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作文集錦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情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情作文集錦15篇

端午情作文1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個偉大的日子,那一聲聲龍舟號,那一陣陣糉兒香,都讓這個節日變得難忘起來。這一切不禁讓我想起端午節的由來以及那個令人驚豔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楚國的一代忠臣,可楚王因爲糊塗而聽信小人讒言,疏遠了屈原,因此懷着一顆愛國之心的屈原卻遭到流放。國無忠臣則亂之,果不其然以後楚王掉進了秦王的圈套,楚國瀕臨滅亡。而屈原只能哀嘆一聲,懷抱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汩羅江,此後長眠在江底。人們懷念屈原,天天在江上划船喊着他的名字,這就是原來的賽龍舟,現在成了一種習俗。人們還包糉子扔進江裏餵魚,望魚兒不要咬食屈原的軀體。

到了端午這天,家家戶戶插艾草、包糉子、喝雄黃酒、吃米粉肉。而我一個孩童的眼裏最先看到的往往是那噴香噴香的糯米糉子,有肉餡的,有綠豆餡的,我當然是垂涎三尺,畢竟一年中,只有到了五月初五纔有機會品嚐到這讓人回味無窮的糉子呀!

當然我對賽龍舟也是情有獨鍾。前年端午節,爸爸帶我去新建縣的鬆湖鎮觀看了當地村民組織的龍舟表演賽,看到上百條龍舟集結在江邊,熱鬧不凡。幾條正在比賽的龍舟在江面上你追我趕,好不熱鬧。遠遠望去,龍舟上的十幾位村民們,身穿統一的服裝,齊聲喊着號子,左右動着槳向前衝刺,一人在船頭有節奏地全力擊打大鼓,發出“咚—咚—咚—咚”地巨響,連帶着觀看比賽的我也是熱血沸騰,充滿力量,好像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

啊!這就是端午節,它是爲了死去的屈原而生!糉葉香,號角響,這就是端陽!

端午情作文2

端午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爲搶佔端午市場,南昌石油提前準備,各大加油站已經貼出了端午促銷海報,led屏循環播放促銷內容,印製了宣傳摺頁發放到顧客手中。進門處擺設端午商品專區,有各種口味的糉子、鹹蛋、皮蛋和一些精美的節日禮盒,可以滿足顧客不同層次的需求。

“我們店裏的糉子都是五芳齋的,老字號了,糯而不爛、鹹甜適中,你可以先買兩個嚐嚐。”爲了更好的推銷節日商品,各片區分別組織了銷售技能培訓,重點針對此次端午節市場,讓員工的銷售更專業,更有效。

“還沒走進店裏就聞到糉子香了。”京東加油站收銀臺旁香噴噴的糉子正冒着熱氣,顧客正從員工手中接過糉子。“今天的早餐就是糉子歡迎了。”

5月初,南昌石油就根據各站情況爲加油站鋪貨,可是節日禮盒、糉子、鹹蛋這些商品剛到京東加油站時,顧客總是看的多買的少。“糉子一般在端午節時才吃,現在離端午節還有20多天,所以買糉子還太早。”在聽到顧客想法後,京東站將早餐市場作爲突破口,免費爲顧客提供加熱服務,一方面讓顧客的早餐供應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爲即將到來的端午做足宣傳工作。

今年恰巧端午節“撞上“兒童節,很多家長會選擇帶着孩子一起出遊或者走親訪友,易捷巧用組合營銷,用節日商品搭配兒童玩具,新鮮獨特,吸引孩子眼球,帶動節日消費。

端午情作文3

端午節到了,在我童年的老家,在六月的場場細雨中,迎來了糉子的節日。

我和奶奶走在鄉里的田間,我蹦蹦跳跳地在田間玩耍,奶奶也在一旁抽了一筐的葉子。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那是棕葉和糉葉。回到老房子之後,奶奶又從後面拿出來了新年時做的臘肉和一大盆的糯米,原來是要做臘肉糉子呀。我便跑遍了老房子,把家裏人全都招呼了過來,再擡來一個椅子,坐在邊上看他們包糉子去了。

