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無雪作文

這是一個極不正常的時季,所有的雪都沒有到來,只有期盼的眼神在四下張望着這個陰霾的蒼穹。說它是新時代的霧霾,成了當下社會的主角,佔據了城市與鄉村的舞臺,肆意漫噬,盡情吞沒。

寒風不吹,溫度卻驟然下降,一點回避的餘地都沒有。特別是早晨,太陽都被凝固在灰淡的西方而不再光芒萬丈。聖誕將至,歡樂還生,天地之功悄然交替給萬衆的人力,這是何等的規則更換,何等的自然與生命的呼應?

沒雪的冬至怎樣歡度?飄灑了幾千年的風雪爲何轉眼消失?

我記得古老的傳說,我知道氏族的風情。二十四節氣依輪而轉,一節一氣雖虛卻並不爲空,萬物循序,人事隨之。清明有雨,穀雨播種,七夕搭橋,秋收金黃,朝霞萬里晴,子午相交通。而至瑞雪映兆,則豐年必來。冬是雪唯一的宗族圖騰,雪花是冬日一生最忠貞的情人。雪爪是燕子留下的暗語,鴻泥微微的圖案,把人間的雅緻縮影。一片六角型雪花落到眉睫上,那是上蒼親吻你我時特有甜美的淚花閃瞳。沒有欣喜的高呼,卻讓天地萬物爲之而靜聲歇語。悄悄的,乾淨異常,心靈無間的默契,這便是冬至最誠的慶祝和欣慕。人世萬般情愫,都會在雪地裏留下幾行深深淺淺的畫痕,記錄下這個漫長也短暫,寒冷卻溫馨的依存。冷暖知人世,溫飽雪中藏。沒有了雪,一切便含糊難言,乾澀艱忍,天與人不再應答。

冬至大如年,冬至一陽生。這一天,白日萎縮,長夜延伸,陰陽二氣自然轉化,上天特賜予蒼生這一陰陽更迭的最佳時分。這一天,官方要舉行“賀冬”的儀式,百官絕事,皇上亦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則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祝賀。這一天,家家要祭天祀祖,向父母尊長叩拜,更有冬節沒返沒祖宗之訓。於是,團聚的家人就吃餛飩,捏扁食,共品赤豆糯米。“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究千年古語,原來冬至並非簡單的一頓美食,而是天地未來面目的一個預兆。而一旦無雪,則天地少了無限情趣,人間減了幾許靜溫,很難言什麼吉祥和平順。

我從大山深處來,帶着最爲嚴酷的寒冷。那是晉西北最爲雄渾的黃土高原,七溝八樑真的縱橫家鄉。岢山高低起伏着春夏,嵐風四季吹刷着明月,漪水結着厚厚的冰層,似折折晶晶的玉帶,卻讓我們當作免費的天然大冰場。那裏的天純藍,樹青綠,雨晶瑩,那裏的汗荷四季分明,那裏的青松真的挺立不屈,頂霜雪,抗嚴寒,永遠不會折腰或斷裂,任爾冬雪再重再沉。

一到數九之始,一場一場的雪早就落了個夠,落得所有的冬天無一處不是秀美的放眼縱目,城裏村外轉眼便沒有了溝渠與泥淖。城外鄉下,每個靜寂的院落,那高垛着的金黃玉米最是引人,幾串紅紅的辣椒把白色的季節映得更暖。夜靜燈明時,如有一股香噴噴的柏子羊肉味散出,那便是小城人最爲幸福的人生,一家人或幾位朋友圍着熱騰騰的鍋臺,咀嚼着大塊大塊的晉北羊肉燉蘿蔔,有時又是暖暖的狗肉,高梁酒一瓶,吃喝得大汗淋漓,忘情不知所以。談着天,道着地,合計着一年的工分,思量着下一年窗外山樑上的玉米和山藥。狗在叫,人不寐,夜逾深,雪再落時更無聲。

而於我們孩童,那時的指針特別的短,一天勝似一月,數着數着纔會到達那個炮竹炸響太空的大年。豐年好大雪,大雪的深處埋藏着一個又一個如期而至的紅火火的陽曆年。這是童年最美的期盼,它與快樂牽連在一起,也與大雪相依成一體。

