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的作文550字(精選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描寫清明的作文(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描寫清明的作文550字(精選10篇)

描寫清明的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天陰沉沉的,彷彿隨時都會下起雨來。清明,是祭祀祖先的日子,那天,晚輩們會早早地準備好吃的、燒的,然後,來到祖輩們的墳頭,叩拜這。

每年,我都會跟隨着外婆他們,冒着如絲般的細雨,來到太太與太公的墳頭,看着外婆不停叨唸着什麼,我知道,這只是些迷信罷了,但其中也表達了外婆對祖輩們的敬意。接着,外婆他們便將盒裏的飯菜都分到了小碗裏,然後又拿出了買來的紙錢,點上火,對着火光不停拜着,也催着我們拜着。不遠處的山頭,總有煙火在燃放,它們使暗淡失色的天空,瞬間綻放出了絢麗的火花,我知道,這不僅僅只是普通的煙火,其中,還蘊含着晚輩對逝去長輩的思念與問候。天,雖一直飄灑着朦朧的細雨,卻永不熄那綻放的火花!我也一樣,雖不曾見過那些和藹,親切的面容,但還是希望他們能在那個觸摸不到的世界裏,開心,快樂地生活着。

叩拜完後,外婆便讓我們趁熱吃了那些多帶來的艾餃。由於早晨沒吃多少,我隨即抓了一隻塞進嘴裏。這艾草是前幾天我跟哥哥和舅媽採來的。艾草不顯眼,與那嫩綠的小草沒太大區別,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艾草的葉片式毛茸茸的,彷彿有層薄薄的雪落在了上面。在我們離開之前,外公還捧來幾堆新土,折來幾條柳枝,將新土覆蓋在陳土上,又將柳枝插入在土壤裏,這才離開。

這一整天,天都是那樣沉重,不時下着零落的細雨。而在清明前後,學校也會組織去踏青,讓我們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感受到春的氣息,春的腳步,春的盎然!

描寫清明的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的清明已至,天氣卻那樣的晴朗,似乎讓人看不清,這一天裏,那悽悽涼涼的哭泣與那淡淡的憂傷……

今年的清明,我同媽媽去給外公掃墓,我手中拿着的那束三色堇,散發着淡淡的清香,又好像在訴說着我對外公的依賴與懷念……

我拿着花兒走到那墓前,輕輕又默默地放下,媽媽也在墓旁佇立着不說一句話。我悄悄的嘆了一口氣,心裏想:外公逝世時已有九十多歲了吧!心下想着,緩緩啓脣道:“媽媽,外公他……到底怎麼走的?”

“唉!你外公他得了支氣管炎,臨走之前只吩咐我:不要告訴你這件事,讓你好好讀書。至於以後……能瞞幾時是幾時。”

我忍住眼淚,拿起掃帚,卻感覺渾身沒有力氣,昏昏欲墜。

回想當年,我還僅僅是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到了外公家,外公總是買了一堆零食給我……外公在世時,總是用他那慈祥的眼神望着我,然後對着小小的我招招他那瘦削的手,顫悠悠地說:“囡囡,來外公這裏。”幼小而又懵懂無知的我總是屁顛屁顛地小跑過去,坐在外公的腿上,那時候,我彷彿是一個要什麼便有什麼的小公主……

想到這些,我再也忍不住,淚珠於是悄然滑落。

媽媽拿着掃帚,掃了起來,灰塵漫天起。而我,卻又多了一絲惆悵……

清明,在這個節日裏,我將鮮花贈與外公,也願他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快樂!

描寫清明的作文3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過了十個清明節了,有一個清明節來臨了,每當這個節日,我的腦海裏總會涌起外公那慈祥的模樣,小時候和外公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想到這兒,我的鼻子、嘴巴里總是酸酸的,說實話,過了那麼多清明節,我卻對這個節日的來歷和習俗不是很瞭解。

