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端午作文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話說端午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話說端午作文15篇

話說端午作文1

清晨,當小鳥把我從夢中喚醒時,一股糉香就像無形的魚竿把我從牀上釣了起來。媽媽告訴我,今天是端午節,要吃糉子,剝去一層糉葉,露出了一個“糉三角”,我拿起筷子,把筷子插進糉子中間,整個的舉起來,咬了一口,不由的稱讚道“真好吃!”它油而不膩,糯米軟軟的,夾雜着濃濃的肉香及淡淡的糉葉香,味道好極了。我還曾經吃過很多其它糉子,如白米糉、紅棗糉、豆沙糉等,就數嘉興肉糉最好吃了!

我有些好奇,爲什麼到了端午節要吃糉子,門上要插艾葉,還要賽龍舟呢?經爸爸講解明白,原來這是有由來的,據傳二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主張改革政治、任用賢才,因同貴族靳尚等人鬥爭,遭讒去職,屢次放逐後,在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投河自沉,人們得知投河的是屈原後,紛紛爭先恐後地划船去打撈,這就有了後來的賽龍舟,因沒有找到屈原,人們又怕魚蝦吃屈原的身體,就往江中投糉子餵魚蝦,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至於在門上插菖蒲、艾葉,是因爲古代相傳五月是“毒月”,而五日恰好是五毒之首,所以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插菖蒲、艾葉可以除瘟辟邪,免受病毒的折磨,我們還要吃五黃,指的是黃瓜、黃魚、黃鱔、雄黃酒和黃梅。其中我最喜歡脆脆的黃瓜了。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內含的中華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節日氣氛,不禁使我陶醉其中。

話說端午作文2

大家都知道,6月8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要吃糉子,這已經是很久很久傳統了。但是,大家知道端午節來歷嗎?下面我就來講講屈原故事。

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這就是端午節來源。

這幾天,我們家早上一直在吃糉子,我喜歡吃肉糉,別是裏面肉,又香又好吃。不行,你也嚐嚐。

你是怎麼過端午節呢?

話說端午作文3

今年端午節,我也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綠豆、肉等做餡,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糯米與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與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糉葉包着糉子做成四角形狀。奶奶告訴我,這包糉子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在想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經過千辛萬苦,我糉子總算包好了。放到鍋裏煮時候,我不停地打開蓋子,嘴裏還念着“好了沒有、好了沒有。”把家裏人逗得哈哈大笑。終於糉子出鍋了,我狼吞虎嚥吃着自己包糉子,心想:我糉子雖然難看,但太好吃了!

這真是難忘端午節呀!

話說端午作文4

早上,我問爸比:“你最喜歡那位詩人?”“屈原!”“爲什麼?”“因爲他不像李白和杜甫死後,留下那麼多詩,背都背死了!屈原就留下幾首而已,而且屈原死了還能放幾天假呢!”笑得我肚子都抽筋了……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端午節的習俗,我早就知道一些了。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貼菖蒲劍……記得去年我和表哥的菖蒲擊劍、菖蒲劍龍舞、菖蒲劍武藝賽,現在想起還記憶猶新。我還知道,各地的端午節風俗是不同的,比如:西安人吃臊子面、福建人吃攤糰子等等。而在我的家鄉溫嶺是吃食餅筒的,告訴大家我奶奶做的食餅筒不但好吃而且種類繁多,有綠色的麥餅筒、有白色的食餅筒、有土黃色的麥油煎,每次都讓我“口水流下三千尺” ……

下午,奶奶回家做食餅筒了,她先筷子攪拌着和麪,一直弄了好久,然後開始烙皮。澆上面漿、弄弄平、烙一會,一張餅皮就好了。餅皮大小厚度差不多,像一個模子裏做出的,而且味道又香又“Q”,哪怕不加餡料就很好吃。

晚上,開飯了,大人們把各種各樣的餡料放在餅皮上,卷好皮,一下子就做好一個美味的食餅筒。我一口氣吃了兩筒,好吃極了!沒想到,吃的太飽了,休息了好久才消化,直到有點苦痛的胃消化了不少後,才又活蹦亂跳起來,可是剛吃了一小塊西瓜,又太飽了。爺爺和叔叔們邊吃邊喝雄黃酒,一直到很久才依依不捨的結束,還約好明年的端午節去伯伯家過。

今天我真開心,睡前我還寫了一首小詩:

端陽

讀完離騷吟橘頌,

嚐了糉子賽龍舟。

雄黃酒,菖蒲劍;

驅蟲辟邪話端陽。

——鐋鐋

話說端午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哼着兒歌,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是個“多名節”,它有許多別稱:浴蘭節、詩人節、重五節、龍日......哎呀,說得氣都喘不過來了。

端午別稱多,習俗也很多,有吃糉子、賽龍舟、吃五黃、插五端、畫五毒、吃五毒餅......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糉子和賽龍舟,據說,端午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當年,屈原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於是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人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她的真身,有人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紛紛模仿她的做法。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它們傷害屈原。對了,聽爺爺說,有關端午的傳說,各地有各地的說法。有的地方說是爲了紀念赤膽忠心的伍子胥,也有的地方說是爲了紀念孝順懂事的曹娥。

今天就聊到這兒,我所說的這些關於端午的小知識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去問問電腦小博士哦,拜拜!

