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高中作文(精選11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冬至高中作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冬至高中作文1

冬至,一年最冷的季節。

今年冬至,我一人在家。姥姥身體不適,媽媽留在她身邊照顧。爸爸在外地上班,特意叮囑我晚上記得給祖宗燒紙。

很久沒做過祭掃祖先的事情了,只記得兒時太太拿着一支紅色小花鼓,在我面前搖晃着逗我。晃晃悠悠,如今,我已17歲了。

吃過晚飯我便出了門,天早早的黑了,刺骨的風颳在臉上麻麻的,吹散了道路兩旁粘在枝上掙扎不肯離去的樹葉。頭頂的月亮模糊不清,不似平日裏那般鋥亮,泛着黃,爲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又添了一絲深沉。

聽爸爸說,買祭祀品要去人少僻靜的小店。我獨自走在小道上,兩隻放在口袋裏的手緊緊地攥着兜布,滲出了細細的汗。冬至的夜顯得格外的黑,店鋪基本上都早早的關了門。走了很久,一道暖黃色的光映入眼簾,一家破舊的菜市場中門前整齊有序的擺列着各種祭祀品。

我長吁一口氣,終於到了。

賣家是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婦女,很貼心的爲我準備了紅色的袋子,並介紹羅列着的金銀財寶。這裏是金光閃閃,最受歡迎的金元寶,那裏是財源廣進,意義深遠的長銀條。她細心告訴我祭祀的步驟——先把名字寫在紅袋子上,再在周圍散一點紙錢,最後就着燃着的火星把紅袋子從底部燒起。這樣紙錢燒了,別人家不會搶。

我在心底記下步驟,謝過她便離開了。一路上,陸陸續續有人開始燒紙,嘴裏唸唸有詞。三五成羣,也有一個人。人們佇立着,安靜的看着火苗,嘴裏唸唸有詞,時不時用小棍將即將暗淡下去的火苗撥地更旺。那明亮的火焰伴隨着嫋嫋青煙既有淡淡的傷感,也是對已故先人一種深深的緬懷。

我按照心裏記下的步驟將祭祀做完,又把灰燼整理在一起。並在心裏祈願——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夠聽到我的聲音,我也會爲了整個家族的興旺而更加奮發努力。

到家了,身體漸漸暖了起來。我將買好的餃子放進鍋裏,嫩白堅硬的它們撲通撲通的一個個跳進鍋裏,發出清脆的聲音。不一會兒,噴香的餃子就出鍋了。湯水白白的,餃子餡兒的油零星地浮在湯麪上,一大口喝下去,心裏滿滿的。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時候。死者已矣,活着,要懂得珍惜。

冬至高中作文2

據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如此,若有來生,就讓我做一條魚吧,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淡忘七情六慾的滋味。——題記

風起風落,轉眼間,秋去冬至。

涼風乍起,襲起一地黃葉,天際微紅,照映一片大地,這是一個秋冬交替的早晨。

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忽的,一抹黃色從天而降,輕巧的落在腳下,不由脣角依稀微翹,呵,落葉嗎?

它如同我的漫無目的隨風飄至此,而最終的歸宿又是哪裏呢?即便有“化作春泥”的念想,可在這喧囂的城市中間,這般,終究是幻想。

英國詩人丁尼生曾經說過:“天下最沉痛的事情莫過於回憶起歡欣的日子。”如若落葉有人的情感,或許它會在生命消釋時而感到痛苦罷。

世界上最幸福的不是高智慧的人類,而是記憶只有七秒的魚,或許,在七秒之前,它意識到自己將要死亡,可七秒之後,一切都煙消雲散,而它也化爲了宇宙間一粒塵埃,沒有留下一絲遺憾與悔恨。

人生來便註定有一日會死亡,可奈何悲傷與歡樂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卻貫穿了人的一生,只要人存在一日,那麼他心中必然會有這兩種情感,而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也只是銘心刻骨和一笑而過罷了。