我在黎明生,我在冰雪裏長。歲貧的年代,天寒得雲彩不動,地凍得厚黃開裂,足不能出戶,手不可出袖。但從小大人就教導我們說,不能去怨天,也不能去恨地,天地本就有寒暑,四季一定需分明。正如富貴與貧賤,高低與弱小。公平是假的,不畏嚴寒地去奮鬥,才能抵達自由。所以,從小我便有了一定的耐寒體功,一遇下雪就特別的興奮。我有厚厚的綿衣,雖然重疊着多色的補丁,一雙母親做的黑條絨色綿鞋從深秋到初春,雖凍得十趾發麻卻不停地四處奔跑。看着姥爺腳上笨拙的羊毛大鞋,我不知道那是北方莊稼漢過冬的最佳寶物。我有一個貧下中農的好出身,趕上了一窮二白的好時代,學習着一無所有的鬥私批修。每天要到那嚴霜封鎖的教室,結滿厚厚的冰層,小紅蘿蔔手凍得不能抻展,一支禿禿的鉛筆常常掉到地上揀拾不起。雙手曲縮着,統着袖口,時時抱在胸前,與下面的雙腳一起蹦跳着取暖。破舊的教室裏,寒風從四面侵入,一個破舊而矮小的鐵火爐燃起來,烈烈的火焰能把四周一圈紅紅的臉蛋映得喜笑顏開。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學習雷鋒好榜樣,王小二肩扛紅櫻槍,女生們跑着皮繩,兩隻羊角辮一上一下的歡,似兩隻很不安分的蝴蝶。滿院的雪花就這樣被一點點、一次次踩破,落下赤純的歡顏與琅琅的書香。那時的雪真的大呀,焉有停課的概念,行走不便的擔憂?白淨的馬路上摔不疼,一路的雪花下面到處是青青的冰道,一路的滑溜,再滑溜,轉眼便到學校。少汽笛,多夥伴,比賽速度與巧技,摔倒再爬起,失敗了再重來。在那樣的天地裏奔跑或打仗,從來都不害怕老師的責罵與家長的擔憂。那時結下的童鞋,伴在身邊,暖於心間,真的親如那不會融化的雪。

我在寒地思,我在絕世的冷天放縱唯一的情歌與愛恨。我用冬天的名字對答夏日的留戀,我用年少的稚真留存這最刻骨的一季單純。它的潔白與冰冷能讓狂熱的大腦清晰,讓稚嫩的年輪在成長的途中不那麼一道道寬遠疏鬆,一回回淺顯模糊。也因此而能直直向上,成人就物立業,而終能不在彎曲中變形。

站在皚皚雪原,穿越淡淡林海,那童年簡單的戲曲便鏗鏘響起,起伏不停的大地就成了人生的一方舞臺,雖是簡易,卻也可以無拘無束地揮起凍紅的手掌。置身茫茫雪野,吐幾口白色寒霧,對着萬千山川,豪情萬丈,壯志盈滿山谷。不似在這城裏隨時便會融化的雪的世界,汽笛一鳴,便會現出兩道黑黑的印痕,把完整的故事打破,卻美名爲暢通無阻,更有那一車車拉來的晶瑩之鹽,盡情撒於路上,說是怕滑,讓雪及早融化,與泥濘合於一體。空調大開,容顏緊裹,冷暖顛倒,美醜混淆,美名曰幸福永恆。人的本領實是無邊的出奇,想得見真能勝自然,更樂於與天地相對抗。於是,還不到一個甲子輪迴的我們,便難以在大冷的冬天見到純美的雪花降臨,便永遠失去了往歲的天空與雪野。卻說這是時代回暖的進步,科技無冬的明證。

混沌中誕生出來的風景能是十分明豔,令人欣喜的嗎?今天是陰曆二十,它該算是月中還是月尾?到時的天地人就不再有合一的感知嗎?它對未來的年景到底有着怎樣的召示?今天的天氣,從早到晚的不清不白,那麼,它又將預示着那些我們關心備至的種種人事怎樣的吉凶?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吟罷蘇夫子有關冬至的詩句,再誦一曲拙作以抒寂寂情懷:

龍城長風無雪吹,草木蕭蕭身怯微。

吉雲清穆雁無痕,霧霾何處陽氣開。

我非靈仙獨喚雪,寒夢迷離空自悲。

冬至寂然探春花,九泉祭罷一枝回。

蛇年冬至無聊,與老妻炸了一大盆幼時最愛吃的麻花,先饗天地衆多神靈,再記一生落雪之真美。

2013.12.22冬至

作者趙明生的文集

我家屋後有條河

我的老家在綿水河邊。每天,清清的綿河水一路唱着歡快的歌謠從遙遠的地方輕輕走來,在我家老屋背後緩緩的轉了個身,輕輕地迴旋了一下,又唱着歡快的歌謠,輕盈盈的趕路了……綿水河裏,木帆船、機帆船,乘風破浪、百舸爭流,一串串長長的竹排、木排,隨風飄蕩、順流而下……

我家老屋東面的水塘邊,有一蓬很大的唐竹。一株株唐竹盤根錯節地交織在一起,枝繁葉茂,挺拔、瀟灑得像個很有派頭的紳士。它們隨着一陣陣河風,一會兒向水塘邊大路上過往的人們點點頭、打着招呼;一會兒又扭動着身軀,向清清的.綿江河水和過往的船兒、排兒“沙沙”的敘述着發生在這裏的過去和現在的故事……

我家老屋南面,是一片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的沃土。在這裏,一年四季種植着五穀雜糧,有水稻、高粱、玉米,有甘蔗、花生、番薯、芋仔,有黃豆、綠豆、豌豆、蠶豆、豇豆,有芝麻、西瓜、甜瓜……

在這裏,一年四季生長着時鮮水果,有桃子、李子、桔子,有柚子、柑橘、臍橙,有柿字、黃梨、枇杷……在這裏,好一派風光秀麗的景色,天藍、地綠、山青、水秀,鳥兒唱、蟲兒鳴,雞鴨成羣、牛歡狗叫,稻菽千重浪、瓜果香四方……在這裏,勤勞、勇敢、善良、淳樸的人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奮鬥不止、民風淳樸……

我家老屋西面,是一個小小的菜園。用唐竹結成的竹籬笆,整齊有致地把它圍了起來。菜園裏,一年四季花開花落、蜂飛蝶舞,生長着各種時鮮蔬菜,有白菜、蘿蔔、芥菜、甕菜、芥藍菜、芹菜,有冬瓜、苦瓜、絲瓜、南瓜、黃瓜,有辣椒、茄子、四季豆、長豆角,有四季蔥、大蒜、生薑……

我在我家老屋裏出生,我在我家老屋中成長。我常常想起兒時小夥伴們一起忘我玩耍的童趣:在水塘邊唐竹叢裏與小夥伴們比賽拾竹殼,拿回家裏做引火柴;在柑橘園裏比賽撿蟬蛻下的殼,拿到圩上中藥店鋪裏賣錢,補貼家用……

我也常常想起兒時的頑皮,常常捱罵、甚至捱打的情景:有時候揹着大人,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偷偷地下河摸魚蝦,溼透了一身衣服;有時候揹着大人,我與小夥伴們一起偷偷地到稻田裏拾田螺,泥水沾滿了全身衣服……

我也常常想起兒時與小夥伴們上小學的情景:雨天裏,我們戴着斗笠、打着赤腳在泥濘的田間小路搖搖擺擺、跌跌撞撞的前行;下雪天,我們穿着單衣、布鞋,在田間小路上吶喊、衝鋒、奔跑……

我喝着我家老屋後面綿水河的水長大,吃着家鄉的五穀雜糧、時鮮蔬菜、四季瓜果長大;我在我家老屋後面綿水河的歡快的歌謠中,在船伕、排工的聲聲號子中成長,在家鄉父老鄉親的呵護中成長,在老師的教育培養、小夥伴們的幫助下成長……

我愛我家老屋後面的那條河!