話說端午作文6

說起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宋代詩人張耒的一句“國亡身隕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早已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末期。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是源於戰國時期的楚懷王聽信秦國使者小人張儀的謊言,與齊國斷了聯盟關係,卻只得到了秦國的六裏土地,而不是先前承諾的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憤怒,於是,派兵攻打秦國,結果慘敗。楚懷王只好派屈原去齊國求情,才恢復了友國關係。之後,秦國讓楚國跟他們和好,讓楚懷王去秦國商量結盟的事。屈原便請求楚懷王別去,但靳尚和子蘭兩位奸臣慫恿楚懷王去秦國。楚懷王聽了他們的花言巧語,來到秦國後,秦王就突然翻臉把楚懷王關在了那裏,直到他死去。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繼位,聽信小人讒言,疏遠了屈原,將他流放在外。十年後,秦國的名將白起帶兵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衆人皆醉我獨醒”,留下了《離騷》這首詩,便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的滔滔江水中。百姓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十分傷心,就乘着船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將糉子等食物扔進江裏,讓水裏的生物吃飽,不吃屈原的屍體。爲了紀念屈原,直到現在,我們在五月初五時都會划龍舟,吃糉子,處處都修起了“屈原紀念館”。

每逢端午,大人們總會帶着子女們到長輩家看看,回到他們身邊,歡聚一堂,一起看賽龍舟,一起吃糉子,閒話家常。

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端午節也是百花齊放的。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邊貢“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表達了他們對端午的情感。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端午佳節裏,祝大家幸福安康!

話說端午作文7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所以又稱“重五”。節日中許多風俗都與“五”字聯繫在一起。

在農村,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門窗上都插着“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龍船花。傳說這樣可以避鬼神。節日中孩子格外歡快、活潑,大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他們脖頸、手腕或足踝上,這“五線”稱爲長命縷。過節自然少不了吃!在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即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糉子和雄黃酒。

這個節日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爲什麼興起來,說法很不一致。有人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伍子胥。他們父兄均被楚王所殺,後來逃到吳國,助吳國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牆。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尺三百,以殺父兄之仇。後來遭到讒言陷害,吳王賜劍而亡。伍子胥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讓他看越國攻入城中滅掉吳國。”說完便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聞言大怒將伍子胥屍體裝入皮革,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了大江。所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也因地而異,各不相同。我們這裏習俗主要是吃糉子和賽龍舟。

話說端午作文8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等。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可以吃上好吃的糉子,糉子是用糉葉和糯米、蜜棗、花生一起包成的,香香甜甜的,可好吃了。說起糉子,還有段來歷呢,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人們害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筒把米裝起來投進江中,可是被蛟龍偷吃了,後來人們知道蛟龍最怕葦葉和五彩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跑了,這樣小魚和小蝦就不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到了這一天,人們就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

除了吃糉子,端午節還有賽龍舟的習俗。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無比,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作紀念。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話說端午作文9

每年五月五,歲歲端午節。這一天,我國人民習慣飲雄黃酒,吃糉子,賽龍舟。這是紀念我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節日。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郢都。楚國危亡和百姓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划船去救並把糉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屍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糉子賽龍舟來歷。

屈原一生政治生涯是悲痛,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代表作《離騷》爲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浪漫主義傑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對後世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後人對他作品景仰。

話說端午作文10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感到很陌生,唐代大詩人殷堯潘的一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早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它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爲中華三大節日,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農曆五月五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有說是爲了紀念屈原,於是,熱愛屈原的人們不願讓魚蝦吃掉起源的屍體,爲了讓屈原安息,就往江裏投了許多食物。還有說是,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於是,在五月五日包糉子、賽龍舟就漸漸成了當時古人們的習俗,這樣的習俗就被一代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去,也就成立我們所說的端午節。

端午節爲什麼要包糉子呢?這是因爲《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的好朋友,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給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繩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按照那位朋友的方法去做,世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端午節的食品。

每逢端午佳節,子女們都會帶着老人們、朋友們共品糉子,共億過往,閒憶家常,一起在湖面上賽龍舟,說說笑笑,老人們見到子孫承歡膝下,勞碌一生的辛酸也就隨着笑聲煙消雲散了。

歷代文人墨客,對端午節也是別有鍾情的。宋朝作家文天祥的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表達了文天祥對端午節的喜愛之情;唐朝作家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達了他對屈原的同情之心;北宋張豐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表達了他對北宋的一片忠誠之心和對屈原的敬意。