要說包糉子的手藝,還是奶奶最好。只見奶奶手上兩片糉葉相互重疊,左右手一轉,那兩片葉子變捲成了圓錐形,再把早就泡好的糯米徐徐倒入,再放上一塊黑棕色的臘肉在其中點綴,奶奶的雙手一再一配合,棕葉條便像一條小蛇一樣緊緊的綁在了青葉外,一個臘肉糉就包好了。

起鍋,燒水,再放上有了幾十年歷史的大蒸籠,中間不斷給大鍋加水。我彷彿看到了糉子們在籠中急迫的樣子,口中的唾液也加速了分泌。終於蒸籠打開了,我第一個衝上前去,卻被熾熱的水蒸汽逼了回來,過了幾分鐘,奶奶才上蒸籠前把糉子拿出來。我手剛抓起糉子便叫出聲,心中暗想,奶奶爲麼不覺得燙呢?便只好忍着口水等待糉子冷卻下來,等到差不多了,我便撕開糉葉,把油亮黃潤的糯米送入口中,感受到糉葉、糯米清香與臘肉肉香完美結合,便又吃下了一個又一個燙口的糉子。

即使如今我已不在老家,但奶奶親手包的糉子的清香使我驚覺,原來又是端午節了!我一直相信糉子也有團圓的寓意,一家人被包裹在一個大大的“糉葉”裏,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端午情作文4

今天是端午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划龍舟、吃糉子,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慶祝。今天,我們班組織了一次“糉情端午歡樂行”,前往北京郊區順義。在那裏,我們要採摘櫻桃,包糉子,參觀地道站遺址。

早上七點半,我們準時在學校門前集合。坐了兩個小時的大巴,我們纔到達目的地——櫻桃幽谷。哦,這就是櫻桃樹嗎?我原以爲櫻桃樹比蘋果樹要矮呢,沒想到竟然有三四米高!我順手抓了一個櫻桃放在嘴裏,哎呀,又酸又甜。家長們都說,越高處的櫻桃越好吃,看來這好吃的是吃不着了。但還是有同學聰明,找工作人員搬來了梯子,踩着梯子就能上到好高好高。不一會兒,我們就摘了一大袋。我們拿着的“戰利品”,高高興興地離開了櫻桃幽谷,去農家院吃午飯。

吃完午飯我們就進行下一個任務——包糉子。可我們都不會包啊,沒關係,由一個老奶奶教我們包糉子。第一步,先把兩片糉葉疊起來,捲成漏斗狀;第二步,往裏面裝進米和棗或豆沙餡;第三步,把糉葉蓋上,再用馬蘞捆好,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糉子下了鍋,我們就去參觀地道戰了。

《地道戰》的電影大家都看過吧,那是冀中平原的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通過挖地道藏身躲開敵人的視線,而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今天我們就參觀了地道戰遺址,地道彎彎曲曲,又陰又潮,還標註着一個個陷阱。這一切,都是當時的人民徒手挖出來的啊!同時,我又不得不稱讚地道的隱蔽性,地道的出口連的都是鍋臺、牛圈等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參觀完地道戰,我們就回農家院取回煮好的糉子。自己包的糉子,味道就是不一樣!我們帶着自己包的糉子,高興地坐上了回學校的大巴。

這是我過得最難忘的一個端午節,既充實又快樂!

端午情作文5

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古往今來,人們都會在端午節時相聚一堂,一起吃糉子、划龍舟,舉辦紀念活動

聽爸爸說端午節可大有來頭呢。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國都,愛國愛民的屈原親眼目睹國破人亡、老百姓流離失所,心中十分悲傷。最終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樂章。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爲了表達對他的尊敬與惋惜,將5月5日屈原投江的日子定爲端午節。

每年過端午節,我們家必不可少的習俗便是包糉子。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奶奶會買好糉葉、糯米、紅棗等食材,並將糉葉泡好,端午節時全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糉子。先將糉葉捲成筒形,往裏面裝上糯米、紅棗,再用棉線將糉葉包裹好,放入鍋中蒸熟,一個美味的糉子就這麼做成了。蒸熟的糉子散發着誘人的氣息,打開糉葉,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讓人垂涎欲滴。糉子的清香散步在每家每戶,我們給鄰居送幾個、給親戚朋友送幾個……真是“濃濃端午情,甜甜糉子意”!

古時的端午節,表達着老百姓對屈原的紀念。20xx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用節日的方式,來頌揚愛國情懷、傳承傳統文化,我真爲我們淵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而自豪!

