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臘八的粥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臘八的粥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臘八的粥作文

臘八的粥作文1

我還記得小時候,大人們都害怕過年,進了臘月便開始愁這個年怎麼能過得不那麼窘迫。那時候不比現在,稱半斤肉都要掐着指頭精打細算,更別提什麼臘八節的十八種食材了。奇怪的是我們家卻很神奇,每年的臘八都過得頗有滋味。

在那個與我來說艱難的年代,一碗甜糯可口的臘八粥可謂人間珍饈。初八的前一天我都會很認真地做一天作業,直到夜深的時候媽媽滿意地跟我說聲:“早點睡了,明天給你煮臘八粥吃。”我才用假裝滿不情願的神色戀戀不捨地收拾好書包爬上牀去,偷偷地一個人躲在被窩裏樂。一個臘月有三個“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最有盼頭的便是這頭一個臘八了等了一年的美味終於在這一個深夜過後就要品嚐到,那將是多大的滿足!

哪有那麼容易睡着!蜷在被窩裏偷偷朝外瞄家裏的三間瓦屋除了中間的廳堂和東房爺爺住,我和爸媽一家三口便是擠在西房了,大大小小的事都在這個小房間裏完成:媽媽在四音桌上教我寫字、看爸爸就着房門後用一塊木頭給我做槍、牀前面紅漆木踏板旁圈一個藤扁餵養十幾只黃嫩嫩的小雞仔……媽媽爲第二天的臘八準備食材也就是在這個紅漆木踏板邊上了。

白天篩揀去了細砂粒的白糯米,用搪瓷面盆盛着;邊上是一隻開裂的水瓢,裏面有外婆送來的幾把紅皮的花生,這種紅皮花生是外婆親手種出來的,味道很純粹;紅皮花生米里隱約能看到一粒一粒的扁豆,那是秋後媽媽特地盛了在麥地旁的水杉樹下,專爲臘月裏可以做上三頓臘八粥的,扁豆粒粒飽滿,那是她精挑細選的品種,個大、色潤;中間還夾雜着幾顆黃豆和綠豆;再往邊上看時,那纔是整個臘八粥最誘惑我的。

沒有圓潤黃白的蓮子,沒有香甜黏脆的桂圓,沒有酥彈嚼勁的薏米仁,也沒有營養美味的核桃,一隻小巧的灰藍色塑料淘籮裏各式各樣的豇豆就足以讓我垂涎:個頭最大的通體黑色的我們叫它“黑豆”,雖然個頭大,但也是這裏最不好吃的一種,嚼在嘴裏沙沙的沒味;周身通紅的自然就叫“紅豆”,有韌性,就着一口糯米粥在嘴裏煞是可口,不過有時候也會碰到已經壞了的“紅豆”,常常是被蟲蛀了,味道就要差許多;還有米白色的“白豆”,墨紫的“紫豆”,青綠的“青豆”……端上一碗臘八粥,在碗裏翻來覆去找的卻是“虎皮豆”。那是豇豆的一種,身體上有暗紅色的斑紋,個頭是細細長長又圓潤飽滿的,不及“黑豆”那樣魁梧,卻也不失曼妙的身姿。倘在碗裏發現這樣的“虎皮豆”,於我是極大的幸福!那個年紀就一直固執地認爲這是豇豆裏最美味的了,現在想起,倒也不知道是真的最好吃,還是它獨特的相貌使然,到今天媽媽在做臘八粥時還是會不自禁地拿筷子翻找,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糯米要溼了以後慢慢地晾乾,黃豆和綠豆得泡個大半天,花生米也需在水裏浸小半個晚上,而豇豆則要從前一天晚上泡到第二天,所以媽媽依舊還是要忙活到大半夜。我便是在偷偷瞄開的被窩縫隙裏,看媽媽裏裏外外忙碌的身影漸漸地甜睡進夢鄉,我知道,那臘八的粥,一定會在這初七漸年的靜謐夜晚下,釀得醉人。

