉起酒杯的瞬間,我才能深刻地感受到爸爸對爺爺奶奶的愛,感受到他因對老人照顧不周而產生的愧疚,感受到血濃於水的親情。我終於明白,爲什麼每逢中秋爸爸媽媽都要不辭辛苦回到老家,哪怕只是呆上一個晚上。

月亮圓與不圓,那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能改變,但我們能改變的是人事——月圓之夜,儘可能回到老人的身邊,閤家團圓,舉杯賞月,品幾口瓜果月餅,嘮幾句家長裏短,讓親情圓滿些吧!

月到中秋作文5

幼時的我是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些詩句中認識中秋節的,那時雖小,但也隱隱感覺到中秋和圓月有着千絲萬縷的情結,正所謂月到中秋分外明。在果實飄香的時候,在野菊歡笑的時候,在美月如玉的時候,中秋邁着輕盈的腳步來了。家家團圓,人人歡喜。

我家的中秋節是從媽媽一大早就着手做月餅時開始的。自我有記憶起,每年的中秋節,媽媽都會親自下廚做上一些精緻的月餅拉開過節的帷幕。月餅餡料相當考究,五仁,棗泥,豆沙,還有葡萄乾蔓越莓等,我最愛吃的要數五仁月餅了。就說這五仁月餅,餡料中就包含有核桃仁、松子仁、瓜籽仁、大杏仁、花生仁、黑白芝麻等,我總是還央求媽媽再放入葡萄乾和蔓越莓,那樣口感會更好。媽媽精心地將這些食材放入烤箱烤熟焙乾,擀成碎粒,製成餡料備用,然後又動作嫺熟、有條不紊地開始和麪。待面醒好,便開始揉麪,搓條,切成小劑子,團成小麪糰,壓扁片,放入五仁餡料包裹好,再放進模具一壓,一個個帶有“中秋“花好月圓“福”等漂亮花紋的月餅便誕生了。最後將一塊塊月餅放進烤箱烤上五分鐘定型,中途取出又精心地刷上一層薄薄的蛋液,再次放入烤箱,瞧着吧,小月餅們在烤爐裏不斷地變黃變亮……只聽“叮”的聲響,我便迫不及待地拉開烤箱的門,用夾子把它們小心翼翼地取出裝盤,滿屋子的香甜呢!

到了晚上,做上一大桌子飯菜,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我拿起一塊月餅,小心地切成數個小塊,一一分給大家吃,“嗯……香!”“真好吃”……讚歎聲絡繹不絕,令人回味無窮。可吃着吃着,我總會若有所思,不禁發問:“爲什麼叫月餅呢?爲什麼不叫別的什麼餅呢?”慈祥的奶奶摟着我說:“月餅啊,它始於唐朝,但當時只是叫做小餅、月團等。它是用來祭拜嫦娥月神的貢品,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因爲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後來,人們逐漸將它與賞月結合起來,改稱爲月餅,象徵着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睦睦!”

“哦——”我聽了奶奶的話恍然大悟。

吃完晚飯,我便趴在窗邊,仰望夜空,一輪皎潔的圓月已從高樓的一角探出頭來,它嵌在深藍的夜空中,格外明亮,恰似一張微笑的慈祥的臉俯視着蒼茫大地,芸芸衆生。我不禁低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之夜,寄託着多少人思念的夢啊!

月到中秋作文6

“悠悠南國,繁華散落,又是一年中秋,望碧空萬里,星月爭輝,水淼淼,殘荷漸消。孤鴻聲切,滿樹西風,只把思念熟透。”最愛那句,“只把思念熟透”......

小時候,中秋節是圓的。圓圓的月亮,圓圓的月餅,圓圓的笑臉,月光的清輝翻過院牆灑在地面上,腳下那香馥的土地上,一地流銀。婆娑的樹枝在秋風中搖曳,蒼穹中繁星點點像千萬盞孔明燈,又像一眨一眨暗送秋波情人的眼。那時的月實在是太美了,美的動人心絃. 。那是一個浮雕在我腦海的畫面。

那是一個嘴巴最饞的年齡,中秋前夜想起明日的月餅,枕頭上都沾上了溼溼的口水。到了中秋各式的月餅連同柚子,桔子一起,再擺上兩隻放着茶葉的空杯子,插上幾炷香,爆竹之後先拜過"月娘"後纔可以切月餅和柚子。

我會很幸福地掂着一小塊月餅,像只饞貓似的,舔舔,再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小口,然後細細地咀嚼,還要閉上雙眼回味一番,又香又甜的月餅吃到嘴裏回味無窮。哪怕是素仁月餅,也是極香的。

柚子吃掉果肉後,在切開的柚子皮中間輕輕挖個小洞,將一根蠟燭點上,滴出幾滴蠟油,沾在上面。柚子皮四隻角用長線穿過,用一根竹杆挑起,漂亮的柚皮燈做好了。這個場景,驀然讓我想起了小學課本的文章《小桔燈》。

吃完了月餅,就到我們小孩子的狂歡節了。同村大一些的孩子一呼喊,我們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抓上幾個月餅,然後拎上柚子皮燈衝出家門。那時,村子裏的那個大草坪,就是我們的狂歡舞臺。沒等天黑,草坪上三三兩兩就坐滿了人。一盞盞柚燈在草坪上散發着溫暖的光。從遠處望去,就像一隻只歡快的螢火蟲在跳舞。躺在草坪上,望着天上皎潔的明月,聽着老人繪聲繪色地說着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的故事,耳邊時常傳來蟋蟀聲,不時有受驚的青蛙撲通跳進水裏。微涼的風吹過,奶奶那把寬大的蒲扇有一搭沒一搭輕輕地扇着......

花開花落,風捲雲舒,轉眼間,我們都長大成人了。

長大後,中秋是方的。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叮囑都要通過手機從那邊傳遞到這邊。信息高速發達運轉的當今,有程控電話、手機、互聯網,一個人在外,想家人了,隨便掛一個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如果還是覺得不那麼親切,就可以打開互聯網,開通視屏,面對面的聊,近在屏前,實則遠在天邊。生活的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每天必須遵循着走的方格。都市的夜晚,很亮,卻照不亮我的內心。唯有一輪月亮寂寞的掛在天空在告訴我們,“天涯共此時”。

中秋之夜,就也請嫦娥姐姐,把我最美好祝福帶給工友們,帶給那些奮鬥在不同崗位上的人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中秋節,風清夜冷話淒涼!

一把清淚訴衷腸,奈何,又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