端午情作文6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教室裏不斷傳出關於端午的童謠。原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們班正在提前過端午呢!

在我們滿懷期待的目光中,俞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份做香包的材料。大家拿到材料包都異常興奮,但都無從下手,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大家夥兒都在座位上乾着急。俞老師簡單地給我們講解了一下製作香包的步驟,然後讓我們自己一邊看說明書一邊動手做。

我們照着說明書的步驟慢慢摸索着做了起來。首先拿出一個福字,倒着貼在四個孔之間,貼福字的時候,要注意布的正反面。其次用雙面膠貼在布的兩個邊邊上,再對摺把兩條邊粘起來,注意要粘仔細了,不要露出雙面膠。最難的就是穿線了,我們拿到的線頭都是散開的,可是針眼那麼小,我反反覆覆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把線穿進去,急得我手心都出汗了。可是這小小的針眼怎麼可以難倒我呢?我急中生智,把線頭放嘴巴里舔了一下,好像有點效果嘛,線頭確實沒有那麼散了。就這樣我重複試了好幾次,終於把線穿了進去,我欣喜若狂,顧不上嘴巴里掉的一嘴的毛線,美滋滋地照着說明書的要求縫起了香包。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長得不太像葫蘆的香包終於成型了。

回到家裏,我迫不及待地把香包送給了媽媽。媽媽拿到了禮物,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連連誇我做得好,並且告訴我這是媽媽收到的最好的禮物。我聽了心裏樂開了花。真希望我親手做的香包能給媽媽帶來好運。

端午情作文7

在我國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但我喜歡端午節,因爲端午節有我最愛吃的糉子。

端午節一大早,奶奶就已經把包糉子的材料準備好了,餡料有:臘肉、綠豆、紅棗、等各種調料。奶奶先把兩片乾淨的糉葉疊在一起形成一個漏斗形,然後放糯米夾上一塊臘肉,包成一個立體的三角形,再用五彩線纏緊,最後再打上一個結,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做好了。

我看到奶奶包糉子嫺熟的樣子,我也想試一試,我拿起兩片洗乾淨的糉葉也疊成了一個漏斗形的,然後把糯米放在糉葉上,結果米像沙漏一樣掉在地上,我第一次就這麼失敗了。

可是我不怕失敗,在奶奶的指導下我重新包糉子,我細心地觀察奶奶包糉子時糉葉的鋪法,以及糯米和餡料的用量,認真地看她包糉子的技巧。不一會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

糉子包好了,奶奶吧糉子放在高壓鍋裏蒸了半小時,我看到了鍋的上面冒着蒸氣,我聞到了一股糉子的清香;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糉子就蒸好了。

糉子熟了,奶奶挑我做的糉子給我。我迫不及待地把糉子葉剝開,一個色香味俱全的糉子就出現在我面前了,我饞的唾延三尺,張開嘴就吃起來了,我吃的津津有味,吃完一個又想吃另一個,奶奶在一旁看到我這吃相,開心地笑了。

這個端午節,我很開心,我跟奶奶學會了包糉子,我吃到了我親手做的糉子。我也從中體會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糉子味道是最美的!

端午情作文8

天氣漸漸地熱了,一天晚上爸爸給我講《白蛇傳》的故事,當他說到白娘子因爲在“端午節”喝了“雄黃酒”而顯現了原形,我很好奇地問爸爸“端午節”究竟是個怎樣的節日呢?

爸爸摸了摸我的頭,開始給我講了端午節的故事:原來,在我們古代的時候,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忿而投汩羅江自盡。而老百姓非常愛戴他,爲了不讓他被江裏的魚蝦吃掉,就用糉葉裹着米飯投入江中,還在江面上划動船隻敲打鑼鼓,來驚嚇水中的魚蝦。後來漸漸地吃糉子、划龍舟就成爲了一個代代相傳的習俗。其實,端午節也是一年之中夏季將要炎熱的開始,爸爸還說民間有一個諺語“吃了端午糉,才把棉衣送”,也就是說端午節一過,夏天就真正地開始,這時候毒蟲蛇蟻也都紛紛開始活動。所以,端午節又有在大門上掛艾草,掛鴨蛋網,喝雄黃酒的風俗,在我們南京還有一個習俗是端午節要吃“五紅”。我問外婆究竟有哪“五紅”,外婆說:端午節的時候啊,我一定做給你吃。

