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元宵節五年級話題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快樂的元宵節五年級話題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快樂的元宵節五年級話題作文

快樂的元宵節五年級話題作文1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xx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後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後,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採衆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爲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爲“元宵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爲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節”這天,張燈結綵,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遊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規模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

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元宵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遊,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元宵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徵着“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誌着是春節歡樂的最後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元宵節”,纔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裏,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豔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豔的孔雀草、象徵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爲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願。

快樂的元宵節五年級話題作文2

今天是元宵節。很多人都說元宵節比春節更熱鬧,更溫暖。因爲春節之時,每家每戶都要去拜年,街上就顯得很冷清。而元宵卻恰恰相反,在那天,有很多活動舉行,街上異常熱鬧。

早上起牀,就清晰地看見奶奶在廚房裏忙這忙那的。仔細一看,才知道奶奶正在做湯圓。我就好奇了,臉上佈滿疑惑地問奶奶:“爲什麼要做湯圓啊?平時都沒什麼做的。”奶奶一臉平靜地說:“你忘了,昨天你纔要說元宵節要好好吃上一大碗熱呼呼的湯圓呢?那麼快就忘了。

我的乖孫女真沒記性呀!”我的問號又變胖了:有嗎?不管了。反正只要有湯圓吃就好了。我最喜愛吃湯圓了,耶!然後,我的腦子裏又浮起一個問號。問奶奶:“那直接去商場買湯圓就行了。幹嘛要自己做呀?又浪費人力與時間。”奶奶又意味深長地對我解釋道:“自己做的湯圓吃上去肯定會比商場那些美味多了。你也趕快來做呀。不會奶奶教你。”我頓時產生了興趣。

奶奶叫我先把麪粉灑在大盆子裏,我就照做了,奶奶誇我做得好。我的興趣越來越大了。然後加一點水在麪粉裏,奶奶對我說:“水一定要適當,非多非少。”接着,奶奶叫我要搓一會兒,搓完後按下去,每搓幾下就加一點點水。就這樣,反覆做,當把它搓成一大團粉時,要有點軟性,就可以包了。我垂頭喪氣地說:“哎。咋那麼麻煩呀?”因爲我的沒精神,所以這步做的不是很好。不過也挺好的,畢竟新手上路,還需要多多指教呢。

接着,奶奶說可以包餡了。我就猶豫了:包什麼餡好呢?紅糖、花生、桂花還是芝麻好呢?最後決定還是包芝麻餡。我從那一大堆的麪粉裏捏出一小塊,結果包不住那餡。奶奶看見了,示範了一次給我看。我立刻就會了。我也捏出一塊,搓成一個圓溜溜的小球,然後看着奶奶用手指把中間給掏空了,我也照做,把中間掏空了,接着就看見奶奶用勺子套了一小部分的芝麻,就放下去,用手輕輕把皮給捏在一塊,最後搓成圓形就行了。我還是照做了,結果做了兩次才做好。第一次是因爲餡太飽滿了,把皮都撞開了。時針悄悄指向了十一點,該煮飯了,恰好湯圓也做完了,時間剛剛好。

晚上,我們的湯圓都煮熟了。我悄悄掏了一小碗,嚐了嚐,味道剛剛好,非淡非甜,而且餡很飽滿,好像只要用手指輕輕觸碰湯圓皮,它就會露出來似的。一不小心,被那熱呼呼的餡給燙着了。吃完後,嘴裏還蘊含着那芝麻香,時不時繞過喉嚨,時不時跑到鼻子前,真是讓人吃過都流連忘返啊!

奶奶說的真沒錯!自己的勞動成果纔是最美味的,讓人充滿幸福美好。

這次做湯圓真是獲益匪淺啊!

快樂的元宵節五年級話題作文3

元宵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各種慶祝活動精彩紛呈:吃元宵,猜燈謎,看花燈……熱鬧非凡。但在衆多的活動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家鄉的——遊海神燈。據說,這項馬祖與大陸的兩岸慶元宵傳統習俗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家鄉在連江縣黃岐半島最末端的北茭村。每年正月十五的海神燈遊行,是家鄉最盛大的節日。往往從正月初四、初五起,村民們就忙着準備了。在一批巧手工匠的手下,往往只需幾根竹竿、一些紙、顏料以及膠水、剪刀,過不多久,一盞栩栩如生的海神燈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十五的晚上,美麗的家鄉燈火輝煌,長達數公里的海岸線上亮起了大紅燈籠,映照着盈盈的海水,也映照着村民們燦爛的笑臉。大家扛起各式各樣的燈,走出了海神廟,涌上街頭,街道上人流如潮,歡聲如歌。嗩吶聲、鞭炮聲……海神燈所過之處,鑼鼓喧天,更襯托出熱鬧的氣氛。家家戶戶無不在門口點上花炮,燃起煙花,擺上素齋,迎接“海神大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

鑼鼓聲漸漸近了,我忙追過去,細細打量這支數百人的遊神隊伍:只見鑼鼓開道,率先亮起的是兩個高舉的大燈籠,紅紅的,甚是鮮豔,上面的“國泰”、“民安”四個黑體大字十分醒目。32面骨牌燈依次跟在後面,上面描繪着《水滸》中的好漢,側邊書寫着“年年有餘”、“花好月圓”等祝福語。接着是二十四盞花籃燈,上面題詩作詞,配上二十四孝的插畫。隨後,打扮成侍衛、宮女的人們舉着幡蓋、寶傘、玉扇,簇擁着四位大力士擡着“海神大人”出場了。

這“海神大人”頭像的海神燈,高約3米,寬近0。8米。他頭戴皇冠,臉部線條用毛筆勾勒,威嚴中透出親和,屢屢鬍鬚隨風而飄,在涼傘的庇佑下,愈顯尊貴、威儀,周圍的漁民無不頂禮膜拜,呼聲震天。海神燈之後,便是數不盡的走馬燈、龍燈、大型燈……隊伍裏的媽祖燈、西遊記造型燈、兩岸相通燈等,更是栩栩如生、喜氣洋洋。這是一支多麼氣派的隊伍啊!鑼鼓喧天、焰火高放、鞭炮齊鳴,場面隆重!

提到海神燈,它還有一個美麗又古老的傳說呢。

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三太子爲消滅興風作浪、禍害百姓的白蛟,當上了海神,爲民除害,並救了一名胡姓女子,胡氏家人爲感念玉皇三太子的恩德,便按照他的模樣紮成頭像,在每年正月元宵全境巡遊,以保佑村民漁業豐收、平安吉祥。後來,這個習俗就代代沿襲下來。所以當地人又稱海神燈爲“胡頭燈”。

海神燈,寄託了家鄉人許許多多美好的希望與祝願,更寄託了海峽兩岸盼統一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