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

端午是國家法定節日,也是紀念先人屈原的日子。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寫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寫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

今天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了。

爲了紀念屈原,我們放了三天假,我們這裏有包糉子、插艾草、系五絲線(長命縷)等風俗習慣。

我聽外婆說,“端午”又叫“端五”,早在兩千多年前,五月初五,屈原抱着大石頭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中。爲了避免魚蝦損害他的屍體,人們包糉子投進江裏,餵飽魚蝦。當地的百姓也划船四處打撈屈原的屍體,演變到現在也就有了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了。

我們利津每逢端午,小孩子的手腕和腳裸處都繫上五彩繩(長命縷)。據說,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拴住。有人說這是迷信,我看這是寄託父母對子女深愛的一種習俗,每個父母都在祈求自己的孩子能長命百歲,健健康康。它代表的是一種美好的意願!

我喜歡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2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着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爲屈原,不是因爲什麼。就因爲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着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爲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着長髮,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爲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於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爲什麼像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爲什麼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併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裏,還有那個笨大王,怎麼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後要學習屈原,一定要做一個能爲祖國做貢獻的人。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3

節分端午爲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題記

端午節也不過纔過去十天,又想起糉子,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包上一鍋糉子,其中還要在這煮糉子的鍋裏放上醃好的鹹鴨蛋一起煮。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寫了約摸十二種端午節的風俗,不過,那是南方,在我們北方,至少在我的家鄉,就沒有那麼多風俗了。

我們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也有幾種,例如系五絲,插艾草,包糉子,煮鹹鴨蛋,吃大餐等。

單說的是系五絲,就是將五種顏色的線搓成繩子狀,在天矇矇亮,還沒出太陽的時候,孩子還在睡覺的情況下,家長將它系在孩子的手腕上,等孩子醒來後發現彩色的絲線像手鐲一樣纏繞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到很美,同時家長再教導孩子等下大雨的時候,記得講這五絲拆下來,壓在石頭地下,將來它就會變成彩色的蛇,保護着屈原和自己不受毒害。

插艾草呢,就是在五月初一的那天早晨,每家的爺爺們,家裏沒有爺爺的,就得相當於爺爺的長輩,早早的起來,趁着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到野外去菜艾草,將才回來的艾草插在自己的大門口門楣頂上,沒有大門的就乾脆插在房門的房檐上,因爲艾草是愛和礙的諧音,這表示家人最家的愛,表示家人對傷及家的阻礙。

端午節的重頭戲是包糉子,煮糉子,吃糉子了。我想寫的人就很多了,它所寄託的傳統文化當然是爲敬仰屈原了。

隨着時間的變化,家鄉的端午節的風俗也在跟着變化,由原來的祭祀屈原,變成了家人團圓的一個由頭,於是吃大餐也成了我們這裏的一個風俗了,不過這個大餐卻有點特別呢!

它是糉子的大聚會,兄弟姊妹們將各自包的糉子,帶到母親家中展示,從形狀來就有很多種;大姑包的是長方形的,兩半糉子合在一起的,成爲夫妻棕,二孃包的是三角棕,只有大姑的六分之一大小,媽媽包的是四角的;小姑包的做好看了,既小巧玲瓏,又長方適中。從內容上來看和煮的火候上來分析,口感最好的是奶奶的二米相摻的黃白相間的原始棕了,這次我才明白的原始的食物該有多美了。

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着自己包糉子,就這油黃黃的鹹鴨蛋,大人們喝着家鄉的密州春,拉呱着家中的變化,想想着家人的將來,真是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家鄉的端午節,有聲有色,有吃有喝,有喜有樂,有思念,有陪伴,我敬你,直到永遠。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4

端午踏來,閒翻《風》《騷》,感受傳統佳節如釅釅暖光,催開了中華民族的心靈之花。民風民俗遍地多彩,屈子魂兮魄兮可在一片吆喝聲中歸來?我懷念起屈原。想汩羅江畔,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仰天長嘯又在拍打江岸。他用自己生命的毀滅,鋪開了一條能讓人們自由行走的哲理之路。他似乎告訴我們,澆灌生命,要會尋找水源;澆灌生命,要有利用水資源的智慧;澆灌生命,更重要的是思想指向,要懂得生命如花卉一樣需要辛勤撫育。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奠基了一個端午,千年萬年,我們快樂地過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是爲了避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女詩人秋瑾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與祭有關。我想,清明是春祭,進入初夏,迎來夏祭中的端午,其後是中元鬼節,夏祭中最隆重的節日,之後的中秋、寒衣是發生在秋天的兩大秋祭,大年是冬祭,把祭與節推向一年的高潮,做一個盛大的總結。

