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糉子作文3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糉子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糉子作文3篇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1

只要提到糉子,就會提到我的家鄉——嘉興。糉子是兩條糉葉包的,他呈三角體狀,外觀很樸素很美。一打開,那陣陣濃郁的肉香就撲鼻而來,可是我不會理睬這香氣,因爲他的味道更是美味絕倫!肉的味道滲透到一顆顆飽滿的糯米粒裏,所以那米粒呈棕色的。一口下去,黏黏的肉香米含在口中,你就捨不得把他嚥下去,總之一個香!

你知道這美味的糉子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在古時,一位叫屈原的愛國之士,因見國家危難而卻無法幫忙,便投河自盡。百姓爲了不讓那些魚蝦吃掉他的屍體,就把燒好的米團扔向屍體。糉子誕生後,被一人傳了下來,在嘉興開了一家店,後越做越大,便傳名天下。

糉子的製作雖不復雜,但假如你不會的話就會覺得好難好難。先把一片糉葉左右角交叉,然後倒入糯米,放好適合大小的肉塊,封口,再拿出一根一米左右長的繩子一遍一遍的綁緊,打結,這就是糉子半成品的製作過程。您別看他簡單,其實不容易,主要是複雜的幫線,讓我很暈頭轉向的。

在小的時候,幼兒園裏組織我們包糉子,我學了十幾分鍾,終於會了。我用生硬的手法包着一個個糉子,但卻被幫線難住了。當看見外婆用熟練的手綁着糉子真的好羨慕,好羨慕。

糉子帶給我許多感受,喜、羨慕、美味······糉子我雖好久都沒吃過了,但味道還是記憶猶新。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2

每當我想起家鄉的家鄉糉子,都會讓我口水直流,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是記憶猶新。雖然我吃過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但都沒有向像家鄉的家鄉糉子一樣好吃。

家鄉的家鄉糉子是用十幾種材料拼組而成,有糯米、蝦米、板栗、五花肉、花生仁、臘肉……

家鄉糉子的製作過程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一不小心就會把鹽放多了,或者是包漏底了……

在做家鄉糉子的時候,要注意三大要點:

一:要事先準備好竹葉,然後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記着,不要把它變成“漏斗”。

二:要把之前準備好的配料跟糯米混在一起,在炒熟。

三:用勺子勺幾勺配料放在圓錐裏,在包起來。最後再用一根繩子給即起來。

家鄉糉子營養高。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多種營養成分。

在家鄉糉子的背後,還藏着一個讓人淚流滿面的故事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家鄉糉子的習慣,傳說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裏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裏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纔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家鄉糉子,它們以爲是菱角就不敢搶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着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裏投下尖角家鄉糉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家鄉糉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屈原說:“送家鄉糉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爲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着龍船到汨羅江送家鄉糉子。這就是端午節吃家鄉糉子划龍舟的來歷。後來,送家鄉糉子漸漸的變成吃家鄉糉子。

家鄉的家鄉糉子,真是太好吃了!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3

在美麗的東江河畔,有一顆璀璨的“水鄉明珠”,那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道滘。

道滘有着悠長的歷史傳統文化,城市面貌、人們日常活動無一不體現着這一特點。來到這裏,你會驚奇地發現就連飲食也滲透着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別的不說,就拿這裏的特色食品——家鄉糉子來說吧,道滘人是要頗費一番心機,將材料精心搭配好,務求做出最佳口味。怪不得凡是吃過道滘家鄉糉子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

每逢端午佳節,龍舟鑼鼓敲響,家家戶戶的婦女便忙碌起來。她們挎着籃子,一大早就來到市場採購做家鄉糉子的材料:糉葉、糯米、綠豆、肥豬肉、鹹蛋黃等,她們還不會忘記買五香粉。材料齊全了,婦女們便開始洗糉葉、泡糯米、碾綠豆、切肥肉……一切的工作儘管是那麼繁瑣,但她們臉上卻始終洋溢着愉快的笑意。

準備工作完成後,便開始裹家鄉糉子了。首先用兩片大糉葉交叉折成漏斗形,在底部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然後又鋪上一層拌了香油、鹽、糖、五香粉的碎綠豆,接着把一個通紅透亮的蛋黃放在上面,再在蛋黃旁放上一塊晶瑩的肥肉,最後又蓋上一層綠豆和糯米。材料按順序放好了,就把糉葉往裏摺疊,蓋住漏斗口,再用兩塊糉葉包住縫隙,綁上繩子,一顆家鄉糉子就這樣誕生了。婦女們靈巧的手上下翻飛,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一顆顆大小一致、形狀均勻的家鄉糉子,相繼產生。包完家鄉糉子,便要煮家鄉糉子了。可別小看這步驟,家鄉糉子入口綿不綿全靠它了。把家鄉糉子放在一個盛了水的大鍋裏,用柴火細細地煮它三四個小時,待香味從鍋蓋裏飄溢出來,家鄉糉子就熟了。

你拿出一顆熱辣辣的家鄉糉子,剝開墨綠色的外衣,那噴噴的糉香直衝你的鼻子,真讓你“垂涎三尺”。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綿綿的糯米夾着綠豆絲絲的清甜,直滑入你的喉嚨。啊,真好吃!這個時候,瀰漫道滘上空的就是糉香,無論你走在哪裏,只要輕輕吸一口氣,也會覺得沁入心脾。這是道滘水鄉特有的香味,這香味是勤勞的道滘人們散發出來的氣息,它讓人陶醉,讓人難忘。

啊,我愛家鄉的家鄉糉子,更愛勤勞的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