(作者:林俊華)

作者高興的文集

燈下微語之《遲桂花》

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爲開得遲,所以經得日子久。

——題記

不知道自己是帶着怎樣一種心情來閱讀《遲桂花》這篇文章的,只覺得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種淡淡的桂花香撲鼻而來,令我久久不能忘懷。腦海中一幕幕的閃現和回憶着小說中的人物及故事情節,他們在那個桂花綻放的季節共同品味人生。

整篇小說以“我”應邀到杭州滿覺隴翁家山參加朋友的婚禮爲線索,歌頌了芬香不衰的“遲桂花”精神。在此“我”遇見新寡而被迫回到孃家的年輕女子蓮。蓮是朋友的妹妹,因哥哥結婚而觸景生情,引起感情波動。“我”在陪蓮遊五雲山時,竟爲她純樸的舉止和豐滿的體態而動心,不禁產生“一念邪心”。但當觸及蓮那像“高山深雪”般的純潔,心就得到了淨化。這篇小說構思精巧、富有詩意,是作者後期的代表作品。

初讀《遲桂花》,心裏一直有一個疑問,不懂作者爲什麼要給這篇小說取名“遲桂花”,爲什麼不叫“早桂花”或是“香桂花”?於是,帶着這種疑問,我認真地去閱讀了這篇小說。小說中有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爲開得遲,所以經得日子久。”這句話也使我明白了遲桂花更深的內涵。作者並不只是單純的描寫遲桂花這一景物形象,而是把遲桂花比作翁則蓮,作者在用細膩的筆調對翁家山的景色進行了細緻的刻畫,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寧靜之美。而蓮兒所顯示的人格魅力,就像桂花所散發出的香氣一樣,持久回味。蓮兒本身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在夫家受盡了屈辱和刁難,最終狼狽的回到了自己的家。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思想的年代,這種女人是要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的。但蓮兒並沒有悲觀和絕望,她依舊簡單、快樂地生活着,依舊如少女般純潔無瑕。文章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蓮兒的那種純真無暇以及天真健全的人格之美。我認爲,作者之所以要把蓮兒比作遲桂花,是對人性本真及一切善與美的追求。

《遲桂花》是作者後期較爲成熟的作品,整篇文章給人的感覺就像桂花香一樣清新、自然、香而不膩。《遲桂花》一開頭就令人耳目一新,直接以一封翁則生的信開始。信中簡要勾勒了小說的背景,同時交代了故事起始緣由,當然,從更深處來說,這封背景信可以說是作者的一則回憶錄。此外,作者在主觀抒情的同時又大量地描寫了一些優美的自然環境,這種自然描寫深刻地揭露了人們返歸自然之後那種暢然自得的心情。

小說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從不同時間地點描寫了翁家山的秀美寧靜。如遠望翁家山,“只有些青蔥的山和如雲的樹,在這些綠樹叢中又是些這兒幾點,那兒一簇的屋瓦和白牆”;如從翁則生的家裏望 去,“屋前屋後,一段一段的山坡上,都長着些不大知名的雜樹,三株兩株夾在這些雜樹中間,樹葉短狹,葉與細枝之間,滿撒着鋸末似的黃點的,卻是木犀花樹。”“太陽似乎已下了山,澄明的光裏,已經看不見日輪的金箭,而山腳下的樹梢頭,也早有一帶晚煙籠上了。”晚上的翁家山,“又不同了。從樹枝裏篩下來的前條萬條的銀線,象是電影裏的白天的外景。不知躲在什麼地方的許多秋蟲的鳴唱,驟聽之下,滿以爲在下急雨。”“草木很多的這深山頂上,就也起了一層白茫茫的透明霧障”,“遠近一家一家看得見的幾點煤油燈光,彷彿是大海灣裏的漁燈野火”。在早上,則是“早晨的空氣,實在澄鮮可愛”,“山路兩旁的細草上,露水還沒有幹,而一味清涼觸鼻的綠色草氣,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聞了好像是宿夢也能搖醒的樣子。”類似的描寫還多不勝數。通過這些描寫,作者細膩的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結合豐富的色彩和形象生動的比喻,全方位的展示了翁家山的秀美景色。當然,郁達夫深諳寓情於景的道理,這樣的景色不僅僅是景色描寫,作者更想傳遞的是人在這樣的景色中會顯得安靜舒心,會變得健 康自在,而這正是抵禦零餘人苦悶的靈丹妙藥。