臘八的粥作文2

“吃飯了!”我剛放下書包,爸爸便急忙喊道。的確有些餓,想到馬上就能吃到媽媽燒的香噴噴的紅燒肉和拿手的糖醋魚,我趕緊去洗了手。 “什麼?今天喝粥?”我望着每人面前的一碗粥,不滿地嚷道。擡眼看看平時一樣討厭喝粥的爸爸,想找到同盟,一齊“反抗”,沒想到爸爸正津津有味地大口大口地吃着。再看看媽媽、爺爺,他們也都吃得樂呵呵的。這是怎麼啦?爺爺看我在發愣,便放下碗,饒有意味地吟誦道:“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婷婷,粥是寶啊,不可浪費!”我還沒回過神兒,媽媽義開口了:“早(棗)下力(慄)氣,來年豐收。婷婷,這粥有營養,吃吧!吃了臘八棗,背起書包往家跑。婷婷,快放假了吧?別呆了,快吃呀!” “哦”似乎這粥還有什麼深意!我剛捧起碗,爸爸一陣狼吞虎嚥,一碗粥已吃完了。他放下碗,大聲喊道:“過了臘八,不怕啦!”看着奇怪的大人們,我也學着他們的樣子,“大吃大喝”了起來。真是奇怪,一陣猛喝之後,原本冰涼的手變得暖和起來了。 邊吃邊聽他們聊着,我才慢慢明白過來:原來今天是十二月初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後來大徹大悟,得道成佛。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

的習俗,摻在白米中的五穀雜糧總計不下20種,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故又稱“福壽粥”。 原來,這看似普通的一碗粥有這麼深刻的意義,於是我趕快請媽媽傳授做“福壽粥”的方法。媽媽告訴我,先準備好要用的材料:必不可少的是粥米,豆、棗三樣,其他可根據自家人口味配比,如核桃、粟子,玉米、葡萄乾等。玉米要提前泡3—4小時,

其他材料可混合洗淨,再將所有的材料一起放入鍋內,加足量水,燒開小火熬成粥即可。喜歡甜的就放些冰糖一起熬,用紫砂煲,三小時就能喝上粥了在我們這裏,臘八粥熬好後,先要敬神祭祖,再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 這象徵着多福多壽的臘八粥,人家可別忘了十二月初八喝一大碗啊! 簡評: 未嘗臘八粥,卻讓我們彷彿感受到了臘八粥的味道與“多福多壽”的深長意味。這得益於小作者帶我們一起經歷了從“納悶”到“明白”、再到“欣然”“感慨”的心情變化過程。其間,爺爺、爸爸、媽媽對臘八粥的隨口介紹,逐步埋下了“我”對臘八粥的進一步好奇與探究心理;之後,臘八粥的民俗在“喝粥”過程中娓娓展示——臘八粥的俗語與傳說、做“福壽粥”的方法、喝臘八粥的程序等等。小作者以夾敘夾議的方法讓臘八粥的豐富內涵得到充分展現,使文章實現了從事到理的跨越。

臘八的粥作文3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爲“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煮成的。乾果裏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乾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

母親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佛的——十八種乾果象徵着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因爲藉此機會,清理廚櫃,把這些剩餘雜果,煮給孩子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最後,她嘆一口氣說:“我的母親是臘八這一天逝世的,那時我只有十四歲。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後,趕忙到廚房去給父親和哥哥做早飯,還看見竈上擺着一小鍋她昨天煮好的臘八粥,現在我每年還煮這臘八粥,不是爲了供佛,而是爲了紀念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農曆臘八!那時我已有了自己的家,爲了紀念我的母親,我也每年在這一天煮臘八粥。雖然我湊不上十八種乾果,但是孩子們也還是愛吃的。抗戰後南北遷徙,有時還在國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們幾乎連個“家”都沒有,也就把“臘八”這個日子淡忘了。

臘八的粥作文4

原本漆黑的夜,被萬家燈火照得那麼亮,亮得耀眼。沿着那遍地的光,我推門走進一家小餐館。店主一家人在歡聲笑語中不失熱情地問候我。“老闆,兩碗臘八粥。”

放下公文包,抽出板凳,對着手哈氣,我心中暗暗抱怨這寒冷的天,順勢面對着一家人坐下。彷彿一切歡鬧聲與我無關,我點起一根菸,默默地吐着菸圈。那剛從嘴中吐出時原來又小又濃的菸圈變得又大又淡,然後,消失了。順着目光,我的視線落在了店家的孩子身上。