經過查資料,我知道了清明節的來歷和更多的習俗。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重耳的人,一位妃子爲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用毒記使重耳的哥哥申生自殺,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跟隨他,其中有一名叫介子推的人,在重耳餓暈的時候,把自己腿上的肉烤熟了給重耳吃。幾十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封了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許多封賞,卻忘了介子推,後來重耳記起此事,心中有愧,請他上朝受賞封官,結果介子推一直沒來,躲進了綿山,晉文公只好讓人上山搜,結果沒搜到,只好放火燒,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沒出來,晉文公又上山搜,發現介子推母子倆被燒死了,介子推的身體堵着一個樹洞。洞裏有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心丹,但願主公常晴明。

柳下做鬼中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尚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時。

晉文公把他安葬在柳樹旁。常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爲自己的座右銘。晉國的百姓對介子推十分思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多麼感人的故事呀!預案、原來清明節的來歷是這樣的。

清明的習俗也衆多:盪鞦韆、踏青、植樹、掃墓、插柳……

清明節讓我悲傷難過,也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

描寫清明的作文4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微涼的清晨,出得門來,空氣中都是的味道,不由得人不深呼吸一下,我卻沒有那興致,只佇立在車窗外,凝望、凝望……

天,泛起銀灰,很冷,像纖手拂過青瓷,沁涼入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讓人不由得嘆嗟。

我撐傘,路,實在泥濘,我挽着奶奶的手,慢慢踱步,眼前的房屋,稀稀疏疏,後半部分已經塌陷,牆角爬滿了青苔,泛黃的牆壁彷彿向我們訴說無盡的淒涼。我仰頭,我希望有雨水滴下來,溼了我的衣裳。

奶奶道:“這是你爺爺親手栽的銀杏樹,三十年了,時間可過的真快!”我拭乾奶奶眼角的悲涼,復仰頭,銀杏葉顫動,你也在爲誰嘆息。

爺爺與年輕時的愛情,竟也是轟轟烈烈着的,就在銀杏樹下,兩顆年輕的心愛了。他們的婚姻就開始在無聲裏鋪排開來,柴米油鹽,一屋子的煙火薰着。再後來,病牀上蒼白的身影,心跳漸弱,一個年輕的生命,去了。

奶奶亦悲涼,將他葬在銀杏樹下,喃喃:“老頭子一輩子的寄託也就在這銀杏樹上了”。

村中亦有人住,卻已是垂垂老矣了,他們和房子一樣,都老了。

我與奶奶來到墳前,墳很簡易,草制的,父親已經蹲在那兒了,靜寂、無聲,父親將包好的錫元寶,倒出來,元寶慢慢緩緩的落入火堆,“噼啪、噼啪”燃燒的聲音,荒涼,一陣絞痛,覆上心頭,兩行淚,緩緩落下來,止不住的,無盡的悲傷。很快地,我止住淚水,默默走向前,撫碑,與爺爺作告別。

這樣的清明,才能將人們從那些深沉的悲痛中拉攏出來,慰以最清明的祝福。

願爺爺在天之靈,安好。

描寫清明的作文5

清明,是一個氣節,是一個節日,是人們表達對祖先的殷切思念和尊敬,是人們對遠在他鄉的親人的思念,更是人們對春天萬物欣欣向榮的嚮往與期待。

清明來了,三天的小長假也來了,但作爲畢業班學生的我,只能“宅”在家做作業、做卷子,備考小升初。但這並不是一件悲哀的事,“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我也在家利用電腦和電視瞭解了今年清明的狀況。

今天一起牀,一陣濃郁的香味就飄進我的鼻子,嗆得我氣都喘不過來,開窗一看,樓下的人早早地就起來祭拜祖先了,他們沒有回鄉祭祖,但他們尊敬祖先、思念祖先的情感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我想他們鄉下的親人此時此刻也一定在祭拜祖先吧!”

說到清明,我就不由得想起一個敏感的詞——塞車,清明一到,在外面做生意、工作的人,便會如萬蛇出動,全部開車或坐車回家過清明節,祭拜祖先,結果全塞在了高速路上,誰也回不去。一塞,塞遍了大江南北,從深惠高速上的塞車長龍70公里到北京市上山祭祖5公里的路開了兩個多小時,真是令人震撼。看來,人們真是祭祖心切,早早就一齊出門了,那塞車的場景,真是蔚爲壯觀!我想,儘管如此,他們也一定覺得這是值得的。他們的祖先在天有靈,也一定感到無比欣慰。

在中國節日中,清明有着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這一天,我雖然沒有踏青祭祖,但我也感受到了清明獨特的韻味,也在家緬懷陪我們一起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卻又走了的那些祖先、親朋好友,緬懷那些死得重於泰山的英雄……只願他們一路走好!