端午節放了三天假,我好期待能夠吃到五紅菜,我先讓外婆教我包糉子,我還積極地幫她揀菜,洗菜。“五紅”揭開了神祕的'面紗,原來是我喜歡吃的:鴨蛋黃,小龍蝦、莧菜、烤鴨和黃鱔。外婆說,爲了能買到烤鴨,排了好長時候的隊。端午節的假期很快就結束了,這是我上小學以來過的第一個端午節,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也瞭解了一些民俗習慣,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太神奇了。

端午情作文9

美麗的五月又來了,處處充滿着蓬勃朝氣。提到五月我就不得不想到——端午節,一是因爲我喜歡吃糉子,再就是因爲我的生日就在端午節的後一天。怎樣才能過一個既有意義又節儉的端午節呢?

端午節時有兩項重要的習俗,一是賽龍舟,二是吃糉子。我住在北方沒大有機會參予賽龍舟,而吃糉子是每家每戶都有的習俗。往年我家一般是去超市或商店買糉子吃,可我不知道自己包的比買的味道更鮮美,成本更低廉。

今年我家也掀起包糉子的熱潮,我和媽媽首先去買了糉葉、糯米、蜜棗、紅小豆、花生等包糉子的材料,回到家裏把糉葉泡軟,把材料泡好,然後我們就自己動手包糉子了。剛開始我不會包,媽媽就手把手教給我。先拿兩片糉葉,折成一個漏斗一樣,然後把糯米用勺子舀在裏面,舀一點放幾顆蜜棗或豆沙,再用葉子把餡包來,用細線包紮好。第一次我做的很不好到處都露出了餡,第二次,第三次,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我做好了一個漂亮的大糉子。我和媽媽齊心協力很快做好了一鍋糉子。這兩天我家成了糉子加工廠。我們把包好的糉子送給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小姨。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有說不完的喜悅。

通過這次自己包糉子我發現學會一件事情並不難,我提倡大家應該多動手包糉子,這樣不但豐富了節日生活,還做到了勤儉節約,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端午情作文10

又到了一個糉葉飄香的時候,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說不出的味道,就像是時光中沉澱下來的一種古老的印記。

端午這個日子裏,我們照例是要包糉子的。各式的糉子還沒吃,僅僅想象一下就讓人回味無窮。肉糉有純肉的,板栗肉糉,乾菜的??還有一種紅豆的,吃起來甜甜的。

首先要泡葉子,把以前剩下的葉子放在水中浸泡,買糯米,洗淨。爸爸把葉子放在手上,一個手指放在一頭固定,另一個手指捏着另一頭捲了幾下,變成一個小碗的形狀。放入一些糯米,然後放紅豆,再給紅豆疊個被子一一糯米。接下來一幕把我驚得目瞪口呆。老爸的手指上下翻了幾下然後再加一片糉葉幾下子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出來了,用線捆住打一個結。線主要有兩三種,一種紅白相間的,還有青藍色的,還有一種不知什麼植物做成的估且叫做線的一節一節的捆起來的東西。不一會兒,糉子就包好了。

把棕子丟鍋裏煮了一下午,在我被饞的快要把自己身體上的肉咬一塊下來時,糉子終於好了。把線一圈圈扯下來,剝開糉葉咬一口,糉葉的清香先衝入鼻子內,然後就是糯米的軟,軟中帶着一股迷人的香氣,再咬下去就是糯米與紅豆的味道,它們交織在一起,就像一對天合之作了解彼此的所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肉糉。瘦肉被煮的爛爛的,一咬下去,肉就在口腔中散成了絲,肥肉則一點也不油膩,像果凍一樣軟。一個比巴掌大的肉糉,我兩三口就可以幹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是用水煮的,葉子上油了點,吃完以後得用洗潔精洗一遍。

唉!一個端午節,又不知道要長几斤肉了。這可真是甜蜜的負擔啊!