白白嫩嫩的臉蛋,笑得那麼天真無憂。那笑聲如清泉激石,泠泠動聽。兩顆如黑豆粒般的眼,如同鳥兒似的,上下翻動。左躲右閃的他最後跌入了一個頭發斑白的老人懷中。皺紋,一頭銀髮,蒼老的聲音,我想那一定是孩子的奶奶。老人家一手扶着孫兒,一手喂着他臘八粥。不知不覺,菸灰已那麼長,那麼長,落在了地上,它還在燒着。只是我的胸口悶了起來,我的回憶在漸漸朦朧的視線中被這熟悉的場面勾起……

不經意間,肩膀被人輕拍了幾下,我驚醒。“先生,今兒個是臘八,反正您是一個人過,要是不嫌棄,跟我們一家一起熱鬧熱鬧吧!”

“不……不用了,太麻煩了,”

“有什麼麻煩,添一副碗筷就好了!孩兒他媽,給客人拿副碗筷去!”

屋內的爐火似乎旺了許多,至少我覺得。

在這家人的盛情邀請下,我靠着老人坐下,她爲我盛了一碗臘八粥,熱氣騰騰。“來,小夥子,嚐嚐我做的臘八粥,和別家賣的可不一個味啊!”我笑着端起來,碗停在嘴邊,我還是喝了。然而只喝了一口,我的表情似乎又凝住了,可騰騰的蒸汽卻薰得我的眼溼溼的……

“怎麼樣,我奶奶做的可是天底下做得最好喝的!”

“是,是最好喝的,”聽到這話,孩子更開心了。是啊,這麼熟悉的味道,這麼似曾相聞的話,是,這碗粥就是最好喝的。找了那麼久,喝了那麼多粥,今天,終於讓我嚐到了。

“先生,您這大過節的不回家和家人團聚真是不容易啊。”我向店主嘆了口氣:“我一個人在這兒打拼,父母在南方,祖母在一年前剛過世。她把我從小帶大,每每回家都會想她,所以過年纔回趟家。她的臘八粥也是一絕呢!只是她……”

“孩子,想開些,人都得經歷這些,但父母不能被你忽略,你要愛喝這粥,以後常來,我給你做!”老人還是那麼慈祥。

燈光漸漸變得朦朧了,也許蒸汽依舊在薰着我的眼。我點頭應着老人,不小心將一滴“水”滴在碗中,恰被孩子看到。

“哈哈,叔叔饞得都流口水了!”

一家人大笑起來,我是笑的聲音最大的。孩子說得對,那是口水,是對愛對回憶過於嚮往流的口水。我那麼饞,只鍾於一個口味的臘八粥;那麼饞,只知道自己饞卻忘了父母也會饞。看看錶,是九點一刻。我做了一個一年沒下定決心的決定。

匆匆謝過一家人後,我抓起公文包快步向前跑。順着沿街柔和的光,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我記住了這碗臘八粥的味道,同時也知道今後可能仍會流“口水”,但我更清楚,我得快跑,因爲粥會變涼,況且回父母那兒的最後一班車在九點半……

臘八的粥作文5

人們常說“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在這個寒氣逼人的節日裏,來一碗親手做的臘八粥,想必是再美好不過了。

臘八節的清晨,天剛矇矇亮,我就跟着奶奶一起上街挑選臘八粥的原料了——聽奶奶說,做臘八粥的五穀一定要新鮮,最好的便是趁着第一縷晨曦採摘下的。這樣熬製出的臘八粥纔會香甜,甚至還會帶有一絲陽光的清香味兒。不管我信不信,反正那天清晨街上的人真是絡繹不絕。

回到家後,廚房就被我霸佔了。

首先,我從冰箱裏拿出了一個大籮筐,然後右手拉着布袋口,左手拖着布袋身,小心翼翼地傾斜着我的雙手。布袋中的五穀就像是瀑布的清泉水一般,猛地涌向籮筐。漸漸地,五穀慢慢盛滿了籮筐,堆成了一個高高隆起的“小山丘”。乍一看,這“山丘”五彩斑斕的:紅的棗,綠的豆,白的米……讓人一看就非常有食慾。

接着,我的雙手分別抓緊了籮筐兩邊稍稍外露的筐檐,把這略重的穀物放到了水池中。“譁——”水聲縱然響起,水柱毫不留情地拍打在穀物上,濺起一朵朵並不爲大的水花。

過了一會兒,我關掉了水龍頭。此時筐中的穀物就像洗了澡似的,間夾在空隙中的污泥塵垢都被沖洗得乾乾淨淨,本就奪目的色彩再衝洗後愈發鮮豔。這讓我不經聯想到它們做成粥後令人垂涎的樣子。