古代的祭祀,必須用樂。其實祭的背後,已經拱出了狂歡。哀以樂感,樂以哀感,中國人玩人生,玩出的是大幽默,大安詳,大智慧。如此看來,端午祭祀屈原,其實就是把中國人的生命在陰陽兩界展開,讓死者芳菲,讓生者芬芳,中國生命就在這樣的大戲裏一代一代演下來,生生不息。

端午的重頭戲,以競龍舟的形式在水上演出。我想,這是對端午之前的清明節的一種補充。有水滋潤山才“清”,日月同在才“明”,這種山水日月關係,詮釋了天地祕密。水因山不濁,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這一切,構築了一種和諧,一種大同。所以龍舟靠岸了,還要登山奪旗搶頭彩,只有這樣,端午節的人文大戲纔算圓滿。

端午節日,我們在家門口掛上艾蒿,家家戶戶瀰漫屈原人格的芳香。我們吃下糉子,就是咬去人間邪惡,真解恨;我們喝雄黃酒,酒力讓我們長了見識;我們去看賽龍舟,彷彿聽見屈原長髮飄飄站在碧波之上,高聲向天宇發出聲音: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端午節是中國人民的隆重節日,從20xx年起設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是一種提示。依水悟清廉,依山悟崇高,借生之樂悟慈,借死之祭悟悲,從而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萬物有情。端午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人格,炎黃子孫的人格。端午文化遺產儘管小國富邦可以搶先從聯合國註冊,但她永遠屬於華夏兒女。

中華民族傳承了端午!炎黃子孫記住了屈原!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5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我的家鄉地處河南南部的中原地區,按說是過北方形式的.端午節,但由於我們這裏是山水相間,有北國小江南之稱,也就有了獨特的端午習俗,既吃糉子、戴香包、插艾葉、喝雄黃酒,又有北方少見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的龍舟賽。

家鄉民俗認爲,五月爲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五味草”。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雞蛋或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喝雄黃酒。

“孩子,端午節了!起牀咯!去洗洗臉吧!”“哦”我應答了一聲。剛洗完臉,就來到廚房找吃的。可倒黴的是,一來到廚房就給媽媽拉着幫忙裹糉子了。吃完飯後,我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羣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爲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端午節,我是不會忘記您的,我愛您!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6

我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喜歡張燈結綵的元宵節,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更喜歡糉子飄香的端午節。每到農曆的五月初五,媽媽和爸爸總會帶着我到鄉下奶奶家去過節。今年也不例外,一到奶奶家就看見家家戶戶門楣邊上,插上了菖蒲。奶奶正在包糉子,只見她左一下,右一下,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看着很好奇,就叫奶奶教我包,奶奶將三片糉葉疊在一起,用手一捲糉葉便變成了一個圓錐形。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奶奶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奶奶的指點下,我卷好糉葉。接着,奶奶正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放好糉葉,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動,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糉葉包緊,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在糉葉裏插好一隻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得不緊。奶奶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奶奶邊說邊示範,我也邊聽邊學。

哈哈!我的糉子終於包好了,雖然沒有奶奶包的好看,但也算有模有樣。糉子包好後,我就催着奶奶趕緊煮糉子。不一會兒,院子裏就瀰漫包糉子的清香。我打開鍋蓋趕緊找我包的糉子,我找到自己包得糉子,雖然鬆了,散開了,包的不夠緊。但那時出自我自己的手是我的勞動郭果實,吃起來特別香。家裏包了大包大包的糉子,總要送給親戚朋友,其他人也往我家送表示謝意。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英雄屈原,雖然超市裏有各式各樣的糉子,但是我喜歡奶奶家包的鮮嫩可口的糉子。我愛過端午節更愛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她象徵着中國的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

想起端午節的糉子,真是讓我垂涎欲滴啊。因爲它太好吃了!這不,又要到端午節了,好想吃糉子啊~不禁讓我回憶起去年過端午節了。

依稀記得那天天有點陰暗,一個大好節日就被這天氣給破壞了,真叫人惋惜。

一大早,我媽媽就在客廳裏河東獅吼了。還沒等我吃完早飯,老媽就扯着我到菜場去買一些糉子葉啊,糯米啊,豬肉啊,臘肉啊……準備就緒後,我們終於開始包糉子啦!