描寫清明的作文6

今年的清明時節,或許對我於來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清明節,第一個在姥姥離開後的清明節,在這個“雨紛紛”的日子裏,我第一次有那種“欲斷魂”的感覺,因爲,我的姥姥與世長辭了……

窗外的天空飄着白雲,有呼呼的北風吹過耳際,帶來絲絲寒意。此刻,我眼前又映出姥姥那張慈祥的佈滿皺紋的臉,耳邊又響起姥姥最常說的那句話,“要好好學習啊!”可是,爲什麼,爲什麼在六個月後的今天,我卻再也聽不到這句話了呢?爲什麼呢?

時光總是來匆匆,去匆匆。一眨眼,六個月過去了,所有的一切恢復了平靜。但是誰又知道,就在六個月前,姥姥還在病牀上笑着對我說:“不要哭了,人只有堅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未來的路不好走,但只要你微笑面對,就不再有什麼困難了,懂嗎?”當說完這句話時,姥姥閉上了眼睛,微笑着離開了。

我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姥姥時的那種感覺。一瞬間,你的至親至愛悄悄地從身邊離開,離開這個世界。那種心痛,不知該用什麼語言形容。我本能地哭了。第一次,第一次這樣撕心裂肺的哭,我是多麼想回到三年前那種幸福的時光,但天總不隨人願。

姥姥走後六個月,也是清明節。今天,我又回到姥姥家前的田野。當我望着那片遼闊的田野,眼前又浮現出姥姥拿着那根竹條在田野上追打着不懂事的我的情景……姥姥,我是多麼希望您能再次拿起那久違的竹條,追着我滿田野的跑啊!姥姥,爲什麼,爲什麼您卻再也不肯拿起竹條來追我了呢?爲什麼……

今年的清明,我人生中的第一個真真正正的清明!

描寫清明的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出自於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我們迎來了又一個清明節,這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六年級來溫嶺烈士陵園掃墓。

早上,我來到學校,就看見了同學們興奮的樣子,很顯然,大家爲了這一次的掃墓一定做了充分的準備,竭盡全力的遵守學校的規定,到了7點20分,我們上路了。一路上聽見的都是同學們的說話聲、笑聲,過了漫長的20分鐘我們不知不覺地走到了溫嶺烈士陵園,大家都漸漸的閉上了嘴,不說話了。進入陵園,周圍有樹木、樹叢,一片綠色的景象。老師帶領我們來到平臺上,四周安靜極了,頓時一片肅靜。主持人讓我們唱起了隊歌,背誦《弟子規》,接着,主持人駱普生說:“請老師、同學們,摘掉帽子,低頭默哀3分鐘。”我沉默低下了頭,腦子裏不禁浮想聯翩,浮現了一幅幅那一些些因救人而失去了寶貴生命的先烈們,他們那一種爲黨爲革命爲人民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深深地感動着我。

漫長3分鐘的默哀的時間到了,接下來,蔣老師帶領着我們圍着陵園繞了一圈。在這一些墓碑中,我看見到了有許許多多的“無名氏”,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叫做什麼名字,但是我知道他們曾經肯定是爲黨爲革命爲人民而拋頭顱,灑熱血過。我將手中的小白花放在了一個“無名氏”的墓碑上,雖然我這一朵小白花算不上漂亮,從各個方面來說,我這朵小白花可能連及格都算不上,但是這花畢竟是我一心一意做好的,是我對這些先烈們的尊敬。我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是由那一些先烈們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熱血而換來的.,我們應該好好的讀書,成爲那一些對國家對人民有好處的人,因爲只有這樣,我們纔對得起那些先烈們的犧牲。

描寫清明的作文8

清明節又到了,家家戶戶都在忙着準備祭祖掃墓,按照我們寧海的習俗,當然不能缺少麻餈。星期六,媽媽提起籃子,帶我到田間地頭挑“青”。“青”的學名就是艾草,葉子像豆瓣兒,撥開草叢,到處可見。

