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導語:端午的味道是春夏之間江水送來的空氣中滲透的氣息。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歡樂的端午節作文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快樂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歡樂的端午節作文(一)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我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

每年的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都要到鄉下去和爺爺奶奶過端午節,到了鄉下那裏的天藍藍的,小花小草都是五顏六色的,美麗極了。包糉子是奶奶的拿手絕活,首先她把糉葉放到熱水裏浸泡,再準備好糯米、紅豆、棗和肉,把瘦肉切成小塊用醬油等材料拌好和米等放到用幾張糉葉捲成的“小鬥”裏,再用一張糉葉包一下,用線紮好,就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眨眼功夫,一籃子糉子包好了。然後,再把它們放到鍋裏煮熟。

這時,我就專門的盯着鍋,沒多長時間,從鍋裏就飄出一陣陣清香,這股嫋嫋升起的熱氣濃香撲鼻,啊!我已經忍不住流口水了,打開鍋,拿了一個來吃,哎!我吃的太急了,不小心燙到嘴了,爺爺看着我這樣着急的吃着糉子,笑着說不要着急慢點吃,可是,我怎麼不着急呢?那麼好吃的糉子。看來我的饞嘴還沒變呢?

記得有一次,也是端午節。奶奶照樣也做了很多的糉子,我和弟弟比賽吃糉子,那糉子滾燙滾燙的根本沒法吃,但爲了好吃的糉子,爲了贏,我豁出去了,馬上大口的吃,啊!我的'嘴快成兩根烤焦的火腿長了,再看看我的弟弟竟然很悠閒的唱起歌來了,這下可把我氣壞了,我看了看籃子裏的糉子只有一個了,我拿着最後一個糉子慢慢的吃,這時弟弟看看裝糉子的籃子,啊!糉子已經吃完了,哈哈!勝負已定。

這真是一次快樂的端午節啊!

歡樂的端午節作文(二)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你知道我最喜歡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吧,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端午節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糉子。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嗎?告訴你吧,楚國時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字叫做屈原,十幾歲時就當上了楚國的大臣,受到楚王的重用和寵愛。幾個奸臣看到屈原如此受楚王的重用和寵愛,心裏非常妒忌,於是一起想了一個計策,此後天天在楚王身邊,每時每刻做的每一件事都順着楚王的心意,把楚王迷得天昏地轉。楚王聽了奸臣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他鄉。在流放的途中,屈原聽說自己的國家被敵軍滅掉,百姓生不如死,於是就跳進了汩羅江。人們是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五月五日這一天命名爲端午節。

那龍舟和糉子又是怎麼來的呢?屈原跳江之後,很多人划着船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慢就變成了現在每年的龍舟競賽。而有些人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拿出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紛紛投入江裏,後來,就慢慢變成用荷葉包着糯米和雞蛋、豬肉等等,用水草裹着,投到江裏,再後來,就慢慢變成我們現在吃的香噴噴的糉子了。

端午節的早上,奶奶、姑姑和媽媽給我包糉子吃。我跑過來,說:“媽媽,我也要包糉子,您來教我。”“好的。”媽媽說。媽媽叫我拿來了一片葉子,把它捲成牛角狀,挖一勺米放進去,再把葉子捲起來,用繩子把糉子綁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甜甜地笑了。

今天,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懂得了先苦後甜的道理,真是一舉兩得。我愛端午節。

歡樂的端午節作文(三)

今天是端午節,爸爸帶我去玩。

上午,爸爸騎着摩托車帶我去奶奶家玩,這車風風火火地向奶奶家駛去。不一會兒,到了奶奶家,我一下車便叫冷,慈祥的奶奶拿來一件外套爲我穿上,穿後果然暖和多了。我問奶奶:“姐姐在哪呢?”奶奶說:“別理她!”我又問:“那我跟誰玩呢?”奶奶又回答說:“這不是現成的小寶寶陪你玩嘛!”我只是好極不情願地跟瑋佳(兩歲的小妹妹)玩了,不過,還是玩得挺開心的!

吃完午飯,我和爸爸在奶奶門口打起了羽毛球,首先我發球,把球打到了線那邊,爸爸第一次打時,忙得不知所措,球快掉地上來了,他才慌忙跑過去接球,可惜,球已掉在了地上。爸爸輸了一分!我鼓勵他說:“爸爸,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爸爸得到了鼓勵,果然接到了第二球。

羽毛球比賽讓我們大汗淋漓,在這一炎熱的夏天裏,運動後吃根冰棒解解熱真的很爽。我們又去了體育場,沒一會兒,我來了個猴子爬樹,哥哥來了個倒掛金鉤,爸爸在打籃球。原來我們在體育方面各有各的擅長項目

啊!今天可真快活呀!能在奶奶家打羽毛球,吃可口的冰棒,能在體育場表演自己擅長的體育項目絕招,可真是爽快極了。

歡樂的端午節作文(四)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據說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餵飽魚蛟蝦蟹,讓它們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在我們長壽之鄉如皋,至今也保留着端午節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囊的習俗。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從河邊採來新鮮的蘆葦葉,清洗乾淨,先放在水裏煮一煮,同時把準備好的糯米浸泡後晾乾。一切都準備好之後,奶奶就開始包糉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在裏面放入糯米,最後用棉線把糉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糉子“寶寶”就誕生了!奶奶還喜歡根據各人的口味在糯米里加入紅棗、紅豆、火腿等“點綴”。那些穿着綠衣的糉子在爐火上煮着,還沒出鍋呢,空氣中就已飄蕩着葦葉的清香,饞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先抓起一個吃起來。

端午節前夕,奶奶還是會特意買來艾葉,掛在門上獲放在櫃子上,媽媽則要替我佩戴五顏六色,香味四溢的香囊。爲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爲人們認爲,五月是個危險時期,很多人都會生病。而香囊裏面的艾葉和雄黃有着辟邪驅瘟的神效。

我愛上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哦,又到一年糉子飄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