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

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1

從今年開始以後的端午節都會放假了,真的非常高興,可以在家裏好好的放鬆心情過個快樂的端午節了,今年媽媽在這兒住着,端午節之前就給我買好了葦葉和江米,說讓我這個端午節練練手,包糉子,我承認我是個懶人,好像對家務活特別不感興趣,其實在很早之前,媽媽已經教會我包糉子了,只是很懶,從來不願動手而已,所以還是想吃媽媽包的,不想自己幹,臨近端午了,媽媽的牙開始疼了,她也不想在這兒住着了,就說要回家了,對家裏不放心,我勸勸媽媽,可她執意要走,沒辦法,媽媽就回去了。

端午節前一天,媽媽就給我來電話問我,包了糉子沒有,煮的怎麼樣呢,呵呵,我告訴媽媽還沒包呢,因爲我要上班,媽媽說,一聽就知道你很懶,晚上的時間就不能包嗎,就是太懶了,不想辦法,我笑着說沒關係,反正明天,後天我都休息,肯定可以包出來。

端午節那天我開始了包糉子,剛一開始我覺得我肯定會煩這樣的活,可是等我把一切就緒後,開始包時,覺得這也是一項很有趣的事情,看着那些葦葉和江米從自己怕手裏慢慢變成糉子的時候,我也體會出勞動的快樂,按着媽媽說的方法,我沒費多大的事兒就把糉子包出來了,心情很是興奮,雖然會包,可是確實是第一次煮,我用高壓鍋煮了一些,又用電飯鍋煮了一些,等煮好以後,才發現原來煮出來的不一樣,電鈑鍋裏的稍微硬一些,我又打電話請教了媽媽,其實生活也是老師,會教會你很多,從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不管是多小的事情,或者你覺得有多微不足道的事情,都需要你去嘗試,慢慢的積累經驗,勿以善小而不爲,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個端午節很快樂!

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2

六一我和媽媽去超市,看到好多人在買糉子,我問媽媽爲什麼這麼多人買糉子,媽媽說明天是端午節,媽媽問我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

我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過端午節的由來。我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是出國的一位大臣,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屈原眼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而國王又不聽他的建議,去抵抗秦國的侵略,他心如刀割,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他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媽媽說咱回家包糉子好嗎?我很爽快地說:“好,咱包八寶糉子吧”。

包糉子的過程:第一,先把、糯米、紅豆、葡萄乾、花生、綠豆、豇豆、芸豆、玉米粒泡半個小時。這是把糉葉洗洗,造好捆糉子的線。

第二步,包糉子時先把兩片糉葉疊在一起,握成錐形,然後放進泡好的糉子餡,再把糉葉對摺過來把餡包嚴用線捆住,一定要捆緊了。因爲煮的時候,米受熱會膨脹。

第三步,就是煮了,煮半個小時就好了。

我感覺自己包的糉子比超市賣的還好吃,因爲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自己感覺好嗎。

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3

“雄黃酒下肚,龍舟順水出。”你知道這是什麼節日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這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節,人們會賽龍舟、吃糉子和掛艾葉……端午節有豐富多彩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包糉子。

到了五月初五的時候,外婆在廚房裏準備了各種各樣包糉子的材料,有糉葉、有糯米、有蜜棗……在外婆的巧手之下,長長的糉葉就變成了圓錐形。之後,她再小心翼翼地把糯米倒進圓錐形的糉葉裏,再把上部的糉葉往下一折,整個糉子就合攏了起來。最後,外婆又拿出一條細細的麻繩,在糉子上一纏、一繞、再纏、再繞,一個胖乎乎的糉子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看着外婆包得那麼得心應手,我也迫不及待地包了起來。我學着外婆的樣子,將糉葉包成圓錐形,然後把糯米倒進糉葉裏。可是一不小心,糯米放的太多了,上部的糉葉怎麼也合不上。我又試着舀出一些糯米,可是這下糯米又太少了。我急得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包糉子看上去那麼容易,但是我卻怎麼也包不好。這時,外婆看見了,輕輕地往我的圓錐形糉葉里加了一些糯米,這下糯米就剛剛好,糉葉就蓋得嚴嚴實實了。外婆摸了摸我的`頭,笑着說:“傻孩子,熟能生巧。別看一個小糉子,裏面可有大學問呢。”外婆幫助我一起給糉子打上結,我的第一個糉子就圓滿完成了。