我用右手輕輕打開了鍋蓋,將“沐浴”過的小豆子小米們倒入了洗淨的高壓鍋中。我右手捏着打火按鈕,慢慢地將手腕向左扭去,淡藍色的小火苗“撲哧”一下從鍋底噴了出來,漸漸地用自身的熱量加熱着鍋身。不一會兒,鍋裏就不斷地冒出熱氣,時不時還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響。

等了一個小時左右,臘八粥香甜的氣息就從廚房飄向了客廳。我快步走向廚房,小心地將按鈕向右扭去,此時的鍋身已經是滾燙無比。我將溼潤的抹布蓋在鍋把上,按住鍋把,輕巧地將鍋蓋掀開。霎時間,臘八粥的清香裹挾着蒸汽迎面向我撲來,待到煙霧散去,那深紫色的臘八粥便展露在我的眼前。雖然並沒有烹煮前那麼多彩,但是卻顯得更爲誘人。

我右手扎着鍋勺的把柄,慢慢地舀了一小勺溫熱的臘八粥送到嘴裏——香甜的米粥間夾雜着穀物的清脆,甜糯的紅棗與蓮子在牙縫間釋放着那隻屬於它們的香氣,每一種事物的味道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是那麼的美味,那麼的溫暖。

一勺粥下肚,整個人都暖和了。家人似乎是也聞到了香氣,都循着味兒來到了廚房。我將香甜的粥盛到碗中,分給了大家。

爺爺奶奶對我煮的粥讚不絕口;爸爸媽媽低頭喝着粥,臉上卻露出了陽光般燦爛的笑容;最可愛的是我的弟弟,粥都喝到了鼻尖上還傻傻地捧着空碗對着我笑。

看到這兒,我感受到的不只是臘八粥的香甜,更是在嚴寒中洋溢的天倫之樂。

臘八的粥作文6

老家的大年時間比較長,從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結束,前前後後要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大年的整段光景裏一幕一幕的美好,在童年的印記裏留存至深,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艱苦歲月裏醇香甜美的臘八粥了。每每想起,猶如暢飲一杯醇醇的紅酒,醉了我的童心,也醉了悠悠鄉夢,暖暖鄉思。

臘月初八,在我的老家叫臘八節,這一天要煮臘八粥,就是用豌豆、豆子、紅豆、綠豆、花生、高粱、小麥等各種五穀雜糧混合再加上紅棗一起熬煮的八寶飯,有時爲了增加一些甜度可以加點兒紅薯進去,吃起來又香又甜。

小時候,每到臘八這天,常會聽到老輩們說起臘八節的來歷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據說,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爲了度日,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牽牛走過一座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摔斷了。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朱元璋關進一間房子裏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裏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裏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朱元璋,也爲了記住捱餓的滋味,每年的臘月初八這天就煮八寶粥吃,漸漸地沿襲至今,形成了鄉間年俗裏的一個開場節日——臘八節。

長大後又聽說關於臘八粥的另一個傳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每日僅食一麻一米,最後於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的這一天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傳說中的故事在幼小的記憶裏總是難以忘懷,因此,在清晰地記下了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那年那月的臘八粥的誘人甜香。

別人煮的八寶飯我吃過,但感覺總不如母親做的好吃。母親的手藝巧,精心挑選搭配的各種雜糧豆,經過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處,盛在碗裏的八寶粥,各種脹鼓鼓的豆粒兒珠圓玉潤,瑩瑩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嫋嫋升騰散開的熱氣裏瀰漫着甜絲絲、香噴噴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覺已甜到了心裏,在那鑽進鼻腔的香味不斷的誘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細細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覺,簡直就是人間難得的美味!

