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作文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由來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的由來作文4篇

春節的由來作文1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臨了。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爲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春節的由來作文2

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貼起了紅春聯,颳起了紅燈籠,放起了煙花爆竹,五顏六色,熱鬧非凡。

相傳中國古代有個叫“年”的怪獸,頭上長着觸角,異常兇猛。常年居住在海里,只有除夕才上岸,吞噬牲口和傷害人命。因此每當到了除夕,村子的人們就攜家帶口逃亡,躲進大山,逃避“年”的傷害。

這年除夕,村子裏的人們又拖夾帶口地逃跑,村外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拄着柺杖,銀鬚飄逸,目若郎星。鄉親們有的鎖門,有的收拾東西,有的牽牛牽馬,到處是恐慌,沒有人搭理老人。只有一個老婆婆給了他一點食物並勸他早點離開躲避“年”的傷害。

那位老人笑着說“老婆婆,只要你讓我在這裏呆一夜,我一定能夠趕走“年”獸。”老婆婆多次勸他離開,但老人笑而不語。老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走了。

半夜時候,“年”闖入村子,它發現這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怒視片刻後,隨即狂叫着撲過去。突然院子裏傳來“霹靂啪啦”的聲響,“年”渾身戰慄,在也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個時候,婆婆家的門開了,只見院內有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發現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說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擁向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貼大紅紙,院內的有堆未燃盡的竹子還在“啪啪”響。屋內的紅燭還發着餘光……於是人們都知道了驅逐“年”的辦法。

所以這個方法就一直流傳了今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的時候貼紅對聯,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早就走親訪友,道喜問好。

春節的由來是這麼有趣。

春節的由來作文3

春節,是農曆地歲首,也是我國古老地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既後來地“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爲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盛大、最熱鬧地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楞,正月實一古稱無日、元辰、元、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地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開始。開始來了,萬象更新,愚意着新一輪地播種收穫時節又要到來。人們沒有什麼理由不來歡歡樂樂地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日來臨之前就早早地在門簾上貼上紅紙黃字地新年寄語,期待着節日地來臨。

春節地另一個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給人們帶來災難地想象中地怪物。“年”一來。樹木凋謝,百草不生,但“年”一“過”卻恰恰相反,會萬物生長,鮮花遍地,生機勃勃。“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用紅紙照,於是有了燃鞭炮,貼春聯地習俗。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地節日,這一點和西方地聖誕節很相似,離家地孩子這是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地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團年”。傳統地慶祝則以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竈、祭祖、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放鞭炮,除夕“守發”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等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地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春節的由來作文4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曆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曆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曆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曆”,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爲元旦,俗稱“新年”。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爲端月,其一日爲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爲“頭”,後引申爲“開始”,因爲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爲"三元";因爲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爲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樑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爲“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爲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採用陽曆紀年,並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後,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