郁達夫在《遲桂花》中不僅通過翁則生來展示解脫生的苦悶的途徑,而且他還巧設了“我”這個角色來闡述對性的苦悶的迴歸。小說中的這一主題通過女主人公翁蓮來闡述。濃郁的桂花香使作者產生了衝動,但是作者仍然直言不諱,勇敢地說出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作者對性心理的直率、大膽地描寫,把小說的散文化程度提高到最高程度。這篇文章中,作者也幾次寫到了自己內心的衝動,正如那撩人的桂花香,它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撩撥着作者的慾望。同時,這種淡淡的馨香也慢慢地在淨化作者的心靈。在與蓮兒相處的日子裏,作者對蓮兒也產生了莫名的情愫,在作者與蓮兒同遊五雲山的時候,她用了她那隻肥軟的右手很自然地搭上了作者的肩膀,被作者捏住了她的手又默默對她注視了一分鐘,但她的眼裏臉上卻絲毫也沒有羞懼興奮的痕跡出現,她的微笑,還依舊同平時一點兒也沒有什麼的笑容一樣。當她問作者在想什麼時,得到了作者被絞出來似的回答——“我……我在這兒想你!”而她卻絲毫不懷疑“我”這句話的含義,卻滿以爲“我”在爲她設想——“是在想我的將來如何的和他們同住麼?”在我因爲內疚而“眼睛裏卻酸溜溜的覺得有點熱起來”的時候,她反而安慰“我”——“我自己倒並沒有想得什麼傷心,爲什麼,你,你卻反而爲我流起眼淚來了呢?”於是她還“乘機拭去了我的眼淚”。這些表現,都顯得她心地的天真與率直,正是這種天真與率直,洗滌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淨化了作者內心的慾念。我在掙脫了這種靈肉衝突之後,做了深刻的反省和嚴正的批判——“對於一個潔白得同白紙似的天真小孩,而加以玷污,使不可赦免的罪惡”,“我雖則犯罪的形跡沒有,但我的心,卻是已經犯過罪的”。作者在這裏以一段極爲抒情的告白來 做懺悔,而且安排了讓我也翁蓮結成兄妹,以此來表達對這種苦悶的處理。接下來,作者極力渲染我與翁蓮相處的融洽。在我與翁蓮結成兄妹後,“我愈看愈覺得對她生起敬愛的心思來了”。而翁蓮卻也顯得更加活潑可愛了,在叫我大哥時,急速緊連着叫出來,而且還“一面跑,一面又迴轉頭來,‘大哥!’‘大哥!’的接連叫了幾聲”。我真的覺得是“成了她的哥哥的樣子,滿含着了慈愛”,在過嶺時,很正經的吩咐她說:“走得小心,這一條嶺多麼險啊!”在走得累時,拉着她的手親親熱熱的問她:“蓮,你還走得動走不動?”。顯然,我已經是被洗淨了慾念了,我與蓮的相處,顯得和諧而融洽,愉快而自然,我對蓮的觀察,已經不再是起初的那種簇生異想了,而是帶着純潔和感動。在文中,我與蓮領養放生竹後,我的心情顯得澄淨無比,“在綠竹之下的這一種她的無邪的憨態,又使我深深地,深深地受到了一個感動”。

或許正如作者在《遲桂花》中所說的,“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爲開得遲,所以經得日子久。”郁達夫的晚期作品《遲桂花》就是這樣的遲桂花。

這篇小說是以遲桂花爲標題,文章沒有花大量的筆墨來描寫遲桂花,但是全文卻又無處不提到遲桂花,遲桂花以一種若有若無的角色在引領着小說的發展。小說最後,作者和翁則生、蓮兒告別,並說了最後一句話“但願我們都是遲桂花”。這一句話又提到了遲桂花,而作者也真心希望他和翁則生以及蓮兒的友誼能夠經久不衰,就像遲桂花,開得愈遲,經得日子愈久。小說末尾,作者又一再強調這篇小說中的人物事蹟都是虛擬的。這一點着實令我不解,作者是自敘傳小說的代表人物,他曾反覆地說明一切小說均是作者的“自敘傳”,作者的經驗“除了自己的之外,實在另外也並沒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總而言之,無論這是作者虛構的,還是真實存在的事實,這都不重要了。因爲作者已經在作品中向我們解釋了這個問題。

此刻,夜已經深了。郁達夫的《遲桂花》我已讀完,但那桂花香仍然充斥着我的嗅覺……燈下書桌前,伊人正襟危坐,舊書已微卷,睏意涌上頭。遂擱筆,人離去……

作者湖上微月的文集

孤寂的萋萋菜花兒

孤寂的萋萋菜花兒

作者:風雪夜歸人

一場雨水過後,無意間忽然發現路邊的草叢裏冒出兩枝紫紅色毛茸茸的小花來,那紫紅的小花兒很小,但在綠草叢中卻竟是那樣格外醒目。走近一看,原來是兩株小小的萋萋菜花。看到這萋萋的帶着露珠兒的小花昂然地挺立在草叢中,心中不禁爲之一動,哦,萋萋菜花,真的是久違了。

