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項目建議書格式

導語:建議書是作文的一種形式。其內容很廣泛,像弘揚雷鋒精神,開展精神文明活動,援助貧困山區孩子讀書,開展工作擁軍優屬活動家等,都可以寫建議書。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業部項目建議書格式,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農業部項目建議書格式

農業部項目建議書格式一

一、內江東興區趙家壩——自然流域農業灌溉的典型地貌

趙家壩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經過當地先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稍加改造建立的一個適合自然流域灌溉農耕地方。她是南方淺丘陵地區,我們的祖先利用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雖然不如都江堰宏偉,但卻是我國西南丘陵地區的一個難得的自然水利工程,同樣造福了一方。

趙家壩處於兩個小溪即將匯合處的中間地帶,匯聚于田家鎮。在趙家壩處用水土壩擡高水位,自流灌溉農田。其中一條小溪的名爲“團龍溪”,上游已經建成有“松林水庫”和“團結水庫”,團結水庫海拔511米,趙家壩,海拔310米(經緯度:N29 40.259 E105 09.899)。趙家壩一帶,的確實一個富饒的人造沖積小平原。體現出了我們祖先採用的梯次建壩,沖積成田,再自流灌溉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利用自然的案例。由於內江經濟長期發展滯後的原因,這個自流灌溉農業帶依舊保持了比較完整的自流耕作狀態。

趙家壩特有的小流域農耕環境,由於沒有受到城市化、工業化的干擾,離城市的距離又很近,交通通暢。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封閉的生態農業生產區,生產無污染的農產品及其它養殖產業;也可以作爲一個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充分發揮趙家壩的觀賞和示範價值,作爲一種古老且現在仍在使用的水利――農業模型向全國、全世界介紹。

二、項目啓動

由當地人大政協發起,東興區農業的自我定位,並徵集民間意見。媒體配合。

當地黨委政府引導,完成相關的規劃提案(例如:東興團龍溪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水利--農業發展的典型意義(特別是今年特大的高溫乾旱氣候,修復該片區自然灌溉水利設施更具有現實意義)東興生態農業的規劃,東興趙家壩--範長江故居的模型,東興田家鎮--範長江紀念館的民俗一條街模型)

在農業規劃和城鎮規劃的基礎上,對外招商、向上申請相關資金,分批實施,“小步快跑”。

三、發揮“範長江品牌”的作用

範長江出生和在東興田家鎮趙家壩。由於範長江在武功新聞界的地位,他家鄉發生的一切都是國家級媒體可能感興趣的。每年策劃一個主題,對團龍溪生態農業項目做報道,(即在全國做免費的廣告)譬如:地靈人傑——“範長江家鄉西南丘陵小流域自流灌溉的典型地貌”; “範長江家鄉的自然生態農業”;“長江家鄉的新故事”。

將每兩年一次的“範長江新聞獎”活動的某一個環節在田家鎮舉行。譬如《獲獎記者手印牆》。

(親屬在農業及投資公司的人脈關係)

四、小結

(在北京,一枚沒有用配合飼料養殖的雞,其雞蛋12元一個……。中國的農業開始走出靠單產獲得收益的階段。)範長江家鄉“團龍溪”——自然水利灌溉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很有可能在全國樹立一個典型)

農業部項目建議書格式二

1 項目概述

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建設地選址爲新鄉市新鄉縣和河鄉範嶺村。項目地距新鄉市12公里,有長濟高速公路在村旁經過,交通便利。有衛河和共產主義渠環繞周圍,年平均降水量573.4毫米,水利資源豐沛。無霜期爲220 天。全年日照時間2400小時,光照充足。

該項目以系統工程,生態學原理爲指導,建立了中原地區農業生態生產模式。她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展開,建立了城鄉互助、和諧的生態經濟模式。

該項目的建設,對於農民增收、農村環境保護、食品安全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1 項目名稱

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

1.2 項目主辦單位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

1.3 項目實施單位

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

1.4項目負責人

田桂榮

1.5 項目主辦單位基本情況

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成立於2002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一個由農民創立的環境保護團體。發起人爲現任會長田桂榮。

協會主要活動領域爲宣傳普及環保知識、諮詢服務、開展環保調查、信息交流等。九年來,調查了黃河主流和支流污染的情況,並協助環保部門整治了污染企業。開展了大量的普及環保知識的活動,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作了大量宣傳普及環保知識的工作。2008年以來,協會實行了由“務虛”到“務實”的轉型。即通過從事 社區支持農業(CAS)項目,開創了農業污染治理的一條新路。