不得不說,我的悲天憫人在一些人看來或許只是用來點綴滄桑的飾品,可在我看來,我的悲天憫人莫過於是喜悅之中含着淚水的懺悔,是哀莫大於心死的辛酸。

駐足許久,悠悠嘆了一口氣,再低頭,那最初的落葉早已被層層覆蓋,雙眸一黯,慢慢彎下腰,用手輕輕撥開那層層束縛,終於,還是發現了它,那最初的落葉。

風落罷,一切便塵埃落定,唯有我與那遍地落葉依舊沒有歸宿。秋去冬至,這是舊的結束亦是新的開始。

冬至高中作文3

每年冬至到來之前,我的家鄉——大別山北麓的光山縣,人們喜歡打餈粑。這是一種爲過年準備的食物,用糯米制作而成,有的地方叫年糕。據史料記載,它的創始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吳國名臣伍子胥。

在我看來,年糕與餈粑是有區別的,餈粑應是純糯米制作,不加入任何材料,而年糕則不同,加進了一些東西,或鹹或甜,不那麼純粹。打餈粑是一項需要協作的活。過去,由村裏德高望重者統一安排日期,排定順序,互助進行。活動必須趕在冬至之前完成,據說冬至這天將做好的餈粑用水漂起來,可保存到來年的春天都不會變質。

想製作出質量上乘的餈粑,需要從糯稻收割前就上心,將夾雜在糯稻田裏的稗子、秈稻等揀乾淨。糯稻收割後,放在遠離其他穀物的稻場上脫粒,晾乾曬透,妥善保管備用。糯稻去殼成米,最好趕在秋末冬初,盛入透氣的陶缸。臨近打餈粑時,將糯米用篩子篩除其中的細米,再挑揀出其中的小石子、秈米等。挑揀後的糯米,粒粒飽滿圓潤,白亮如珠,這便是上好的糯米了。將上好的糯米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撈出濾幹,倒進架在鍋上的木甑大火蒸熟,然後扣入石臼內,用木棒反覆杵搗和攪拌,或用木棰輪番擊打,前者四人,後者兩人即可,一對一下地捶打。在反覆杵搗、擊打和攪拌下,米粒相互交融,黏性逐步顯現,能將木棒或木棰緊緊黏住,難以拽脫,拉成長長的絲帶,有如白色的綢緞,所以,幹這種活都是年輕力壯的男人。待臼中之物成泥狀後,用蘸水的乾淨毛巾把黏在木棒或木棰上的全部扒下,然後緊貼臼壁擦一圈,使餈粑與石臼脫離,最後整體托起,放在事先鋪了麪粉的桌案上,擀成一釐米左右的薄片,切成大致均勻的方塊,晾涼變硬後,以清水浸泡存儲。

在這項活動中,主角是那位拿着溼毛巾者,糯米是否蒸熟、何時出鍋,石臼中的餈粑何時打成取出,皆由他掌握定奪。哪位搬籠屜,誰人上場揮汗捶打,何人鋪面粉擀餈粑,完全聽由他一人指揮。不過,他也十分辛苦,要在製作過程中,給餈粑翻身,給黏着餈粑的工具卸套,給如膠似漆的餈粑和石臼分離,最後要將沉重的大塊餈粑搬上桌案,這些都是很費力氣的。在當年吃不飽的日子,他在孩子們眼中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手中的溼毛巾就是印把子,給與不給,給多給少,全在於他的心情了。時值寒冷季節,圍觀的孩子們凍得吸溜着鼻涕,對溫暖和熱鬧有趨向性,籠屜上熱氣蒸騰,石臼裏白霧縈繞,餈粑的香味激發出他們的唾液,眼神就難免流露出渴望和期待。要是每個孩子都給,主家心疼捨不得,給一個不給另一個,又怕得罪人,索性都交由拿毛巾者全權處理。圍觀中,有的孩子很快得到一坨,歡天喜地地跑了;有的知道等也沒用,識趣地走開了;有的從頭到尾乾等着也沒結果,最後也只能失望地離開了。人生亦是如此,我們對某人某事有所期盼、抱有幻想,但結果往往並不遂願。到底值不值得等待和追求,需要理性判斷和智慧分析,明知得不到,不如及早放棄,放下心裏的包袱。果真如此,心情自然輕鬆。