萋萋菜有的也叫它“七七菜”或“刺兒菜”,是一種帶刺兒的野草,也是一種很不起眼兒的野花兒。橢圓形的葉子油光閃亮,沿葉緣兩側長滿小刺兒,在植株的頂端開一種紫紅色絨球狀的小花。花期過後,便成了一個白色的毛絨絨的小球兒,很像是蒲公英的種子,拿在手上用嘴一吹,那種子便會如柳絮般的隨風飄蕩。

萋萋菜兒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極其耐旱而又耐澇,而且極耐瘠,無論是山澗平地還是溝邊路旁的荒地,幾乎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她都能生根開花頑強地生長。大約每到麥子快要成熟的時候,便也到了萋萋菜兒開花的時節。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村南面是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鹽鹼地,每到春天來臨的時候,在田野的溝邊路旁,尤其是溝渠邊的崖埂上,便到處開滿了密密匝匝的萋萋採花兒,一片片一簇簇,像片片紫色的雲霞在田野裏飄蕩。記得那時候由於土地瘠薄,田野裏荒地很多,尤其是荒坡崗或低窪的荒地裏,便到處成了萋萋菜花兒的世界。一陣風來,萬頭攢動,如雲霞,如綵帶,大片的田野於是便成了一望無際的紫紅色的海洋,在藍天的映照下格外鮮豔奪目。

在一般人的眼中,萋萋菜花其實真的算不上是一種花兒,她平凡的實在不能再平凡,不擇沃土,隨處可見,平凡的身影、淡淡的紫紅色小花兒,沒有芬芳,更不嬌豔,以至很少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但在鄉村長大的孩子們眼裏,萋萋菜卻和其他的花草兒同樣美麗。她如同一位平凡的村姑,不施粉黛,沒有豔妝,純樸無華,在貧瘠廣袤的原野裏默默無聞地生長。她不會去招搖,也不喜喧鬧,從不寂寞,從不煩惱,總是默默地守着自己那片貧瘠的泥土,默默地守望着自己那一份童年的夢想……

萋萋菜花兒是美麗的。因了她的平凡、她的無華和樸實,在鄉村孩子們的眼裏,她同樣就像天使般美麗。 2010-7-9

作者風雪夜歸人的文集

19歲的感悟

如此愜意的閒暇時光,又讓自己很容易就深深的陷入,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憧憬中去(*ˉ︶ˉ*)。夕陽的餘暉照耀出孤獨的背影,微微擡頭,正中七彩的光,讓人樂的想和心底最重要的人去分享。可我心底的那個人,早不知身在多遠的遠方。我深知時光再也回不去,剩下的只是深不可測的未來。

19年,恍然逝去。

19年前,當一家人第一次與我相見,他們喜極而泣,而我卻什麼都不知道,只會盡情哭鬧。

時光改變了我容顏。而如今我已然是個亭亭玉立的大女孩,認清了這世界,學會了坦然面對現實,但與之同時我也變得更懦弱,不再敢像19年前還什麼都不懂得那個我一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鬧就鬧。面對生活,學會了在不喜歡的人和事物面前強顏歡笑,學會了儘管十分厭惡,卻依然還保持微笑。

也曾在16歲那年遇到過青澀的初戀。那種微妙的情愫讓人慢慢長大。牽手,擁抱,都讓人臉紅心跳,曾泛起的粉紅面頰,讓人憶起還不禁偷笑。過了青澀的年紀,這些人都已各奔遠方,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夢想。

人越長大,離開你的人就越多。從7歲那年,爺爺的離世,讓我第一次明白生命的脆弱。看着他被一羣穿着白大褂的人推走,看着周邊的長輩們哭的兩眼通紅,我好像就明白了,以後也許就再也不會看見他了。

於是那次我也哭了,第一次對生命產生了懼怕。伴隨成長,留在身邊的就僅剩下父母和爲數不多的幾個摯友。但我卻很滿足,我希望他們永遠陪在我身邊,伴我走過,人生剩下的多個19年。

19歲的感悟:懂得知足,懂得回報,懂得感恩!

