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端午糉子作文6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糉子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端午糉子作文6篇

端午糉子作文 篇1

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奶奶端來香噴噴的糉子。我先去洗了手,顧不得擦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剝開吃 了,軟軟的,黏黏的,嬸嬸把白糖拿來灑在糉子上,我看了,也學嬸嬸。我吃了一口,甜甜的。然後我還吃了各種各 樣的糉子,有八寶粥的、花生的、菠蘿的和紅棗味的,都很好吃。

啊,如果每天都能吃糉子,那該多好啊!

端午糉子作文 篇2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的讚美。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雖然端午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的習俗.但我感覺,

南方的端午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特色.。

端午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

端午糉子作文 篇3

端午節,糉子。"劉燁青梅黃家家傳端陽."今年的公曆6月12日是又一年的端午節。一提到端午節,我就想到我家鄉幾乎每個家庭都做的糉子。

說到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至於糉子的起源,大多數人認爲它只是爲了紀念屈原,榆木疙瘩。這種說法的根據是南朝吳亮君在《續齊謝記》中記載“屈原五月五日在汨羅潑水,楚人哀悼”。在這一天,竹筒被用來儲存大米,水被用來獻祭。漢朝中期,長沙地區突然出現了一位學者,名叫博士,來自雲回到那天:文君應該看到犧牲,這是非常好的。它一年到頭都被龍偷走。如果今天有什麼好處的話,那就是用印度楝樹葉填充,用綠色絲綢包裹。龍害怕這兩件事。根據他的話。5月5日是用楝樹樹葉和絲綢做糉子的日子。這是最後一件事。在宋代,孟淵的《東京夢·魯花》也記載“這個時代的人在五月五日做糉子,失去了記憶。“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這是沒有爭議的。然而,“龍害怕”的說法是有問題的。聞一多生前堅持認爲,所有的端午節儀式,包括糉子和龍舟,實際上都與“龍圖騰崇拜者的祭祖日”有關。“也就是說,沉在河裏的糉子很可能只是爲了向龍表示敬意,而不是作爲深水炸彈來“恫嚇”龍,這不利於屈原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所謂的端午節糉子是對屈原的一種祭祀,它純粹是由後人通過會議製作的。此外,糉子,作爲一種常見的民間食物,在端午節不一定要吃。事實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形成了一種民間節日習俗“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天)。吃糉子的起源早於端午節吃糉子。到目前爲止,仍然有很多地方仍然流行清明節前一天吃糉子的民俗。不僅如此,在古代夏至還有吃糉子的習俗。”《荊楚年譜》上說:“糉子是在夏至時節吃的。"

當然,糉子的起源不止一個說法,而是這個說法的影響

它更廣泛。至於5月5日日食期間的糉子習俗,我不得不談談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起源源於古代三代人的“藍浴”。根據戴·李霽霞·鄭瀟的解釋,“五月五日是存放蘭花沐浴的日子”,目的是“在這一天存放和收集各種藥物,以排除有毒氣體”。古人認爲五月五日是太陽高照、萬物欣欣向榮的日子,也是“有毒氣體”最盛行的日子。因此,有必要吃藥來慶祝端午節。有一些“排毒養顏”的概念。《荊楚年譜》也說:“新竹人剁餃子。當你鑽一個葉塞時,你會看到五顏六色的葉塞,你會認爲這是一個關水的好方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玉米和糉子的原始功能是將它們投到河流和湖泊中抑制洪水,這是一種原始的巫術。然而,這種簡單的“天人感應”後來被複雜的“萬物感應”所取代,甚至遭到破壞。

在20xx年的交接過程中,糉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鼓糉子、玉米糉子和餡糉子。據記載,春秋時期的糉子是用竹筒包米飯,然後密封,這就是所謂的"筒糉子"。因此,“糉子”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爲“包着米的蘆葦葉”。後來,它是由黍稷和野生稻葉(野生稻葉)包裹成角狀製成的,稱爲“玉米”。東漢時期,糯米先用草木灰浸泡在水中,然後包裹在野生稻葉中,形成一個四邊形。因爲水含有鹼,所以湯圓是由鹼性水製成的。在晉代,糉子被正式指定爲端午節的食物。周初的《風土人情》中包含:“仲夏端午節,烹煮黍米”這時,不僅包糉子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包糉子的原料不僅有大米,還有中草藥益智仁。熟糉子被稱爲“益智糉子”。在南北朝時期,糉子的種類增加了,米飯也混合了肉、栗子、紅棗、紅豆等。唐代糉子所用的米已成爲“白玉如玉”:“五顏六色的藍玉糉子,香粳白玉球”(元稹);糉子的形狀也是

漸尖的菱形出現了:“渚渚漁歌響,風和角香”(姚禾)。宋代有“艾香糉子”和“蜜餞糉子”,前者用浸泡在米中的艾葉包裹,後者用“當你在糉子中看到楊梅”(蘇軾);吃糉子已經成爲一種時尚:“過樑把艾捆成了神,餃子裏充滿了新鮮事物”(陸游)。元代糉子的包裝由野生稻葉轉變爲箬葉,從而突破了野生稻葉的季節性限制。在明朝,蘆葦葉被用來包糉子。豆瓣醬、豬肉、松子、紅棗和核桃等其他材料出現了,糉子的品種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清朝看到了“火腿餃子”的出現:“揚州鴻福包了一個上面有糯米的餃子,挑了一個完美的長白米飯,去掉一半碎米飯,洗得很乾淨,用大箬葉包好,放了一大塊火腿在裏面,在密封的鍋裏燉了一天一夜,用不斷的柴火。食物滑膩細嫩,肉和米飯都融化了。”(袁枚的“綏遠美食清單”)