餈粑可用籠蒸、油炸、火烤、水煮、煎炒、煨燉,其味細膩香甜、柔韌軟糯,是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正月串親拜年,餈粑成爲家家戶戶的主食,油炸餈粑外焦裏軟,甜酒餈粑醉人心脾,肉湯餈粑香糯綿長,幼時的我總也吃不夠。

我偏愛餈粑,熱衷於去幹有關餈粑的活兒,比如給餈粑缸換水,所以我家的餈粑能放到來年插秧時節。母親用火鉗在竈膛裏烤出一塊焦黃的餈粑,捨不得吃一口,全分給我們,誰能得到,是對誰最大的獎賞。冬天早晨的被窩令人留戀,母親叫起牀的方式不是吆喝,而是將烤好的餈粑放在枕頭邊,熱氣和焦香把我們從被窩裏拽起。捧着熱乎乎的餈粑,心中充滿溫暖與幸福,咬住兩面的焦殼,不要急於切齒,慢慢拉扯,能牽出長長的絲來。

那長長的餈粑絲啊,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汗水與心血的凝結,更是母親對兒女的深情!

冬至高中作文4

今天是冬至,要吃餃子。傳說,冬至不吃餃子,就會凍掉耳朵的。這是中國民間老百姓流傳至今的習俗。這種習俗,傳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有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據說有一年冬季。他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搭起棚子,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餃子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餃子,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餃子,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就都治好了。爲了不要忘記張仲景的救命之恩,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由此流傳至今。今天,我們用不着用餃子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爲我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了。

吃完早飯,我就和去買豬肉。到了農貿市場,第一眼看見的是,人真多啊!帶我來到賣豬肉的地方,賣肉的叔叔很熱情地打招呼:“老大爺,您好!您買肥的還是瘦的?”問:“瘦豬肉多少錢一公斤?”賣肉的叔叔回答:“24元一公斤。”又說:“能不能便宜一點兒。”賣肉的叔叔一臉爲難地說:“老大爺,不瞞您說,今年的肉提價就高,我又是小本生意,這已經是最低價了,實在是不能再降了。”於是,只好買了一斤,一共12元。

回到家,我發現和已經把其它做餃子的材料準備好了,就差豬肉餡了。接過肉,不大一會兒,就剁好了餃子餡,並拌上調料,攪拌均勻,餃子餡就和好了。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開始包了。說時遲,那時快,一隻手迅速拿起一張餃子皮,另一隻手又拿起一把勺子,挖了一勺餃子餡,用雙手託着,再把兩邊的皮往中間一合,然後用拇指和食指使勁一捏,就做成了一個耳朵狀的餃子。旁邊的也毫不示弱,只見她沉穩老練,不慌不忙,動作麻利地也很快包好了一個漂亮的小巧玲瓏的餃子。她們倆你追我趕,好像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比賽呢!我在一旁也不禁看得眼花繚亂,心裏卻直佩服她們的手藝真是太高超了!不大一會兒,一鍋拍餃子就包滿了,樂呵呵地把一個個餃子放入開水鍋中。沒多大一會兒,一盤盤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了八仙桌。我在一旁高興地說:“吃餃子了!吃餃子了!”我們全家圍坐在桌子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吃第一個餃子的時候就覺得非常好吃,就連也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連聲直誇:“嗯,香,好吃!”笑眯眯地說:“彤彤,吃了的餃子,今年就不會凍耳朵了。”我也一本正經地說:“那也不會凍耳朵了!”我們全家都開心地笑了。