1.6 項目編制的依據

田園生產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運用系統工程和生態循環理論,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食物鏈的展示,建立了中原地區以沼氣爲中心的“生態鮮食玉米---生態肉牛---沼氣---生態蚯蚓—生態食用菌---生態蔬菜”的生態模式。

同時根據“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經驗,組建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和新鄉市綠色消費合作社,使生態農產品由基地直接到餐桌。

1.7 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1.7.1種植業:生態冬小麥、生態鮮食玉米、青蘿蔔爲主的生態蔬菜

1.7.2養殖業:養生態肉牛、生態雞、生態豬 、生態魚 、生態蚯蚓

1.7.3菌草產業(白色產業):有生態食用菌、堆肥(微生物營養液)、發酵飼料、發酵牀雞舍豬舍、沼氣等項目

2 項目規模及工期安排

2.1第一期工程(2011年-2012年)

2.1.1 修路

2.1.2 植樹:杞柳、曲柳、美國竹柳(用柳樹取代低窪地的'楊樹)

2.1.3 生態冬小麥(下茬生態鮮食玉米)

2.1.4 裸地生態蔬菜 4畝

2.1.5 保護地生態蔬菜 2個棚

2.1.6 生態桃園 3畝

2.1.7 生態葡萄園 3畝

2.1.8 生態桑園 2畝

2.1.9 生態肉牛(高端牛肉) 20頭

2.1.10 生態雞 200只

2.1.11 生態豬 20頭

2.1.12 生態魚 (脆魚鯇) 4畝

2.1.13 生態蚯蚓: 1畝

2.1.14 沼氣:(2011年秋)

2.1.15 生態餐廳 300平方米

2.2 第二期工程(2013年-2014年)

2.2.1 植樹

2.2.2 生態冬小麥 60畝

2.2.3 生態肉食牛 80頭

2.2.4 生態蚯蚓 2畝

2.2.5 裸地生態蔬菜 4畝

2.2.6 保護地生態蔬菜 2個棚

2.2.7 生態桃園 3畝

2.2.8 生態葡萄園 3畝

2.2.9 生態桑園 2畝

2.2.10 生態雞 1000只

2.2.11 生態豬 100頭

2.2.12 生態魚 18畝

2.2.13 生態餐廳 300平方米

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3.1.1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農村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社區支持農業(CSA)採用“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尊重自然規律和法則,拒絕使用農藥、化肥、激素和抗菌素等化學農業的辦法,避免了農田和農村環境的污染,使之成爲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3.1.2 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在市場經濟中,由公司來運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他們會首先追尋自己的利益。生產者和消費者通常都是被動的接受不合理的價格,而使中間商得到大部分差價利潤。

社區支持農業(CSA)的中心思想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平等,他們一起在田間勞作,一起享受勞動果實,一起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和諧的美。他們追尋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新的生活方式。在CSA的體系內,農產品的定價,成本的核算由雙方共同商議完成,會趨於較爲公平合理的水平。這樣的交易過程不但大大減少了流通過程中的成本,還使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由對頭冤家轉變爲同舟共濟的夥伴。CSA作爲一種新的社會組織或社會細胞,能夠使社會達到和諧與穩定,是有內在生命力的一種組織形態。

3.1.3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引進了消費者參與,這是保證食品安全的可靠辦法

社區支持農業(CSA)實行了“參與式保證監管體系”,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勞動,共同協商,全程監督。這種組織形態確保了農產品生產流程的無害化,也確保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信認。成爲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可靠辦法。

3.1.4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平抑農產品漲價,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

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使農產品從田間直接送到餐桌,減少了中間環節。它起到了期貨的某些作用,一方面可以使農民通過預付的貨款化解風險,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還可使消費者用低於商場同類農產品的價格買到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實現雙贏。從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惡性發展。

3.1.5實行社區支持農業(CSA),可以爲農業的多功能化、三產化提供平臺

在社區支持農業(CSA)中,由於城鄉互助,拓展了農業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如由社區支持農業(CSA)發展到生態觀光、休閒養生、教育培訓、農產品深加工、工藝美術品等等。這無疑都可以爲農民增加收入開創新的渠道。

特別是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參加CSA健康有益的體驗農業,在大自然中進行種植、養殖活動,他們不僅可以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增加動手能力、收穫新鮮的農產品,還可以養成與大自然和睦相處、特別是減少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的時間,甚至減輕或戒除網癮。

3.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3.2.1 項目符合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國家產業政策

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正是體現了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精神,符合國家的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

3.2.2 項目有成熟的“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的支持

目前,我們國家的生態農業技術已逐步走向成熟,加之該項目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和葫蘆島市綠德高效生態農業開發中心合作,並取得他們在“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方面的支持,技術上有保障。