端午情作文11

端午節還未到之時,家家戶戶就傳來了香香的糉子味,奶奶也從街上買來蜜棗、糉葉和糯米。

包糉子之前,要把糉葉在水中浸泡,去除小飛蟲和灰塵。再把洗過的糉葉放到鍋裏煮,讓糉葉在包的時候不會裂開。材料備齊了後,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

首先,從盆裏拿出三張糉葉,圈成一個漏斗狀,放一半的糯米,再放一顆大蜜棗。用一些糯米蓋住蜜棗,把糉子包上,再用棉線繫緊,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我也曾包過一個糉子,在二年級。那時,奶奶對我說:“包成漏斗的時候不要漏米哦!要是漏了,地板就完啦!”可我還是沒把握好,米撒了些出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還算好,最起碼能吃。

一個個鼓着“大肚子”的糉子下了鍋。這煮糉子可有講究,要先煮兩個小時,再關火燜三個小時。這糉子越燜越香,糯米越悶越軟,最後滿屋子都是糉香味。

糉子出鍋時,由之前的青綠色變成了墨綠色,它們散發出濃郁的糯米香,小區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聞到。媽媽喜歡吃帶蜜棗的,老爸和我喜歡吃只有糯米的。可媽媽說,帶蜜棗的糉子更香,更軟。漸漸地,我也喜歡上吃蜜棗的了。

姑爹每年端午節都會送一些糉子給我們家,有肉的,也有蜜棗的。可我更喜歡奶奶包的糉子。墨綠的糉葉裏包着濃濃的家的味道。無論在什麼時候,我永遠忘不了這種味道。

端午情作文12

端午至,艾飄香,糉香溢。

一抹斜陽,輕輕撒滿童年的庭院。正值五月立夏,端午不知不覺地走進了千門萬戶。大街小巷,千門萬戶懸滿艾於門楣,一卷淡淡薰風裹挾着艾葉的清香,飄滿那座庭院……端午味正濃。

小時侯的五月端午,最香濃的,莫過於外婆親手包的糉子。

縷縷陽光下,徐徐薰風裏,濃濃端午情中,我搬一張凳子,癡癡地望着外婆用着那雙被歲月刻滿皺紋的手嫺熟地包着那童年中香甜的糉子……

一大碗泡了一宿的白糯米,幾片深翠似碧玉的箬葉,幾根白線,一碗深紅油亮的大棗,包糉子的材料便齊了。一習薰風攜蟬鳴聒噪撲面而來,一抹斜陽輕盈地披在外婆的肩頭上。癡癡地望着那佈滿老繭的大手靈巧地將那猶如翡翠般翠綠的糉葉中撒一把糯米,又在其上鋪上兩粒如瑪瑙般深紅的棗子,緊接着,又輕撒上一把白白的糯米,然後把上面的箬葉輕輕的向下翻折,最後用一根白線把糉子綁上幾圈,又輕輕一紮,糉子便包好了。

外婆小心翼翼地把包好的糉子放置在鍋中,又把鍋在爐子上放好,小火慢煮。不一會兒,小院便炊煙裊裊……

俄而,香甜的糉子便煮好了。艾清香、糉香甜,飄滿院兒。我,踏一方驕陽,披一習薰風,攜一縷濃濃端午情,一溜煙兒地跑到香甜的糉子面前,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在手裏來回倒,連連吹氣使冷。剝開墨綠的箬葉,一顆深紅的大棗藏匿在糯米中,輕咬一口,滿滿紅棗甜,糯米香……外婆笑着說:“慢點吃……”端午情正濃。

“空惆悵”,“無人解”。糉雖甜,但那童年的糉子和端午情,卻怎麼都覓不到了。

端午情作文13

去年的糉香還沒有散去,又到了二零二零年的端午節。

想起一年年過的端午,還有些懷念。帥兒回來啦!我走進家中,在廚房忙碌的奶奶高聲呼叫着。我那時還小,一扭一扭地跑到廚房,看奶奶親手包糉子,那綠綠的外皮和綁着的綵線,讓我對這個小玩意兒產生了不少興趣。我瞪着大大的眼睛,裏面充滿了好奇,這綠油油的小三角里似乎包得下萬物。我剛想用手去抓,奶奶馬上制止了我:這糉子光鮮亮麗的外表,可不能讓你那小髒手抓來抓去。我放下這邪惡的小手,去把它洗了個淨,這次我可以盡情的撒野了。

拿着小板凳坐在奶奶身邊,她手法熟練到讓我吃驚,一鋪,一舀,一放,一合,再一綁,一個小巧精緻的傢伙就放在我的面前。我拾起它,上面還有奶奶捏過的餘溫,我把它捧在手心,感受着奶奶深深的愛。