我覺得冬至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冬至高中作文5

冬至剛剛過去。

微信裏漫天飛的是“冬至吃餃子”,我們這裏的風俗卻是“冬至不吃糕,死下一圪老(應該是土字旁)”。

“糕”是稀罕食物,“吃糕”可是不簡單的事,人們只有在婚喪嫁娶和冬至春節的時候,纔打起精神打點這種食物,可知冬至重如過年。

傳說堯帝在位時,覺得播種收穫需掌握四時,於是他召羲和、羲仲等人共同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方便人們按時令從事農耕。通過觀察和記錄日出的方位和時間,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可見,“冬至”是我們華夏民族文明的長子長孫啊!

而用來做“糕”的黍,早在炎帝時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位列“五穀”。

“黍”和“冬至”都尊貴地端坐在我們頂禮膜拜的聖壇上啊!

從秋天收穫黍,到製作成吃到嘴裏的糕,其工序是繁雜的。

第一步先去皮。遠古時代去皮要舂,把黍放到石臼裏搗去皮殼。皇帝在位的時候專門安排了一個叫雍文的負責製作臼和杵。舂米是很繁重的勞作。後來有了石碾,這東西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候還常見使用。現代有了電動碾米機,三十斤黍,電閘一合,十幾分鍾就搞定了。米粒兒金黃金黃,比小米顏色深,我們叫它“黃米”。

第二步要“泡米”。把黃米用清水浸泡在缸裏,讓它去慢慢發酵,不動,不搖,聽憑它在缸裏吞雲吐霧,犯上作亂,至少修煉七八天,多則半個月也有的。

第三步叫“淘米”,就是把發酵好的黃米淘洗乾淨。人們把三四個鍋盆桶傢伙什兒一字兒排開,註上水,用笊籬把黃米從這個鍋撈到那個盆,攪一攪,再撈到另一個桶裏,至少過三遍水,中途哪個水髒了,還要換水。所以,如果是婚喪大事兒,量大,這道工序幫忙的人很多,人人自己個兒帶着笊籬跑去幫忙。

第四步要“磨面”。用石碾把淘淨的黃米碾成面最好,邊碾邊用篩子篩面,推碾的,掃面的,挖面的,篩面的,身體在勞動,嘴也不閒,插科打諢,嬉笑怒罵,心情特別愉快。唉,勞動人民的享樂既廉價,又高效。

第五步就要“蒸糕”了。“蒸糕”可是技術活兒,一般人操作不好,往往去請匠人來完成,否則會夾生的。我的理解是不管用啥工具,要保證火猛、氣足、底層面通氣、上部蓋嚴實,說着容易做着可難。熟透的糕發黃發粘,夾生的會看到發白的生面。

“糕”有三種吃法:棗糕,油糕,豆餡糕(也叫捏捏糕)。吃棗糕的話,在“蒸糕”以前先煮好棗,蒸糕的時候隨面鋪兩三層就好,棗糕蒸好後切一塊,紅黃相間,色香俱全。如果吃油糕,單是蒸熟的糕面經過揉,搓,切,捏,最後變成繩套一樣的花模,下油鍋裏炸出,捏一個在手裏,熱騰騰的,咬一口,又軟,又酥,又香,滿意得吃貨對主人感謝誇讚不迭。油糕是好多人的.最愛。豆餡糕更好吃,因爲它把蒸熟的糕面經過揉,搓,切,擀後,把一個個圓片兒包進了或豆沙,或菜餡兒,然後下油鍋炸,比油糕多了一道工序,也多了很多營養和味道。

吃糕這麼複雜,那真是餃子不能比的呀!所以但凡動作一回,人們都儘量多做,完了送親友,送鄰居,把自己的勤勞技藝和祝福情真意切地贈予別人。

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是一年最黑暗、最寒冷、最低谷的一天!人們從泡黃米開始就在等待它的到來,耗費那麼大的心血來期待它,迎接它,度過它,它在人們心目中是多麼尊貴啊!糕——gao——高,人們提前幾天就發酵上了自己的勇氣和希望,用百倍的信心體驗着走向歲歲“低谷”的每一步,盼望着從這一天起一點點走向光明,走向溫暖,走向燦爛,走向收穫!