呵護生命“三要素”

記得上小學時,老師就在自然課上講過生命“三要素”:空氣、陽光和水。

其實,生命的“三要素”,無不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我們先說說空氣:置身鄉村,天空是瓦藍的,雲朵是潔白的,空氣是清新的,陽光是燦爛的,人們走在山路上,亦倍感精神煥發。到了夜間,天上星辰密佈,閃爍着誘人的光。月亮高懸在清亮而寂靜的夜空,或者穿梭雲層裏,煞是宜人。可是,走進城市,天空似乎不再那麼的藍,很多時間是灰濛濛的,不時還有霧霾蔭罩。太陽火辣辣的,似乎失去了應有的溫暖和燦爛。

城鄉空氣爲什麼有那麼大的差別,只要你細心觀察一回,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看看城市交通要道上密密麻麻的車輛,車流如水,每個汽車屁股後面都在排放着嗆人的尾氣。而汽車又在燃燒着難以再生的自然資源——石油。單就汽車尾氣排放一項,足以讓你難以在公路邊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再看看工業園區及其每個供暖樓棟上面冒煙的煙囪(雖然現在燃燒着無煙煤),看看機聲隆隆,汽車鳴笛,人聲嘈雜,人羣熙熙攘攘,噪音充塞耳廓,足以讓人不得安寧清淨。

面對日益下降的空氣質量,如何讓人們呼吸到清爽的空氣?答案只有一個:節能減排。我們倡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在近距離出行時,儘可能的少開車,多騎自行車,或者以步代車。這樣既環保,又鍛鍊了身體;既省錢,還節約了自然資源。我們倡導文明交通,儘可能不鳴笛,不在人羣集聚區大聲喧譁,以減少噪音,還原大自然一份寧靜的美。我們倡導工業園區,儘可能的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量,還上空一個藍天白雲。

其次說說水:我是70年代出生的人,記得小時候在鄉村,夏天可以在河邊玩水洗澡,可以趕着羊兒、牛兒在吃飽茂盛鮮草兒的時候,趕其河邊飲水。冬天河水結冰後,穿冰鞋,滑冰車,小手和臉兒凍得通紅,但其樂融融。在每一個溝道,隨便在陰暗潮溼處挖幾鐵鍬泥土,即可有甘甜的泉水咕嘟嘟的冒出來,人們便挖成一口口淺水井,肩擔水桶挑水,累且高興。

不知幾何時,鄉村嘩嘩流淌的小河干枯了,抑或瘦成了一條線。家家戶戶鑿了深井,吃水方便了,但溝道潮溼處、石縫裏、膠泥地,卻沒有了泛出來的泉水,似乎少了一種別緻。連鄉村的小溪,不知何時無影無形的減少了,接近城市的大河更不用說。大多時候,大河裏面水是很少的,即便有,很多時候不是清澈見底,而是河面上漂浮着一層滿是油膩的廢物。人們常說,“小河有水大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現在鄉村的小河不見溪水,大河也就難得滿滿當當。

我們爲什麼難以喝上乾淨清涼甘甜的水?鄉村的小河溪水都去哪兒了?城市的水污染何以那麼嚴重?如何再現童年在小溪邊玩水滑冰的情景?答案只有一個:保護植被。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倡導退耕還林還草,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要還原過去的原始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樹立“一棵樹就是一座小水庫”意識,大量植樹種草,保護水源,保護植被,保護森林。堅決制止亂挖濫採。不用一次性筷子,節約每一張用紙,一次性筷子和紙張得砍伐多少株大樹和草料。要儘可能的保護自然資源,遏制掠奪式開發,做到開發與保護並重。大量開採石油、煤炭、天然氣及其各種礦產,嚴重破壞了地表水,失去了水系平衡,地面上焉能有泉水涌流?