終於,冒着騰騰熱氣的小糉子擺上了桌。我迫不及待的將它打開,成團的糯米和一顆紅棗點綴其中。一口下去,彷彿吃了什麼山珍海味,品了什麼瓊漿玉露一般糯米從我舌尖滑過,留下了芬芳帶來了甘甜

時間真是不等人。一轉眼十年過去了,我再一次捧起糉子,葉還是那樣綠,味還是那樣香甜,可惜那個駝着揹包糉子的人不在了。而那小巧玲瓏的糉子卻是外面買好的,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糉子時,歡聲笑語也都寄託在流逝的時光中,我細細品嚐着每一粒糯米,雖然甘甜依舊,但那份寄於其中的濃濃的愛卻悄然離去。

在這一天,我們或許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獨特的情感,但只是不想向外坦露,而是把這都化作一片糉葉,一團糯米,或是一根細小的彩繩。端午糉有情!

端午情作文14

端午節快到了,馬上要有三天的假期了,我們大家又開心又興備。臨放學了,老師問我們:“端午節的英文怎麼說?”全班立刻鴉雀無聲。那你知道嗎?答案就在這兒哦。

回到家後,一個匆忙的電話打來說:“琳琳快下來。我們去大芝山包糉子。”一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興奮。馬上收拾書包、換鞋。急忙的往樓下跑。看到一輛車正在路口等我。我跨上了那輛車。車雖然有點快。風大,但我很開心,大風吹不掉我的興奮。

到了大枝山,我下車就去幫忙。開始把一大片糉葉旋轉成漏斗狀,再放糯米1/3放上肉再。再把糯米蓋上去包起來。一個又香又大的糉子完工了。在沸騰的熱水中一個個飽滿的種子,又香又糯,這就是最好的勞動成果。

聽說端午要做香包。晚上我用剪好的布料,用針縫好,在放上自己喜歡的香料。嗯,真香啊!想要有五顏六色的。其中,紫色最香,有薰衣草的味道,但它也是我的最愛。

畫雞蛋是我在端午節裏最愛的環節。用水把水粉顏料的顏色調淡。在衆多的雞蛋裏面,選一個與自己皮膚顏色最相近的一個,用水粉塗色。但之前,你可以用記號筆在雞蛋上畫上輪廓,再塗色,好比是好錦上添花。

包糉子、畫雞蛋、做香包。哪一樣都包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端午的習俗,歷史的流傳,民族的智慧!

端午情作文15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早上9點,參與人員已到達參賽地點(公司後花園),這次活動分爲三個部分:第一個,親子活動,以家庭爲單位比賽包糉子,在30分鐘內最快包完20個糉子的家庭獲勝。第二個,知識搶答,這是關於端午節的問題,每答對一題獲得2個糉子,答錯一題則扣掉1個糉子,最後獲得糉子最多的家庭獲勝。第三個,玩“曲水流觴”遊戲,每個家庭坐在旋轉的圓桌邊,用一個杯子盛半杯醋(因爲小孩子要參加,不能喝酒)放到桌面上,當桌面停止轉動時,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下醋並表演一個節目。

活動中最激烈的是第二個知識搶答,由楊爺爺主持,他念完題目就說“搶答開始”,每個人就立馬開動腦筋,積極地搶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遊戲中,拍桌子聲、搶答聲、歡呼聲響徹雲霄。通過激烈的競爭,我家取得了勝利。

最有趣的是第三個遊戲,每當桌面轉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很緊張,心裏默默祈禱,醋杯千萬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停下,大家都怕喝那酸酸的醋。“桌子停了”不知誰叫了一聲,緊接着又是一陣歡呼聲,醋杯停在了唐伯伯的面前,唐伯伯嘆了一口氣,之後只見他皺了皺眉頭,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端着醋杯一飲而下,“好酸啊!”大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可就在這時,他忽然起身跑了出去,一到廁所把剛纔喝下的醋全部吐了出來,大家這時笑得更開心了。

活動結束了,楊爺爺說,這次活動大家吃了自己包的糉子,玩了遊戲,拉近了同事之間的友誼,增進了親子關係,讓孩子們瞭解到了端午節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大家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