冬至吃糕,正是人們用微笑迎接嚴酷的命運的行動詮釋和心理暗示啊!就像魯迅說的: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人們用象徵“喜”的“糕”來沖淡冬至的寒冷黑暗,就好比人們在心情最沮喪的時候,給自己穿一件亮色的衣服來提神,用極正的能量衝消極負的虧空。

地球上有一朵花最美,那就是:面對厄運的微笑!冬至糕就是這樣一朵花,一朵從古至今,在中華大地上年年盛開在嚴寒長夜裏,活生生、火辣辣的碩大的英雄花!是我們華夏民族一直用心繁育着的英雄花!

冬至高中作文6

福州是個氣候宜人、山水環繞的好地方,別名“榕城”,還有“溫泉城”、“江南勝地”之美譽,我在這裏生活得很習慣。現在,我就跟你聊聊我在福州過的節日吧!

冬至,作爲二十四節令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北方的冬至,是寒冷的象徵。要是沒有凜冽的寒風、鵝毛般的雪花和厚實的羽絨服,簡直不可思議。而福州的冬至卻別有風味,煦暖的陽光依然是主旋律。置身於滿眼的蔥綠中,我絲毫沒有寒冬的感覺。

依照北方的習俗,冬至要包餃子,可是在福州可不同。於是我纏着媽媽,希望能按照福州的方式過一次冬至。

放學回到家,我來不及放下書包,便匆忙地掀開碗蓋。哇,是一碗地道的糯米丸子。這時媽媽及時阻止了我伸出的小髒手,將我拉到水池邊洗手,但那丸子的香味就像蟲子一樣,弄得我的心癢癢的,差點兒流口水。

“看把你饞的!”媽媽微笑着給我夾了幾個。我狼吞虎嚥,好幾個進肚之後,我纔開始認真研究起丸子的皮和餡。媽媽看我已經吃飽,便和我談起福州冬至搓丸子的由來。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窮書生叫木連生,自幼與母親相依爲命,生活非常窮苦。一年,天遇大旱,土地龜裂,寸草不生。秋收季節,財主依然上門逼租。木連生爲了躲債,揹着年老體弱的媽媽逃進深山。他安頓好媽媽,便出來找活幹,以償還所欠的債務。幾個月後,木連生拿到工錢,便急忙到森林深處找媽媽,但怎麼也找不見。原來他走後,母親思兒心切,天天以淚洗面,竟然哭瞎雙眼,藏身於一個樹洞中。爲了找到媽媽,木連生用糯米搓成丸子,以竹籤穿成串,只要有樹杈的地方,就掛上丸子。冬至這天,丸子的香味飄到媽媽所在的樹洞中,她順着香味,慢慢爬出來。母子終於團圓了。如今,在福州的連江縣,冬至祭祖時依然保持着這一風俗,那就是在供桌上放一大竹籮,籮裏盛着糯米搓成的圓圓的丸子,預示家庭團圓之意,以求祖先的保佑。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對福州獨特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呢?歡迎你暑假來福州玩。我會帶你參觀古蹟林立的三坊七巷、水光瀲灩的西湖、層巒疊翠的鼓山,還會帶你品嚐特色小吃魚丸、肉燕……快來吧!