最後,在這端午佳節裏,祝大家過得健康、愉快、喜樂、平安。

話說端午作文11

每逢端午節,我們一家三口都去老家。

晚上,我喜歡跟爺爺睡覺,因爲爺爺會講很多故事給我聽,聽着聽着,我就會慢慢入睡。每當那個時候,我總喜歡纏着爺爺問這問那,爺爺總會不厭其煩地解答我問題。我曾問過爺爺什麼是端午節,爺爺告訴我說,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我們中國人十分盛行隆重節日。端午節是古老傳統節日,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健身、防疫;祛病魚避瘟驅毒、祈求健康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爸爸告訴我,他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奶奶就會給他們炒蠶豆吃,因爲爸爸兄弟姐妹多,因此奶奶把炒好黃豆分成一堆一堆,免得兄弟幾個鬧彆扭。奶奶還會把黃豆碾成粉,再往黃豆粉里加點水,用手蘸一蘸,並在每個孩子額頭上寫個王,再在耳朵邊上塗點黃,說是爲了辟邪。

現在端午節,奶奶雖然不再炒蠶豆給我們吃了,也不往我們額頭寫王字了,但她總會做一些帶有“黃”字小菜如;黃瓜、黃魚、黃鱔等,並一個勁地往我們碗中夾,在門窗上也會早早地懸掛起菖蒲、艾葉等待我們到來。

話說端午作文12

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糉子、賽龍舟等風俗。

上個星期天,我和媽媽包了許多糉子。那天,我看到媽媽在包糉子,感到非常好奇,就問媽媽能不能教教我,媽媽爽快地答應了我,給我做起了示範。

只見她先挑了一大一小兩張糉葉,疊在一起,然後用雙手捏住兩張葉子的兩端,捲成一個漏斗形,放入米和肉,最後封口、扎繩。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起兩張糉葉想捲成一個漏斗形。誰知這糉葉並不聽我使喚,老是變成一些奇形怪狀的樣子,後來還是媽媽手把手地幫我做出了漏斗形,然後,我用勺子舀了一些米放進去,又夾了一塊香噴噴的醬肉,接着我又要了一點米覆蓋在肉上面。當我蓋蕭找叮準備用繩子紮起來時,突然一不小心手一鬆,米稀里嘩啦地散落了一地。第一次包糉子也就此宣告失敗。我有點灰心,媽媽鼓勵我說?“沒關係的,來,再包一次試試!”我聽了這話,又有了信心,我就不相信包不好一隻糉子。

第二次包糉子開始了。前面都進行得非常順利,越到後面,我就越加小心。又到了扎繩子這一步,媽媽提醒我:“你現在還不熟練,動作要放慢些,當心一點。”我也越發謹慎起來。我拿起一根長麻繩,再包好的糉子外面繞了又繞,直到紮緊,最後打了一個結。在檢查了幾次,都沒有漏洞後,我才放心地把它交到了媽媽的手中。媽媽看了看,直誇獎我:“做得真不錯!”

今天我真高興,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人生中有多少次第一次,我將會不斷去嘗試。

話說端午作文13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人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從節氣上說這天陽氣上升,達到充沛,陰氣消彌,所以稱之爲端陽節。

既然是傳統節日,那就有許多風俗。比如端午節家家要包糉子,吃米糕,基本以涼食爲主。據說包糉子,吃米糕不動煙火,吃涼食主要是爲了紀念中國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愛國,他一生只想讓中原強盛富饒,但當時的社會卻潦倒頹廢。屈原爲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憤恨的投入了“羅淚江”,投江的那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屍體,紛紛包棕子,壓米糕,然後把糉子米糕和各種涼食投入“羅淚江”,以供魚蝦吃,以此來紀念屈原。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糉子,米糕和各種涼食。其實這也正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還有一個風俗,就是這天人們都要縫香包,給孩子們掛在脖子上,大人佩在腰間,以避邪氣入侵。

現在,人們到這一天,都會休息一天,舉家外出遊玩,踏青。大吃大喝,來過這個節日。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人們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話說端午作文14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今天又迎來了端午節。一大早,我和弟弟都起牀了,戴上了“五色絲線”,紮成了各種花結,既漂亮又獨特,與衆不同。

吃着美味可口的糉子,當然也少不了綠豆糕呀!我一邊吃,一邊聽媽媽講端午節的由來: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個真正的愛國者,當時楚國危機重重,他每天晚上都爲楚王出謀劃策。可是有一羣小人在楚王面前告了屈原一狀,楚王信以爲真,把屈原趕出了楚國。後來,楚國滅亡了,屈原傷心欲絕,跳汨羅江自盡。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捕撈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魚兒傷害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糉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端午節最快樂的要屬我們小朋友了。我和弟弟掛着香袋,聞着那嫋嫋的香味,迎着同伴們羨慕的目光,和大人們一起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大街小巷都飄着糉子的清香,糉子的形狀不同,品種也不同,有紅棗餡的、有肉餡的……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我最愛吃的要屬紅棗餡的,剝開糉葉,雪白的糯米中夾着幾片薄薄的棗子,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我愛端午節,愛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愛它給我們帶來的趣味。

話說端午作文15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處處都端陽。”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說、龍的節日等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要數屈原說了。

據歷史記載,公園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據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淚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淚羅江,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等。我最喜歡的習俗要數吃糉子了。糉子有好多種口味:甜的、鹹的,有豆沙糉,有棗泥糉,有蛋黃糉,還有肉糉等等。我最喜歡吃豆沙糉,因爲它吃起來軟軟糯糯、香甜可口。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爲我覺得端午節是一個古老而又有意義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