就地區而言,南北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在北方,蘆葦葉通常被捲成漏斗狀。因爲蘆葦又細又窄,所以通常需要兩三根來捆紮。一般來說,只有甜的素食餡。紅豆泥或紅棗被用作餡料,它們通常呈金字塔四面體形狀。在南方,竹葉和箬葉經常被用來包糉子,而紅葉被用來包糉子,糉子的形狀像三角錐。只有糯米被用來做餡料,但是鹹甜的肉和蔬菜有不同的口味和顏色。今天的糉子已經有成千上萬個品種,非常棒。一般來說,糯米在不同的地方用竹皮包糉子,但其內涵和顏色是根據當地的`特色和習俗決定的。著名的糉子有桂圓糉子、肉糉子、水晶糉子、蓮蓉糉子、果脯糉子、栗子糉子、麻辣糉子、泡菜糉子、火腿糉子、鹹蛋糉子等等。

我記得老人買了箬葉回家,用白糯米包好,然後用豆沙、紅棗和其他餡料包成一串糉子。在包糉子的過程中,最後的結是非常關鍵的,不僅要扎得緊,還要扎得巧。糉子一旦解開,就會散開。當枕頭、腳和蛋筒從鍋裏漂出來時,唾液直接進入肚子。現在方便了。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在超市和食品市場買到現成的食品。它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但也減少了自己動手的樂趣。

在端午節,可能是那些又滿又香的餃子讓我想起了我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糉子作文 篇4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一樣的。

端午節時,許多人都要舉行賽龍舟、吃糉子。但是賽龍舟和吃糉子爲什麼要在端午節舉行?它們的由來又是什麼呢?

原來,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由於對社會的不公,所以自沉於汨羅江,人們爭先恐後地划船打撈屈原,可是並沒有撈到。人們很惋惜屈原。

有一個人當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屈原。屈原對他說:“如果你們真的紀念我,就用竹簡把糯米和肉裹起來,然後投入江裏,不讓魚蝦吃掉我的遺體,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個人聽了,立刻醒過來,號召人們划船,將所謂的糉子扔入江裏。所以這祭拜方式就經過演化,就變成了今天的賽龍舟、吃糉子的傳統習俗。

說完,是不是又覺得自己又多長了見識?

端午糉子作文 篇5

五月端午必吃的食物是糉子。

糉子在中國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食品,原本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吧。

古人把糉子叫做角黍,是因爲糉子的有角。糉子一般都是四個角,三個角的也有,但據說還有能包出五個角的。

古人包糉子以黍米,黍米即黃米,黃米很黏,味道亦特殊,昔時人們的祭祖是必用黃米,一碗黍米飯蒸熟,黃澄澄供在那裏亦真是好看,若此時派糯米上場,恐怕就要被比下來,雖然糯米潔白,打年糕離不開它,但白花花的供給祖宗好像不那麼好看。

說到糉子,當然離不開包糉子的糉葉,最好是葦子葉,水澤河汊處到處長有這種水生植物,用新鮮的碧綠的那種,聞着清香,用隔年發了黃的,味道亦濃。

吃糉子要蘸飴糖,或者是玫瑰糖。當然肉糉子是鹹的,但即使肉糉子是鹹的,也很少見有人要一小碟醬油過來蘸糉子吃。

端午糉子作文 篇6

我小的時候十分的期待端午節的來臨,那是因爲我很佩服屈原的出色精神品質,因此他在中國十分的出名,古代的帝皇爲了紀念他把端午節作爲一個節日專門去紀念他,這讓我看到了古代的帝王還是很重視賢臣的。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是因爲我能夠從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瞭解到了越多的歷史,每到端午節母親都會花一個小時來給我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雖然每年我都會聽到這個故事,但是我從來都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對屈原生活那個年代產生了更多的遐想,母親年輕的時候不會包糉子,但是我特別的貪吃,特別的愛吃糉子,非要母親給自己買,母親爲了節約點錢,便學習起了包糉子,就是爲了滿足我在端午節吃糉子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都會在端午節快要來臨的時候,人們正在忙碌的時候去給他們搗亂,有時候會入迷的看着他們包什麼糉子餡,要是被我這貪吃鬼看上了的糉子,我就死活賴在他家不走了,除非給我一個吃解解饞。每次吃糉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母親給我講的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一個熱愛國家的愛國勇士,是人民的英雄,更加是我的偶像,他生活在他的那個年代遭遇到了許多的挫折,可是他一樣那麼的堅強,讓我特別的佩服,屈原還是我的偶像,所以在端午節那天我會吃許多的糉子來紀念他。

我還記得在端午節我會洗一次澡,那是一次特別的澡,那些水是用藥草泡過的,母親每年都要求我去洗這樣的澡,我心裏可是十萬個不願意啊,除非在洗澡的時候吃着糉子才行,母親拿我沒辦法,就答應我這樣洗澡的要求,我永遠都忘不了一邊洗澡一邊吃糉子的那些童年回憶,我一不小心沒那穩就把糉子給掉洗澡水裏了,我還因爲那一件事哭鬧了好久呢!在我的端午節裏,一定要吃糉子,不管怎樣我都要爲屈原做一些事情,畢竟父母和老師教導我不能浪費糧食,所以我不能夠像古代那些紀念屈原的人一樣,把糉子扔海里,但是我能夠把糉子扔我的肚子裏,那樣就算是對屈原的紀念了吧!端午節吃糉子,爲了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