冬至高中作文7

據說在古代冬至是一個盛大的節日。人們都是放假的,會跟過年一般熱鬧。在冬至要祭祀祖先,要吃熱氣騰騰的餛飩餃子,還有諺語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可見這個節日是真實存在的。在我國的北方則認爲冬至這天,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天,也是最適宜滋補的一天,所以人們會吃羊肉啊狗肉啊!因爲中醫認爲狗肉羊肉有壯陽補體的功效,吃了以後,冬天就不會怕冷了。

轉眼間,又是冬天了,又到冬至了。

今年的冬至,我知道了德清的冬至習俗,就是冬至上墳!感覺上這冬至和清明有些雷同,也是祭祀,也是到已故親人的墳上掃一掃。但是好像又有點不一樣。至少叫法不同,清明叫掃墓,冬至叫上墳。

冬至,我跟着奶奶和爸爸來到山上。我的爺爺和他的母親都葬在同一座山上,只是一個在東面,一個在北面,彼此孤零零的兀立着。西北風颳過,呼呼地響,好像他們知道我們來了一般。

上墳,要先給年長的上,所以我們一行人先來到祖奶奶的墳前,我不記得我有過這個祖奶奶,因爲沒有見到過,所以她對我來說,實在是太遙遠了。可是作爲她的後代子孫,我還是很恭謹地在墳前彎腰行了三個禮。然後我就認真地看起墓碑上的字,碑面上的紅漆經過這許多年,早已掉下來了,只能勉勉強強看出上面的字跡。看着這斑駁的碑,看着這有些年歲的墳,看着墳上長着的野草,感覺這墳不僅是冷清,還感覺特別的蕭瑟。我其實心裏有點怕怕的感覺。可是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距,規距不可忘記,我們要傳承,也要恪守。接下來,我跟爸爸兩個人清理了一下墳上的雜草,再給老祖宗的墳添上一層新土。

然後我們來到爺爺的墳前,雖然我同樣沒有見過爺爺,但是奶奶和爸爸經常說起爺爺,所以感覺熟悉一點。我們同樣給爺爺的住所清理了一下,然後添上一層新土。

離開祖墳,下山時,我又回頭看了看墳上新添的黃土,感覺這好像是給老祖宗們新添了一牀被子,冬至以後就是小寒大寒,會很冷,如今老祖宗們有了這牀新被子,估計整個冬天都不會凍壞了!

今年的冬至有點冷,但是我想我的先人們會睡的很安寧。因爲冷冷的冬天,暖暖的冬至,以及冬至後的每一天。

冬至高中作文8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要吃餃子。我當時並沒有在意,以爲媽媽想吃水餃了。這不,今天中午我們就從東昌府水餃超市買了我們愛吃的韭菜餡水餃,不過我覺得沒有媽媽做的好吃。

冬至這天爲什麼要吃水餃呢?我還是有些納悶。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終於得到了答案。

這冬至是華夏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這一天,(個別年份在12月21日或23日)。冬至,顧名思義是寒冬的開始,交九的第一天。冬至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這個節氣後來演變成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國人在這天也要祭奠祖先,跪拜父母。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看了張仲景“舍醫救民”的故事,我很感動,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濟危扶困的人。

冬至高中作文9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因爲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爲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塗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爲“九九消寒圖”;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爲“九九消寒表”,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了。

冬至到,吃餃子,剛到家看到姥姥正在包餃子,可能是猜到我中午沒有吃上餃子吧,我趕快洗洗手來幫忙。

姥姥把麪糰揉一揉,然後搓成粗細均勻的長條,又切成大小一樣的小麪糰,撒上些麪粉,因爲害怕我擀的麪皮不夠圓,姥姥又幫我把這些小麪糰壓成圓圓的面片。擀餃子皮可是個技術活,用力太大,面片就會粘在擀麪杖上,還會厚薄不均。

我先把面片擀成橢圓形,再把它轉個圈,擀短的一面,如果覺得有地方厚了些,我還會再補一下,這樣圓圓的面片就大功告成。

接下來該包餃子了,這我還不太熟練,姥姥給我做了示範,我照着姥姥的樣子,把面片平攤在手上,挖了點餃子餡放上去,對摺餃子皮,輕輕把皮捏在一起,好,成功!

