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節作文2年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最新春節作文2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春節作文2年

最新春節作文2年1

有一句口頭禪:誰過年不吃頓餃子。意思是說,過年吃餃子,是最最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了。

然而在我的人生中,有一頓年夜飯,讓我終生難忘,刻骨銘心。

1960年的冬天,也就是三年自然災害的頭一年,全家人天天喝稀米湯,每人每天二兩糧啊!當年小老弟才四歲,天天哭着喊:“媽媽,我餓——我餓!”聽了讓人揪心啊!全依仗媽媽當年去大石橋賣玉米餅,掙點錢,買點高價糧貼補,若不然,真就揭不開鍋了。

春節到了,媽媽想方設法,要給我們包頓餃子吃。買不着白菜,她坐火車去海城,好不容易買了二斤乾白菜,花了12元錢,其實就是一些爛白菜幫子,曬乾了,黑乎乎的,像垃圾似的。媽媽又花了三十多塊錢,買了二斤豬肉,給我們包了一頓乾白菜餡的餃子。

媽媽包餃子時,小老弟看見了,餓得拿起生餃子就吃。第一鍋餃子蒸熟了,媽媽沒有敢往桌子上放,放在一個大盆裏,不許我們吃。第二鍋餃子蒸熟了,媽媽又把餃子撿到一個盆裏,和前一盆餃子,一起放在飯桌上。還沒等把餃子撿到盤子裏,我的四個弟弟,大弟19歲,二弟14歲,三弟十歲,小老弟才四歲,像惡狼一樣,抓起餃子,就往嘴裏塞,一口一個,狼吞虎嚥。媽媽直喊:夠吃,別噎着了……不一會兒,兩大盆餃子,一搶而光。

那年頭,人們餓得不知道飽,還傳說有不少人,吃了一頓飽飯後,竟然撐死了。

媽媽剛把飯桌從炕上拿走,三弟躺在炕上大嚎,說肚子疼。媽媽說肯定是撐着了,我要給三弟揉一揉肚子,他不讓我碰,肚子撐得鼓鼓的,一碰好像要破啊!

三弟使勁叫喚,全家人嚇得手忙腳亂。折騰了兩個多鐘頭,三弟又不使勁嚎了,也不知聲了。大家又慌了,是不是疼昏過去了!媽媽一宿沒敢睡覺,看着三弟怕他出事呀!一直看到三弟的肚子不那麼鼓了,才放心啊……

六十年了,那頓辛酸苦楚的年夜飯,今生難忘啊!

最新春節作文2年2

上海市高橋鎮的糕點品種很多,歷來有名氣。除了鬆糕,還有印糕、方糕、定勝糕、一捏酥、一口酥……到了過年時,高橋人卻對鬆糕情有獨鍾。遠離家鄉的人兒每年都想嘗一口家鄉的鬆糕,來回憶小時候的味道。

高橋的鬆糕之所以好吃,就在於製作講究。製作鬆糕的原料是糯米和粳米,按照三七配比,蒸出來的鬆糕軟糯合適;按照四六配比,則軟糯些。將配比好的糯米和粳米洗淨後,一般要浸泡一天,之後把水瀝乾。捏一拳頭米,擲下去散得開,這樣的米就可以碾磨成粉了。一般的人家用石臼自己舂粉,再用竹篩篩粉。竹篩有兩三種,按喜好選擇,篩出的粉可以粗一點,也可以細一點。

舂好的粉還不能直接拿去蒸糕,需要將其倒入團箕,放入白糖,緩慢加水,攪拌均勻。水加完以後,會有乾粉和溼粉。將乾粉與溼粉輕輕揉搓。接着就是蒸糕前的關鍵活——測試糕粉乾溼是否均勻:用手輕輕握住一團粉,使得粉能夠結成塊狀,手鬆開以後,塊狀物落入盆中,只要輕輕一敲就能鬆開還原成粉狀物,糕粉就算是乾溼均勻。如果糕粉乾溼不勻的話,蒸出來的鬆糕不但不好看,還會有一塊塊疙瘩蒸不熟。

最後將糕粉均勻倒入叫“糕蒸”的模子裏,這模子大多是用白鐵皮做成的,像無蓋又無底的蒸鍋。蒸糕最重要的是蒸汽充足。大人們總在晚上蒸,緊閉門窗,不讓小孩們看。其實就是怕小孩進進出出影響蒸汽力道,使糕“傷風感冒”。爲了脫模容易、糕面光潔,每蒸一次,都要用豬油將“糕蒸”內壁塗抹一遍。

蒸熟的鬆糕要灑上薄薄的、細細的一層糕粉,然後加入核桃仁、紅棗、黑棗,也可以加入豆沙、核桃仁、蜜餞等,最後再放入鍋裏蒸二十分鐘左右即可。

鬆糕就製作完成了,剛出鍋的熱鬆糕軟糯香甜,放到春節吃,只需將冷卻的鬆糕切成片隔水蒸熱,即可食用,味道也是一樣可口。

最新春節作文2年3

在冬日的清晨,屋檐上的小冰柱仍然懸掛在半空中,空氣中瀰漫着冰冷的氣息。隨着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竟莫名的給冬天也平添了一份溫暖。家家戶戶的窗戶中飄出陣陣香氣,讓這嚴寒的冬季中開始充滿了年的味道。對我來說,每年只要有了美味可口的虎頭雞的陪伴,再寒冷的地方也會變得溫暖起來。

奶奶們從來不會把自己捆在一張條理有序的食品清單裏,也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做飯的`規則、條例列的清清楚楚,井井有條。他們每個人做出的味道都不一樣,但不論誰做的菜都融入了他們對家人的愛。就好像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一杆秤,在心中衡量。

每到臘月二十八這天,爺爺就會去拿一隻姥姥家自己養的大公雞,爲的是在除夕能吃上美味的虎頭雞。我在那天也異常興奮,跟着爺爺去廚房幫忙。爺爺先把雞剁成塊,再用調料醃製起來,用蛋和麪製成,最後放在油鍋裏炸一炸。雞是姥姥家養的,蛋是姥姥家雞下的,絕對純天然,口感也特別好。

今年臘月二十八,我早早地跑到廚房。毫無例外,鍋裏面悶着虎頭雞呢。全家裏裏外外都瀰漫着肉香味,到這個時候,我真算得上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出鍋時香氣撲鼻的虎頭雞被端上桌,那誘人的香氣,使我迫不及待的跑向餐桌。不管菜有沒有上齊,也不看人是否入席,就先狼吞虎嚥的吃個半飽。

我家過年吃三頓虎頭雞:第一頓是在自己家吃,第二頓是去姥姥家吃,第三頓是在太奶奶家吃。雖然是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但我感覺裏面都有相同的東西,就是——愛。在我家,虎頭雞具有很高的地位,過年時餐桌上的魚、肉、菜各不同,但絕對少不了虎頭雞,因爲我們忘不了那香氣。

我雖忘了以前跟爺爺學的虎頭雞的做法,但我忘不了那冬日窗中散發的香氣。那是一種能伴隨我一生的味道:愛的味道,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