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節吧,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對於春節的慶祝各地都會有一些不同。接下來小編蒐集了春節民間風俗作文,歡迎閱讀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篇一: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爲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爲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爲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爲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

篇二: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 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 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 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 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 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 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 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 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 後當衆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 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 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兇 爲吉。壓歲錢牽繫着一顆顆童心,而孩子 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 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爲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 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 ,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 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爲壓歲錢賦予了新的 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 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 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 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 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 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 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 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 可分爲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 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 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 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 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 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 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 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 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 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篇三: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爲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爲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爲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竈,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裏、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擡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爲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爲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爲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篇四: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爲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篇五:春節民間風俗作文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她那無比燦爛的中華文化更是綿延了五千年之久,遼闊的疆域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

而我的家鄉,素有“江北小蘇州”之稱的濟寧,也有很多風俗習慣。

每當過年時,人們都會穿上新衣、新鞋,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北京的舅舅一家也會趕回來過年。終於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只有這一天是這麼的與衆不同,平時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如今空空蕩蕩,家像一塊吸鐵石把人們吸附在它的身邊,千里萬里遙遠的兒女們都要趕回家過年,人們都在爲團聚忙活着,有的剁肉餡、有的擀皮子、有的包餃子,而爺爺在準備給佛祖與祖先的供品,即是祭奠也是能多討吉利。我還會在餃子皮中包上糖,傳說誰吃到,他這一年都會甜甜蜜蜜,幸福快樂!而姥姥如果發現自己碗裏有糖餃子總會悄悄夾到孩子們的碗裏鼓勵你多吃,而誰吃到就會興奮的叫起來,大家也爲他高興。

吃完餃子,全家人都會坐到沙發上看電視,每年的春晚成爲全中國最關注的節目。接近12點了,新春來臨了,噼裏啪啦的鞭炮響了起來,預示着新的一年裏紅紅火火。

俗話說,正月十五前都是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是看花燈、吃元宵。如今又增加一項新的項目——放許願燈,特別是今年中國的元宵節和西方的情人節是同一天,公園裏滿是放燈的人,天空中密密麻麻的升起了一盞盞燈,像滿天的星斗那麼壯觀,映亮了整個夜空。

民俗民風,就是我們生長的血脈,是我們心裏抹不去的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