可我包的餃子真難看,肚子癟癟的趴在桌上。姥姥說這是因爲我包的餡太少了,再包一個,多放些餡,這次的好看多了。

姥姥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我猜,一定是因爲餃子的形狀像耳朵,又熱乎乎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冷了,再冷的天也不怕。我可不想耳朵被凍掉,所以我要多吃點,吃着自己包的餃子真香呀!

冬至高中作文10

望着窗外下的正歡的小雨,我嘴角的笑意愈漸濃郁,並非成績上,而是因爲今天是我盼望已久的日子——週六“師生小家庭”來了。這一天我可是盼了許久的,當然,等待的不止我一個人。

儘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星星點點的小雨,但卻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幾個人兒的好心情。我們踏着輕盈的腳步,哼着歡快的小曲,大家成羣結隊的走出了校門。“太棒了!我們終於出校門了!”旁邊心怡激動的說道。是的呢,心怡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我們大家的心聲。在老師的帶鄰下,我們穿過大街小巷,穿過“茫茫人海”終於來到了那個騰蛟的老店——傳說中開了三十年。“今天我們就在這裏。”老師的話語伴隨着店裏的芳香和吵雜的熱鬧聲,都預示着今天晚餐的與衆不同。大家找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老師去電好吃的,在老師離開之餘我們閒談了起來。“天吶!真的是出來了呢,有點不可思議呢。”“對呀!對呀!我竟沒想到我可以除了生病之外還能出校門!”我差點拍桌而起的說道。大家一個個面帶激動的談論起自己的感受。是呢,激動之情都在大家的臉上浮現着,隨着談論的進行,老師點的菜於是陸陸續續的上來了。“哇!對沒從學校出來過的我們來說,這些可是山珍海味呢!”對於吃餃子這差事,大家都想狼吞虎嚥一樣大口大口的吃,可在別人前,我們的吃相還是要好好保持“好”的。對了,我都忘了介紹下今天的美食了:店裏特色的餃子,色澤鮮豔的鴨子,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芋頭湯等等,真是值得誇耀一番的好菜。對了,我們可沒忘了來一張幸福的“全家福”。

飽餐一頓,我們還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可愛的英語老師,看着大家臉上都是滿足的神情,或許我現在也是一樣的表情吧。而這個時候,我突然發現老師正微笑的看着我們,還一邊讓我們走路注意安全。我怎麼就忘了呢,我們能開心的出來,不正是因爲老師嗎,不正是因爲今天是冬至嗎?雖然沒有吃到湯圓,但已經非常的滿足,真的想和老師說:“謝謝‘陳爸爸’,是你如天使般的降臨,帶給我們這些‘留守兒童’快樂和溫暖。”現在還不是時候,我想很快就能親自說出口的吧。

冬至高中作文11

聽爸爸說,今天是冬至,這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在中國的民間流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說明人們對於這個節氣的重視程度。

我們南方人會在冬至到來的這一天吃湯圓、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而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等習俗。

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你知道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他在一個異常寒冷的冬天告老還鄉,那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裏很難過,就叫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了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在鍋裏煮好,撈來剁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再放進鍋裏煮,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施捨給百姓們吃。服用後,百姓們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後來,人們冬至時就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了捏“凍耳朵”這個習俗,而這種類似“耳朵”的食物人們就稱之爲“餃子”、“扁食”和“燙麪餃”。

我們家爲了慶祝這個傳統節日,爸爸特意邀請了一些親朋好友來我家吃飯。餐桌上,我一邊品嚐着豐盛的冬至美食,一邊饒有興致地聽大人們談論着各地有關的冬至習俗,既飽了口福,又增長了不少的知識。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我度過了一個難忘而有意義的冬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