現在城裏人叫的商店裏賣的碗粥或罐裝的八寶粥,不知是不是源於我們家鄉的八寶飯,有時買來當便餐,比現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來甜膩膩的,總吃不出家鄉八寶粥的醇香酣甜的味道來。

母親常說,喝了臘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說出不吉利的話,因爲臘八一過,就算開始過年了。

臘八的粥作文7

北地天寒,粥雖煮得多,也不必顧慮有餿腐之虞,初八日飽餐一頓外,多下來的粥,放在屋外,粥結凍後,可以隨時吃。有的人家臘八粥可以保存到春節。粥結成冰,要一塊塊地砍下來放在屋內慢慢溶解,然後再加水燒透而食。

宋吳自牧《夢樑錄》和周密《武林舊事》都提到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皆設臘八粥,也稱佛粥。可見臘八粥由來已久,南北皆然。過去北京人對臘八粥很重視,每年必煮,而且很講究煮法,每到臘八前後,總要忙碌一陣、形成一個小小的節日氣氛。

煮粥的方法各地不同,同一地方製作時也有精粗之別。北京煮粥用料以米、豆、棗三者爲主體。米的種類繁多,分爲粳米、糯米,再加黍稷(就是黃米和小米),還有大麥米,甚至果類的薏仁、芡實。豆以赤豆爲主,也可以少加芸豆。黃豆、豌豆等絕不可用。棗是果類之首,取其香,起調味作用。比較考究的煮法是先取豆湯和棗湯,取湯之法是將赤豆煮爛,用做豆沙的方法去皮留沙,再溶入豆湯內。棗煮爛去皮、核,保持棗的原形,另放侍用,剩下棗、豆的皮渣,用淘米籮在清水中濾一二次,加入原湯,煮粥時用這種湯做底,加清水下米,再加上適當的果肉就煮成味道較好的臘八粥了。用此法煮出的粥,顏色繹紅,充滿棗、豆的甜香。

北京煮臘八粥除供佛、自吃外,還饋贈親友。由於禮尚往來,不免競務新奇。所以用好多粥果,還要用粥果在粥面上擺出各種美麗的圖案。所用的乾果和各種果仁中,以核桃仁爲最要。各種蜜餞中以葡萄乾爲主。粥一般是在初七日就煮好了。晚間,把準備送人的粥分盆分碗盛出,然後就在粥面上用各種果子擺起圖案來。這個場面俗稱“擺粥”。大人小孩全家出動,各逞技巧。上面所說形成小小節日氣氛就指這個擺粥活動。尤以小孩子最感興趣。擺粥剝製果子手續很繁複,剝各種果仁的皮,屬核桃最難,剝的要完整不碎,還要用小鑷子鉗淨折皺部分的皮,以不傷肉爲標準。此外用小刀在蜜糕、青梅、柿餅上刻各種花樣。如原只核桃肉作獅子頭,原只棗肉作獅身。棗肉作花籃,生栗子切片切條作籃柄籃框等等隨意變化。一碗粥擺好,外表裝飾得瑰麗多姿,博取人們的欣賞和讚譽。

北地天寒,粥雖煮得多,也不必顧慮有餿腐之虞,初八日飽餐一頓外,多下來的粥,放在屋外,粥結凍後,可以隨時吃。有的人家臘八粥可以保存到春節。粥結成冰,要一塊塊地砍下來放在屋內慢慢溶解,然後再加水燒透而食。但是所有蜜餞類的果品不能放在粥里加熱,因爲蜜餞(特別是柿餅、蜜糕),經熱後就使粥湯稀釋,米的黏性完全喪失了。這種粥加白糖保持原味有濃厚的棗豆香,加赤砂糖則更帶有玫瑰香,都非常可口,如果加奶油而食,那就更是美味了。如果加水時,改爲加一些牛奶,也很可吃,只是決不能用黃油。

臘八的粥作文8

自1月17日放寒假以來,每天的日子過得優哉遊哉的,幾乎忘了今夕是何年了!今天無意間看了一眼日曆,不由得在心底驚歎,時光飛逝,明天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了!打我記事起,每年臘八節媽媽除了教我們讀《春節童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她和我姥姥還會給我們熬臘八粥喝。

這臘八粥每家都有每家的特色,我們家是用糯米、白砂糖,或者紅糖和十八種乾果摻在一起熬成的。乾果裏大的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栗子、花生、葡萄乾、杏乾等,小的有各種各樣的豆子,黃豆、黑豆、紅豆、扁豆、花豆……還有芝麻一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母親每年都是煮上一大鍋,不但閤家老老少少都吃到了,多的還會分給鄰居和親朋好友們。

姥姥在世時,一到臘八節常常給我們說,這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院用來供佛禮佛的——即“佛成道節”,十八種乾果象徵着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流行起來。因爲借這機會,清理櫥櫃,打掃屋子,把這些剩餘的雜果煮給孩子們吃,也是節約的好辦法。清人夏仁虎《臘八》詩中描寫的就是這樣的場景:“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對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20xx年8月姥姥89歲生日時安詳辭世。想着她老人家生前給我們講的關於臘八節的習俗,我一邊準備各種乾果,一邊開始對着女兒唸叨起來!女兒在一旁笑嘻嘻的說,媽媽,這不是太姥姥以前常給我們講的故事嘛,我也會呢!我啞然失笑!