回到家,我和媽媽把一大籃的“青”擇了,清洗幾遍,然後放進鍋里加點水煮。不一會兒,媽媽揭開鍋,只見大堆的“青”已經蔫了,榨出綠綠的汁水。她用勺子撈起“青”擰乾,切碎盛到大碗裏。

爸爸把米淘洗乾淨,放進大蒸籠裏。旺火一燒,鍋裏一下子變得熱氣騰騰的,水泡一個接着一個冒出來。我站在一旁,聞着米飯散發的清香,饞得直流口水。鄰居叔叔呢,清洗石臼,準備搗麻餈。

不一會,爸爸端起那籠已經蒸熟的米飯,往石臼裏倒,然後舉起搗杵,用力地砸呀碾呀,那軟軟的米團一下子就變形了。爸爸幹得滿頭大汗,叔叔在旁邊添水,左鄰右舍的小夥伴都趕來了,圍着石臼嘰嘰喳喳,我也像小尾巴,緊緊地跟着大家,看見白白的米團興奮地說:“我要甜的。”媽媽拿來青和糖,均勻地撒在米團裏,爸爸用一根粗粗的木棍在粉團上來回地滾動,直到壓成平整的薄片爲止。

一個大大的“圓盤”呈現在眼前,色如碧玉,香氣四溢。我更饞了,在旁邊不停地催促:“好了嗎?我都快餓扁了。”阿姨說:“馬上就好了,第一塊肯定給你!”她邊說邊往粉盤上均勻地撒些松花,然後拿起菜刀,一塊一塊地切起來,有的長,有的方,還有菱形……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塊往嘴裏送,滑溜溜、軟綿綿的,甜到心底!旁邊的小朋友也你爭我搶地吃起來,好不開心!

描寫清明的作文9

清明節快到了,我又高興又不高興。高興是因爲可以吃上美味的青團可以上山踏青;不高興的是要很早起牀,哎,不能睡懶覺了!

在霧濛濛的早晨,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帶着我早早地出門了。外公告訴我:“霧濛濛的纔有氣氛!”今天是清明節,大家的臉上充滿了興奮卻又沒有笑出聲,可能他們的心情和我一樣吧。

到了山腳,一片綠色映入眼簾,是純粹的綠色,沒有一點瑕疵。一望無際,大樹和天空融爲了一體,好像天空就是大樹無數的綠葉組成的。沒有渲染,沒有裝飾,單純而樸實的綠,讓人陶醉!

在山腰,我累了,真想吃一個翠綠的青團,剛想去拿,一隻大手製止了我,是外公:“現在不可以吃,要到了阿太的墓前燒完香纔可以吃!”我想了想,覺得外公說的有道理,連忙把手縮了回去。這時,我突然發現了一株小草長得很怪異,仔細一看——蕨類!天啊,這可是單細胞低等植物呀!地球上一種快滅絕了的植物,只有在深山老林纔可能會遇見,竟然讓我碰見了,真是幸運!

上了山頂,大樹組成的綠色屏障阻擋了大火球的熱氣。在這裏幾乎只有幾縷陽光能夠照射進來。我們走到阿太墓前,外公把一個個青團放在碑前,還有魚、雞、蔬菜、水果......我們不分老少都拿着香祭拜起來。我在心裏默默地對阿太說:祝阿太在天堂裏身體健康,保佑我學業進步!大家說完了心裏話,就把香插在香罐裏。現在開始吃東西了,我好像瞬間變成了餓狼,把青團一掃而光,在邊上打着飽嗝。

清明節好像紡織娘手中的梭子,飛快地過去了,我盼着下一個清明節的到來。

描寫清明的作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描寫清明的詩。

每年的春分後的15天是清明節,也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鬼節”。

在春秋戰國時代,其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了封常,唯獨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叫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尚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好幾趟,介子推卻不來。

重耳只好親自去,可他的家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躲進了綿山,他便找人去綿山,還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讓介子推自己走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原來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祭掃後,重耳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在我們蘇州江南,清明節時主要上墳、祭祖先,吃青糰子。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均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拜祭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每年春節後的兩個月,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家人團聚,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