說來也怪,媽媽包出來的糉子又快又好,糉子好像有靈性一樣;媽媽似乎好像有魔法一樣;不出一分鐘就包出一個;在媽媽手中好像在跳舞一樣;而我呢,包了半天都沒包出一個,而且,我包的的全部都散散的,扁扁的,跟沒吃飯一樣,跟泄了氣一樣,有的都漏啦。連我都覺得有夠爛,不對,是又醜又爛!!!氣死我也!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糉子香味,便瀰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裏的饞蟲立刻就被勾了起來。不一會兒,垃圾桶裏便多出了五片糉子葉。

品嚐完了好吃的糉子,電視里正在直播精彩激烈的龍舟比賽。加油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點實力和我家都熱鬧無比,其樂融融。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8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這裏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端午節的習俗可不只有吃糉子喲!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佩香囊,有驅趕瘟疫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那一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聽老師忿忿地說,韓國要將端午節申遺了。作爲炎黃子孫。真有點坐不住了。從我做起吧!今年端午節,要讓它過得更有中國味。耐心等到五月初五吧。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

一說起端午節,心中就會想起“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伴着這首兒歌,我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一般都認爲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們蘇州一帶端午節卻是爲了紀念戰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到吳國後受到吳國闔閭信任,對吳國的貢獻非常大,蘇州的老百姓得益匪淺。他興建了規模宏大的闔閭大城,開鑿了我國最早的運河胥溪,推薦了大軍事家孫武,使吳國很快強盛了起來。

後來伍子胥因遭饞言被吳王處死,蘇州的老百姓很懷念他,在民間封他爲“濤神”。由於他是五月初五被投入江的,所以蘇州人民在那天總要紀念他,故有“五月端午迎伍胥”的說法。

真的,說來也怪,每年的五月初五,胥江的水最洶涌,人們常說這是伍君顯靈了。

在蘇州,端午吃糉子是少不了的習俗。到時,古城的大街小巷裏盪漾着糉葉的清香。不過更使人難忘的卻是賽龍舟了。爲了紀念這位爲蘇州人民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正直大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在蘇州的胥江進行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在古代,蘇州龍舟已經制作得很講究了。那些龍舟被人們做成花船的模樣,上面系滿各色彩繩,隨風飄蕩,令人眼花繚亂。

賽龍舟的場面也是熱鬧非凡。那一天,男女老少幾乎傾城而出,爭睹賽龍舟的風采,那時胥江兩岸彩旗飄揚,十幾條龍舟像離弦的箭在水面上“飛行”。各式龍舟你追我趕,各顯本領,互不相讓。每一條龍舟都牽動着許多觀衆的心,這種龍騰虎躍的熱鬧場面,如能身臨其境,一定會讓你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又聞到了廚房裏那香噴噴的糉子味,孩子們歡快的兒歌,也從窗外輕輕地飄來,“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0

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彷彿回到了去年端午節一家人一起到巨龜苑的歡樂場景。

記得那天一大清早,我和姥姥、姥爺、爸爸、媽媽隨自駕車隊向巨龜苑駛去。車窗外的風景很美,我非常興奮,巨龜苑很快就到了。導遊阿姨帶領我們坐竹筏順河而下,來到了村莊裏的一戶人家。我第一眼就看到院子裏的大桌子上擺了幾個大盆兒,裏面裝着紅棗、江米;新鮮的糉葉泡在大桶裏。導遊阿姨興奮的召集我們:“包糉子活動開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拿起糉子葉,包起了糉子。我也想試試,但不知道怎麼包,看着大人們的糉子都整齊地擺在大盤子裏,我有點着急了。趕緊找去找姥姥,在姥姥的耐心幫助下,我終於包好了一個大大的糉子。不一會兒,糉子就出鍋了。吃着自己包的熱氣騰騰的糉子,我太開心了!

另一項活動是我最喜歡的漂流。來到冶河邊,我興奮地跳上皮筏。爸爸負責搖槳控制方向,我和媽媽一起賣力的划船,要是遇到激流險灘,我們的小船還會在河裏打轉兒,順流往下衝,我的身上都淋溼了,但一個多小時的漂流讓我感到非常盡興。端午節早就有賽龍舟的習俗,我的漂流也算是吧!

這是一個難忘的端午節,我不僅吃到了自己親手包的糉子,還體驗了漂流。真希望每年的端午節我都有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