3.2.3 項目有國內社區支持農業(CSA)的經驗可以借鑑

國內民間組織從2005年開始推動城鄉互助的社區支持農業(CSA),這其中包括香港社區夥伴(PCD)、成都河流研究會、雲南昆明綠耕城鄉合作促進中心、沃土工坊等,一些小型的倡導城鄉互助的形式在四川、廣西、雲南等地發端。 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海淀區政府產學研基地項目“小毛驢市民農園”則是比較完整的將CSA中直銷、預付費用、風險共擔以及會員制、箱式計劃、實習生項目納入到農場運作中的開始。由此引發了中國各地CSA型農場及契約式消費者與農戶直接聯合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國各地CSA型農場有將近200多家。他們的經驗可以使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3.2.4 項目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物質生活的需求

近十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別是我國的中產階層已發展到近3億。他們的收入處於社會中上水平,一般擁有優厚的薪金,富有個人財產,較高的個人文化素養,豐富的生活內容。他們對食品安全有着較強烈的需求。他們有也閒暇時間去追求高品質的觀光、休閒生活。據有關部門調查,我市在中原地區消費能力處於中上等水平,對於生態農產品和休閒、觀光有一定的需求。

3.2.5 項目主辦單位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近些年來,新鄉市環境保護協會和會長田桂榮對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貢獻,有着廣泛的社會影響,也取得了政府部門和廣大民間組織的一致支持。這次新鄉市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的環保工作由單純的環保宣傳到介入農業污染治理生產實踐的轉型,藉助她的品牌效應,一定會得到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支持。

4 項目的主要經濟技術路線

4.1 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把過去單純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二維農業模式調整爲種植業、養殖業和菌草業(白色農業)的三維農業模式,通過養殖業消化糧食和秸杆,以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菌草產業消化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使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從而增加產值,減少農村的面源污染,使農村環境得到確實的保護。

4.2 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把過去“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改變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三元結構,本項目通過種植鮮食玉米和高蛋白牧草來促進肉牛養殖業。

4.3 通過農業生態鏈結構的調整,把種植業大量用化肥 農藥,養殖業大量用抗菌素、激素的化學農業生產模式改變爲大量使用有機肥和生態飼料的自然農法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解決農村和農產品的污染問題,使農產品得到更安全、更健康的保障。

5 園區規劃

5.1 項目規劃的指導思想及規劃原則

5.1.1 指導思想

倡導並實踐“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綠色消費、促進城鄉互助”的理念,借鑑國內外社區支持農業(CSA)經驗,遵循“三低三高”(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起步,高產出,高品味)的原則。建設以系統工程、生態循環理論爲指導,以低本高效生態農業生產爲中心,以生產、科研、營銷、加工、信息、培訓等多功能服務爲一體的田園生態農莊。並以生態農業項目爲基礎,逐步建設成爲具有吸納遊客能力並具有中原地區觀光、休閒特色的生態農業觀光園。

5.1.2 規劃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分區建設、一邊開發、一邊開放、長短結合、早收效益”的原則,制訂“田園生態農莊社區支持農業(CSA)規劃”,以短期能見效益的項目來養活長期項目,使園區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堅持系統工程及生態循環原理相結合的原則,整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可持續能源等多種資源,實現以食物鏈相連結的人工生態系統。

堅持統一規劃、自主發展與招商引資相結合的原則,自主掌握生態生產的核心區,並通過招商引資把自己暫時不具備條件的生態食用菌、生態肉牛、生態豬、生態雞和觀光、休閒項目對外承包。

堅持生產上抓高新技術與營銷上抓高端市場相結合的原則,應用生態技術,生產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通過高端配送,打入高檔超市、酒店和社區,以實現生態產品的高附加值。

堅持生態農業生產項目與生態觀光、休閒項目相結合的原則,同步規劃,分期實施。

堅持建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本地區農戶致富,即“ 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原則,建立“新鄉市田園生態農莊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共同致富。

堅持生態農業生產項目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的原則,發展以玉米皮爲原料的草編和以柳條爲原料的柳編工藝品。

堅持生態農業生產項目開發與生態技術培訓項目開發相結合的原則,要在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建立新鄉市生態農業職業技術培訓中心。

堅持吸引人才與培養人才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建立新鄉市大學生創業實習見習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研究所,吸引人才、培養人才。

堅持取得國家及各級政府的立項支持與艱苦創業、回報社會相結合的原則,爲創辦“社會公益企業”打下基礎。

5.2 園路規劃

依照生態農莊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農莊的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佈,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以及生態農業生產操作上的方便,設置兩條幹路和多條人行小路。