剛把從家裏蒐羅出來的乾果倒進盆裏準備清洗,電話鈴聲響了。拿起手機,一接,原來是老媽,她老人家在電話裏絮絮叨叨囑咐我不要忘了明天煮臘八粥喝,我輕輕地笑了,說,“媽,我記得呢!正在準備!我還記得以前小時候您和姥姥給我們煮臘八粥的情形……”電話那頭的老媽忽然安靜下來了。我和她老人家隔着無形的電波,似乎都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從前,臘八粥的香味從記憶深處的時空飄來……!

放下電話,我繼續慢悠悠地清洗各種乾果,準備各種豆子,當然還有芝麻,然後把這些東西一樣一樣放進鍋裏,加上水,打開火,開始煮臘八粥!

時間一晃而過,粥煮好了,我招呼女兒和先生來喝粥。女兒手捧着盛滿香噴噴臘八粥的大碗,心裏感覺美極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覺讓她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暖和溫馨,給全家人平添了一種過年前的節日氣氛。兒時我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而沒有想得太多,直到成年之後離開了家,才越發感受到這其中承載着母親和姥姥太多的辛勞,太多對子女的美好祝願。

臘八的粥作文9

在很久很久以前,蘇州的西園寺是一座很有名的寺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送禮來了一位自稱從天台山國清寺來的和尚,想在這裏住下來,禮佛修行。

因爲天台山國清寺也是相當出名的寺廟,所以,當西園寺的當家老和尚聽了別人的通報後,立刻就想見見這個專程來投靠的和尚。可是見到他後,老和尚卻異常的失望,因爲眼前這個遠道而來的傢伙,不僅相貌平常,還是五短身材,簡直就像個普通的莊稼漢,看不出一點靈氣,根本不像一個和尚。

不過老和尚認爲人不可貌相,或許他是真人不露相吧,這也說不定,還是再觀察一下吧。老和尚親切的問他,叫什麼名字,都會幹些什麼,那個和尚都一一回答,原來他叫阿二,笨笨拙拙的,不會說法,不會念經,笨手笨腳,嘴巴也很笨,什麼事都做不成,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挑水種菜。就連普通的洗米,洗菜,削胡蘿蔔也不太熟練。看來真是個普通的莊稼漢呢。

不過老和尚學的還是要給他一個機會的,於是就將他收留了下來,讓他在廚房裏做事,於是他就成了一個火頭僧,雖然淘米,洗菜,削胡蘿蔔這種事他不太會,但挑水種菜可是他的拿手好戲,接下來廚房裏的一切的粗活都有阿二一手包辦了,天還沒亮他就起來幹活了,一會兒澆水,一會兒是小淘米,一會兒又是洗菜。她趕緊回來,總是手勤,腳快,高高興興的,從早忙到晚忙碌個不停。

就在這時,阿二的兩個師兄,突然發現阿二有一個大破布袋子,而這大布袋子裏裝的竟然都是每天吃剩下的糧食,袋子裏面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實在太噁心了,他們覺得阿二非常噁心,但是阿二沒有辦法,因爲在家鄉節儉慣了,他每天都會把吃剩下的菜曬乾淨了放到自己的破布袋裏面,過了幾年後袋子裏足足有兩石半的食物了。

有一天其他兩個和尚在大殿裏唸經唸的太專心了,忘記要去取糧食,可是又不敢違反規定去找他們兩個,急得滿頭大汗,他想去買米吧,卻又下起了鵝毛大雪,這時,他急中生智,把自己破布袋裏所有的兩石半的糧食一股腦全都倒了進去。