我們再說說陽光:萬物生長靠太陽。可是,隨着環境植被的破壞,大氣污染的增多,地球溫度越來越高。四季似乎也不再那麼分明,春夏秋冬,日月輪迴,本該是很有規律地運行,但大氣層的破壞,導致了氣溫逐年升高,難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那麼的渺小,只要大自然一發怒,就有滅頂之災。但是,人類又在一點兒一點兒地破壞着大自然,就像一個小孩挑逗一頭獅子,獅子發怒是要傷害人的。太陽、地球、月亮,是相互輝映的,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是離不開太陽和月亮的,但人類千萬不可以恣意破壞地球家園,那樣太陽也會發怒的,日月星辰也會發怒的,浩瀚宇宙也會發怒的,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地球,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那樣,陽光纔會變得嫵媚燦爛,四季輪迴纔會依規律運行。

那麼,如何呵護好我們共同擁有的地球,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如何提高我們生活和生命的質量?爲了我,爲了你,爲了大家,爲了全人類,我倡議,要從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文明行爲做起,從保護我們的山河湖海做起,全面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全面推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增加植樹種草,減少亂採濫挖。做好節能減排,提高地球外圍空氣質量。抵制粗放型開採,提高地球內核平衡和抵抗能力。只要人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人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大自然一定會饋贈給我們一個天藍、地綠、水淨、人和的美好家園。

總角之宴

藏於地窖的酒,時間越久越是濃烈誘人。記憶,也似這酒,經過時光的沉澱後方能顯其珍貴之處。置一小碟花生於桌前,與兩三好友輕啓塵封的酒罈,且隨我一起穿越到那久遠的從前,細細品嚐入窖前的酒香。

我們在童年時大概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小朋友想要融入大孩子的世界並非易事。在兄弟姐妹中,我年紀最小,屬於後輩中的後輩。一方面很受哥哥姐姐們的照顧,另一方面也會覺得有所失。當然這種感覺不會很沉重,只不過是缺少玩伴而已,現在想來當初那種悵然的感覺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孤獨吧。

大部分情況下,我在哥哥姐姐們的行動遊戲中都只是旁觀者與局外人,但在某些例外的時候我也會有幸加入大孩子們的陣營。每次我姑姑的兒子來我家時,我的身份便會悄然改變,因爲我比他大兩歲,他得叫我一聲姐姐。

這微弱的優勢使我得以暫時脫離小孩子的羣體,哥哥姐姐們也不介意我死纏爛打地跟在他們身後,因爲還有小弟弟墊後。在每個羣體中,總要有一個人被排斥在外,以此來凸顯團體成員的團結與優越感。

質樸的鄉村不如城市,沒有遊樂園,電影院;沒有馬戲團,也沒有海底世界。但是卻一樣有着至真至純的歡聲笑語。山人自有妙計,鄉村娃自會娛樂。其中最有趣的一項活動便是“打石子”。打石子顧名思義是與石頭有些關聯的。遊戲需提前準備好道具——小石頭。

隨手拾來的石頭是不合格的。首先,石頭需是拇指或是方糖大小,其次石頭的形狀以方正爲最佳。石頭的大小形狀要求頗爲嚴格,要得到“上乘”的石子可得費一番功夫。

小孩子們即使走路時也會睜大雙眼緊盯地面,生怕錯過了一粒路邊的好石子。放學後的第一要事便是丟下書包直奔對面矮山——尋石子兒去!打石子的玩法也很靈活,可以兩人一起,也可以三人或多人一起;可用三顆石子,也可用五顆,七顆,或是更多的石子。

三顆石子的玩法是最簡單的。將兩顆石子隔一段距離置於地上,右手手心也需握一顆石子,右手石子往上拋,同時右手迅速橫掃地面抓起地上的石子,然後再接住上拋的石子。在一些玩法中手勢也是有規定,比如蛇形,兔形,雞進籠等。因爲許久不玩的緣故記得不甚清楚了。不得不說這是一項技術活,但熟能生巧,在我們這些兄弟姐妹中就有很多打石子的好手。

有時至晚上也還不停歇,昏黃溫暖的燈光將我們蹲着的身影拉得老長,溫情一點一滴地滲透進每個人的心田。當時不以爲意,覺得很平常的場景,卻是日後最溫暖的回憶。

用今天的話來說,打石子的遊戲玩家很多,受衆很廣。在我能接觸到的小世界中,不會玩石子那簡直就和文盲一樣,是一種恥辱。學校課間休息時,石頭碰地的清脆聲——噠噠噠噠隨時能聽到。至於在沙地地板上磨破手指,磨出老繭那是絲毫不在意的事兒了。

看到這裏,你該知道,這罈子酒不是烈酒,而是性子溫和,暖人心脾的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