5.3 節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農莊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爲主,園內根據作物的不同需要,設置噴灌、滴灌和滲灌等節水灌溉系統。同時要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水需要。規劃中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排水系統,不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5.4 園區綠化設計

園內的綠化規劃,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採用多樣化的樹木方式和多年生花卉、草坪。主要幹道路邊以桃樹爲主,堤壩及低窪地以柳樹爲主,餐廳及科普館周邊觀賞花卉以牡丹花爲主,池塘以荷花爲主。

5.5 園區的功能區規劃

田園生態農莊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原生態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初步考慮設置生態農業生產功能區、生態農業休閒、觀光功能區和環保、科普教育功能區。

5.5.1 生態農業生產功能區

田園生態農莊生態生產功能區是規劃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農莊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農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生產功能區裏主要分種植業(生產者)、養殖業(消費者)和菌草業(白色產業即分解者)等三個小功能區。通過三個小功能區裏邊廢棄物持續、反覆的循環利用,向人們展示生態農業完整的循環鏈條,既體現出生態生產的功能,又具有觀光和體驗的功能。

5.5.2 休閒、觀光功能區

休閒、觀光功能區主要包括:生態生產體驗區其中有生態生產區,體現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生產過程;大棚蔬菜、水果,勞動份額和配送份額區;採摘區,有蔬菜、水果;垂釣區,有魚塘及配套設施;休閒區,有生態建築小木屋等;娛樂區,攀巖、摸魚、手工DIY等娛樂設施;生態餐飲區,有生態餐廳和燒烤區。

5.5.3 環保、科普教育功能區

環保、科普教育功能區將遵循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原則,如通過在生態農莊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未來農業大世界”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發展歷史、農業發展現狀、農業發展前景。還要在這個功能區建立“生態農業培訓中心”,向廣大農民傳播生態農業技術。要把田園生態農莊辦成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基地”,辦成“環境保護教育基地”,辦成“大學生創業、就業見習基地”,另一方面也爲各種農業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提供場所。

6 投資評估

投資:共229萬元

6.1 100畝土地租金: 100畝×800元×10年=80萬元

6.2 種植:26萬元

6.2.1生態冬小表 60畝×500元/畝=3萬元 (3萬)6.2.2生態鮮食玉米 複種60畝×500元/畝=3萬元 (7.20萬)

6.2.3裸地生態蔬菜 8畝×1600元/畝=1.28萬元 (16萬)

6.2.4保護地生態蔬菜 6畝棚×30000元/畝=18元 (16萬)

6.2.6生態桃園 6畝×400元/畝=0.24萬元

6.2.7生態葡萄園 6畝×400元/畝=0.24萬元

6.2.8生態桑園 4畝×600元/畝=0.24萬元

6.3. 養殖業 :44.72萬元

6.3.1生態肉食牛 100頭×2800元/頭=28萬元 ( 30萬)

6.3.2生態雞 1000只(發酵牀)×35元=3.5元 ( 20萬)

6.3.3生態豬 100頭(發酵牀)×1100元=11萬元 ( 26萬)

6.3.4生態魚 22畝×250公斤×2.4元=1.32萬元( 12萬)

6.3.5生態蚯蚓 3畝×3000元/畝=0.9萬元

6.4 菌草產業 (白色產業)

6.4.1 生態食用菌 2個大棚×14000元=2.8 萬元 ( 5萬)

6.4.2 堆肥(微生物營養液) 0.2萬元

6.4.3 發酵飼料 0.3萬元

6.4.4 發酵牀 6000元×2=1.2萬元

6.4.5 沼氣 2.8萬元

6.5 排灌設備 6 萬元

6.6 養魚池、垂釣場 6萬元 ( 2萬)

6.7 生態餐廳 6萬元 ( 3萬)

6.8 生活、辦公、倉庫用房 10萬元

6.9 環境教育、技術培訓區 10萬元

6.10 修路、節能路燈 4萬元

6.11 休閒娛樂廣場、停車場 3萬元

6.12 勞務費、管理費 16萬元

6.13 不可預見費 10萬元

注:括號中爲該項目產值

7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評估

本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實現產值146萬元/年,淨利潤48萬元/年,投資回收期5 年(含建設期)。

本項目以保護生態環境爲前提,對於減輕農村面源污染,促進農村和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項目對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項目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城鄉互助的模式,使農民穩定的增加收入,使市民能夠獲得價格較穩定、安全的生態農產品並得到與農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平臺,是抑制通貨膨脹和維持社會穩定的優化的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