到吃飯的時候,和尚們來到食堂,都不知道這煮的是些什麼東西,但是飯又不像飯,是粥不像粥。但是由於寺廟裏的食堂規定,不準挑食,所以他們只好把所有的飯喝了下去,沒想到還挺好喝,於是就問他是用什麼煮的,當聽見是用這些糧食煮的之後,他的兩個師兄都把剛吃下的飯菜給吐了出來,而老和尚卻非常欣賞阿二這種珍稀量是節儉的精神。

因此每到臘月初八,是大家都會發一些不知道是什麼的玩意兒,一股腦全倒進鍋裏,煮成臘八粥。這樣做是爲了提醒自己永遠不要浪費糧食,做一個節儉的人。

臘八的粥作文10

新年嘉慶,望着眼前那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不禁回想那段遙遠而又美好的家鄉時光。

小時候,我是待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家的。而爺爺奶奶的家則坐落在一個風景優美的小村莊裏。山清水秀,民風更是淳樸。整個村兒都像是一家人一般,毫無芥蒂生分。各家互相扶持,誰家有難,都會拉上一把。對待孩子,也是一視同仁,可以說村裏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誰家有喜事,村裏也會一同慶祝一番。

而像過年這種大事,自然更是熱鬧非凡。只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高掛紅燈。有些家裏已經佈置好的,還去幫鄰里鄉親打打下手。孩子們扎堆的聚在一起,穿着新衣,拿着鞭炮,嬉戲追逐,一張被冷風凍得通紅的小臉笑成了一朵燦爛的花。路上隨處可見互相拜年道吉的人們,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然而最令人期待的卻是夜晚。當夜色來襲,每家每戶都亮起了燈,剎那間,燈火通明,溫暖的橘紅色燈光彷彿將這周身的黑暗都融化掉了,讓人覺得溫馨安寧。所有人都已在日暮時分吃過飯了,但此刻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朝村口的空地走去。空地上不知何時擺滿了桌椅碗筷。幾位嬸嬸站在幾隻大桶旁邊,笑眯眯地招呼着來人。打開大桶一看,卻是滿滿的臘八粥。小孩兒是最饞的,迫不及待地捧着碗筷在一旁眼巴巴的望着,大大的眼睛溼漉漉的,看着甚是可憐。見此狀況,幾位嬸嬸一邊捂着嘴偷笑,一邊盛上一大碗臘八粥。還不等放涼,又心急火燎地喝上一大口,剛入口中,便感到一股滾燙,免不了伸出舌頭像狗一樣哈哈喘氣,那齜牙咧嘴樣子要多狼狽有多狼狽。幾位嬸嬸卻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調侃道:“瞧那猴急樣兒,也不知燙,跟趕着投胎一樣。”一陣面紅耳赤,卻忍不住粥的誘惑,用勺子舀上一大勺,放在脣邊吹了吹,便急忙忙地往嘴裏送,不到一會兒,眼睛便睜的如銅鈴一般,流光溢彩,隨後又趕忙舀上好幾勺,時不時搖頭晃腦,含糊不清地嘟囔道:“好……好……嗯嗯……好……好……吃。”那貪食的小模樣兒,甚是有趣,又引得大人一陣打趣。再看那臘八粥,全都是村裏人自己種的東西做的,顆顆米粒晶瑩剔透,紅棗。桂圓。花生無一不渾圓飽滿。不僅賣相好看,香氣更是濃郁,縈繞在瓷碗上方的嫋嫋霧氣帶着來自臘八粥的濃香撲鼻而來,沉睡着的餓餓感像是被喚醒,叫囂着要其吞之入腹,一勺下去,一股蜜甜在舌尖化開,直流入心底。此等魅力,怪不得令孩童如此眼饞。

等到吃飽喝足,孩子們一臉饜足的樣子活像一隻只在陽光下小憩的貓咪,一副慵倦的情態。此時的大人們也正把酒言歡,男人們高談闊論,女人們談論家常,上了歲數的老人聚坐在那棵百年菩提樹下,安靜仔細的端詳着一切,眼裏是說不出的幸福與滿足。

我追憶良久,終回現實。望着桌上那幾只孤零零的碗。思索許久,終是下定決心,盛上幾碗臘八粥,來到鄰居門前,空蕩的走廊裏一片寂靜,想要敲下去的手遲疑了,唉嘆一聲,又重回屋裏。

或許,我們之間隔得並不是一道門,而是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