外婆把我們的糉子下了鍋,咕嚕嚕咕嚕嚕,一個個糉子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子,在水裏翻滾。過了一會,糉子煮熟了,我連忙嚐了一口,甜甜的滋味在我的口腔瀰漫開來。今天的糉子格外好吃,因爲這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

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4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

我們一家早早起牀,一邊煮着糉子,一邊打開電視看端午慶祝的節目。

節目可真精彩,什麼包糉子啊,賽龍舟啊,搶鴨子啊,真是精彩極了。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糉子上桌了,全家人一見到糉子,一窩蜂地搶起來,不一會兒就搶光了。香而糯的糉子一咬下去,頓時滿嘴清香。怪不得一年只有今天才能吃到它。

媽媽給我講起了端午節的歷史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等。中國的端午節以前是祭祀河神、祈求收成的節日。人們在這期間,會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五穀豐登。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於是,每年這天人們都要投五色糉子在水中,以驅趕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進茫茫的洞庭湖裏,一直行至洞庭湖,那是時,恰逢雨天,人們紛紛划進茫茫的洞庭湖裏。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所以,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其實不僅是爲了紀念屈原,還是爲了紀念遭陷害的伍子胥、孝女曹娥、愛戴黎明百姓的陳臨和划龍舟操練水軍的勾踐這四人。端午節時要掛艾葉和菖蒲。將艾葉剪爲虎形懸入堂中,可以避邪去瘴;把菖蒲插入門楣,有驅魔衭鬼之神效。吃糉子和飲雄黃酒是端午節必做之事。糉子是用葦葉包米,米可以是糯米或江米,餡料則多以小棗爲主,有些人是用臘肉。雄黃酒可以驅蟲解五毒,小孩塗在額頭上。把它灑在牆壁間可以殺毒。端午節還有‘遊百病’、‘佩香囊’等習俗”

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明白:端午節使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我們都應爲保護和發揚這個優良的文化傳統而努力!

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是我國偉統的節日之一,又叫端陽節、五日節、重午節、浴蘭節等等。風俗習慣是吃糉子,在門上插艾草,賽龍舟。關於這個傳統節日,還有一個傳說呢!

很久以前,楚國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受到別人的排擠,就被皇帝流放到邊疆了。後來,他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着一塊大石頭投進了汨羅江。人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屈原,就往江裏投入自己包的糉子,讓魚蝦不吃屈原。

廈門端午節熱鬧非凡,每家每戶都要插艾草、吃糉子,還舉行龍舟比賽。除此之外,廈門還有民間傳統競技活動“抓鴨子”,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塗滿滑油的圓水柱,然後打開一隻成盛鴨子的木箱,再跳進水裏去抓掉下去的鴨子。海峽兩岸民間還流傳着一首對渡民謠——《歡喜船入港》:“歡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與鹿港,對渡來通航。海峽起風浪,隔岸等親人,相思兩地牽,盼君守空房。歡喜船入港,兩岸心相同,盼君早歸航,潑水喜團圓”。

端午節前後,市面上有賣艾草、糉葉,還有賣肉糉、鹼糉,各種各樣。但最有名的是燒肉糉,它裏面有板栗、紅燒肉、蛋黃、香菇、蝦仁,顏色呈深棕色,聞起來有一股竹葉的清香和其中包容物的香味,吃起來又軟又粘,別看它包的是大塊的肥肉,可是吃的時候卻油而不膩,吃完嘴裏回味無窮,讓你留連忘返。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過這個節日很有意義,因爲既能享用美食,又能觀看龍舟比賽,紀念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