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

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1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熱鬧的春節,追悼親人的清明節,紀念愛國詩人的端午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在這些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

在農曆五月初一,大人們都會先在門楣上掛艾葉、昌蒲,這些可以驅趕蚊蟲,而且還要喝雄黃酒,防病防災,大人們還會去採摘糉葉洗、浸,還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紅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糉子,在我們家裏,奶奶包糉子包得最好。奶奶包糉子的時候,我問奶奶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奶奶說:“在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楚國的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建議他富國強軍,舉賢授能,而楚懷王卻聽信小人讒言,把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京都聽有人說秦國把楚國攻破了,屈原聽自己的國家被別的國家佔領,悲痛萬分,他就抱着一塊石頭投江自盡了。人們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盡後,就把葉子包着糯米投到江裏去,讓那些魚蝦吃飽,不要咬屈原的屍體,這就是爲什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要吃糉子的原因了。”奶奶說完,我恍然大悟。

糉子包好了,煮糉子也是門絕活,鍋裏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糉子的時候還要醮白糖,這樣纔不容易壞肚子。

吃飽喝足,我們一起去看賽龍舟。賽龍舟同樣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傳統習俗,賽龍舟主要是爲了驅趕水中邪靈,讓屈原的靈魂歸到故里。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是個盛大的節日,在端午節裏,我們大家都開開心心,天空瀰漫着歡笑聲。

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2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您想知道爲什麼嗎?那就跟我來看一看吧!

端午節這天,一大早,我就飛奔出我的“小窩”,來到餐桌旁看姥姥嫺熟地包糉子。只見她先將一片長長的糉葉捲成一個小圓錐,接着把糯米放入“圓錐”裏,再放入準備好的肉丁或紅棗,最後用細而牢固的繩子紮起來就大功告成啦。

看着這麼簡單有趣,我顧不上姥姥會不會被嚇到,三步並兩步地直接衝到桌子旁,拿起糉葉學着姥姥的樣子開始包起糉子來。

一開始我還是挺順利的,偏偏到了最後我的糉子出了問題:因爲我的.糯米放多了,一片糉葉根本包裹不住,所以我只好拿了一片又一片的糉葉進行層層包裹,才終於把這個“大米洪水”給擋住了。可這樣一來,這個糉子就差不多有7釐米高、5釐米長了。姥姥舉着我的糉子,含笑說:“大孫女!瞧你這大糉子,都包成了個‘士兵’了。我看你還是別包了,不然呀,吃一個你的糉子,肚皮都能撐破哦。”我笑嘻嘻地站在旁邊,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被煮糉子的香味折磨了好久,終於可以開吃啦!我也顧不得糉子燙不燙,隨手就拿了個鮮肉糉,解開繩子,剝開糉葉,一口咬下去……啊!黏黏的,軟軟的,香香的,我像嚐到了山珍海味一樣,嘴巴根本停不下來;再嚐嚐肉丁,鹹鹹的,還隱隱約約帶着一絲絲清香……

當然,端午節除了可以吃美味的糉子,還有其他有趣的活動哦。在我們這裏,端午節這天小孩子們手上都會掛着一個小香袋,上面多是一句祝福語,香袋的形狀有愛心形的,還有五角星的,有“欣欣向榮”等寓意。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它不僅可以讓我吃到美味的糉子,還可以給我帶來無限的快樂!朋友們,你們喜歡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呢?

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3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爲端五。夏曆(農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端午節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佈於廣大漢族地區,壯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如紀念屈原投江、始於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

1、紀念歷史人物;

2、划龍舟;

3、吃糉子;

4、各種防五毒習術(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蘭湯沐浴);

5、遊戲,如玩鬥草、擊球、射柳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主要器具、製品有龍舟、糉子、五毒圖、艾草菖蒲、鍾馗畫、張天師畫、屈原像等。

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爲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我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作文4

都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而對於我這種對賽龍舟或是掛蒿草、艾葉、荷包的傳統活動都一概提不起興趣的人來說,六月則意味着一個可以敞開懷大吃一頓糉子的時節到來了。

糉子作爲傳統節日的傳統食品,它和月餅一樣,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千奇百味的餡兒。像五仁啦,蛋黃啦,蓮蓉啦,豆沙啦,月餅有的餡糉子它都有。而且因爲糉葉裏面兒裹的是糯米,所以能摻進去的料就更多了,紅棗、瘦肉、臘肉、香腸……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糉子裏面裹不到的。

然而,在衆多雜亂紛陳、讓人眼花繚亂的糉子餡當中,只有兩樣是我的最愛——紅豆、豆沙糉和小白糉。縱使糉子餡兒日益翻新,一天一個花樣,我還是對它倆愛得深沉。

先說紅豆、豆沙糉吧。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會還興家家自個兒動手包糉子。端午前後一個月,每天我放學回家把小書包往沙發上一擱,就屁顛屁顛地跑去廚房端糉子吃。剛出鍋的糉子還散發着熱氣,每次拿到手裏都是一陣新鮮,解裹着糉葉的細白繩兒也成爲一大樂趣。又軟又香的糯米夾帶着些紅豆或是豆沙,面上再灑下一層白砂糖,好不美味。吹着涼快的空調,邊看電視邊咬糉子,夏天最愜意的事莫過如此。

至於小白糉,顧名思義,就是又小個兒又是白餡兒的糉子。剝開糉葉,裏面除了雪亮的糯米外再沒有別的,頂多爲了添點兒味再灑點白砂糖就開吃了。這種小白糉在老家金堂的大街小巷上處處可見。每到吃糉子的時節,走到哪都是這樣那樣關於“小白糉”的叫賣聲。餡料簡單,做工精練,外形小巧可愛,是頗受歡迎、極其搶手的一道美味。

這不,又到了端午,吃糉子的大好時節。不知道今年能不能也大飽口福一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