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課評課稿(通用17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複習課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複習課評課稿 篇1

今天下午聽了李曉莉老師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複習課,感觸頗深,原本枯燥、乏味的複習課在李老師的精心設計下,變得生動、精彩。在此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李老師設計了勇闖五關的教學環節,激起一年級孩子的熱情,每闖一關都很開心,接受下面一關的挑戰時又是無比興奮。這切實迎合了孩子們的心理特徵,滿足孩子的求知求勝心理。

從第一關的“看哪組算得又對又快”,到第二關的“考眼力,按一定標準分類”,到第三關的“比細心,擺一擺,填一填”,再到第四關的“發現規律”,最後到第五關的“計算高手決戰臺”。每一關都層層深入,從現象到規律,使孩子在腦海中自覺構建數學模型。每一關都相輔相成,從點到面,再回到點,使孩子在計算中學習去尋找規律,然後用規律去解決計算問題。

但是李老師在教學第四關“找規律”時,沒有深入點撥孩子去發現規律,而是一筆帶過,略略地講了一下,導致孩子們在進行第五關“計算高手大決戰”時,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礎上,而沒有運用本節課該學到新規律,最終還是由老師回到第四關,再去講規律,又因爲已是下課,所以又是略略地帶過,孩子們並沒有時間去經歷思考的過程。

複習課評課稿 篇2

《稱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新教材。這是一個有趣味的故事,課文洋溢着時代氣息,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文質兼美、語言典範,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啓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蘇肖華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爲本、以疑爲線、以讀爲主、以拓展爲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所帶來的效果。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蘇肖華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刺蝟”和“小獾”對話的特點,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從而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蘇老師能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握時機,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貼近兒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導入時說:“今天,老師給同學們介紹兩個新朋友,你們想認識它嗎?”指名看圖說出動物的名稱並認讀詞語。在這裏老師以小夥伴的身份出現,導入自然,符合低年級兒童喜歡小動物的特點,有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們來看看小刺蝟和小獾之間發生什麼事,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請大家打開書來聽讀,瞭解課文的大意,這樣過渡語言樸素,自然得體。

三、自主識字、生生互動

新字的學習,老師先讓學生在自由讀課文時圈畫出來,然後老師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書中的樹葉阿姨,也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接着出示帶生字的句子選讀、齊讀、帶音節讀,脫拼音讀,採用自學、同位互相讀、正音,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讀音,最後用遊戲的方法檢查識字的效果,摘蘋果的遊戲形象地體現自主識字、生生互動的結果。

四、以生爲本、朗讀感悟。

在以學生爲本的新課改中,提出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稱讚》一課的執教中,如:蘇老師釋題後就給學生的讀書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還採用聽讀、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選擇讀、分角色讀、扮演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展讀理解

蘇老師精心設計了展示讀這一教學環節,很有創造性,她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這樣不但能展示學生的個性,而且能爲突破重點而鋪路,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品讀感悟

在品讀的教學環節中,蘇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句子,然後重點指導朗讀。如“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抓住稱讚的話,老師通過範讀,特別注意讀好“真”“一個比一個”“香極”這些重點詞,讀好語氣,讀出感情,再讓學生評議,找出輕讀重讀的字詞,在這裏巧妙地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然後讓學生動作示意讀、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讓學生評價,老師在評價中稱讚和表揚學生,給學生帶來了好心情,師生起到互動的作用,也爲培養學生的朗讀開了綠燈。這一步教學環節很紮實,切實體現爲培養朗讀能力而設計。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接着,蘇老師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找出兩隻小動物其它稱讚的話,蘇老師又抓住了小刺蝟和小獾對話的其它句子,培養學生從朗讀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爲什麼還要稱讚他呢?蘇老師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又如“小刺蝟走到小獾身邊,拿起板凳仔細地看了看”,她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設問你懂得了什麼?應該怎樣讀?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經會做椅子了”,這裏引導學生明白從粗糙板凳到會做椅子,這一過程,是被小刺蝟稱讚後,小獾纔有這麼大的成就,這是來之不易的。又如“謝謝你,你的稱讚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勞!”這就是好心情帶來的奇效和價值。小刺蝟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蘇老師根據課文對話鮮明、有利於培養朗讀的優勢,抓住讀好對話訓練爲突破口,採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品讀和評評議議,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真諦,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3、悟讀延伸

蘇老師承着品讀感悟的學習熱情,通過質疑引導知識延伸,情感得到昇華。如“假如小刺蝟一開始不是稱讚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會有什麼結果呢?”這一質疑,學生思維又一次激發,思維探索縱橫發展,學生躍躍欲試,爭相各抒己見,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五、實踐活動、拓展思維

蘇老師爲學生設計了實踐平臺:自己選一個家人,發現他的優點,誇誇他的優點。讓學生以讀引讀,以讀引說,理出了人間的真情美,懂得了從平淡中見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維,培養了語言,提倡了學習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六、提出一點小建議

1、課件出示的生字“liu”字的聲調標錯第一聲,課前檢查不夠認真。

2、個別讀的形式比較多,齊讀多,面不夠廣。

複習課評課稿 篇3

這次優質課活動中,我聽了麻曉菊老師設計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是一堂實效性強的、結構完整的複習課。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以練爲主。練習的設計具有啓發性和思維的價值。練習題也非常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練習到拔高練習,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性,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這節課中,麻老師結合已學知識內容設計練習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讓學生根據兩條信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說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瞭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着力實現師生的民主與平等關係,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以小組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爲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爲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在複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溫習補救,使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

3、體現了以練爲主。

整節課練習形式多樣,題型設計科學性,知識對比訓練紮實,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爲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繫。麻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增加優化訓練,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

複習課評課稿 篇4

聽了張老師的《三角形全等的條件複習》課,張老師的這堂課是一堂複習課,總體設計是好的,先複習再應用。本堂課選用了一、輕鬆過關(2大題),二、探索發現:例1、例2,三、知識搶答:4小題,題型較豐富,並且每次學生回答對了都能給於學生掌聲鼓勵,再加上知識的搶答,大大地加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張老師整堂課都能面帶笑容地看着學生,無論學生能否回答出來,他都能不慍不火,真是難能可貴。而學生即使不會,也都能那麼專注,這可見張老師的魅力所在,課後張老師又能提醒學生把不懂的地方寫在紙上,交給老師,對於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老師下節課再講,這些環節學生能認真去做的話,也確實是一好辦法,這樣學生與老師都能做個課後反思。張老師的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下面是整合全體聽課老師對張老師的幾點建議:

1、張老師這堂課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所有題目都是在課件上展示,學生整堂課都要死死盯信屏幕,對學生的視力不好,學生也看得吃力,不便於學生思考。

2、這堂課的內容都是圍繞三角形全等來展開的,有些題都是中考題,學生一下要把整章知識綜合來用,未免對於後進生難度有些加大,再加上屏幕放得過快,不能照顧中等生及後進生的接收能力。對於學生不能回答及少數同學能回答的問題,應該分析細講,多加誘導,並在黑板上板書具體答案及解答過程。整堂課每題基本上只有幾個優生在搶答,老師應多給中等生及後進生回答的機會。

3、複習課的特點重在兩個方面:鞏固和提升。每題基本上只有幾個優生在搶答,似乎達不到鞏固和提升。複習課要求教師的選題上要精,本節課題量較多,可坡度式上升不明顯,例1和例2實際是一樣的,只選一題即可,而最後一題,老師不要過早提示,可讓學生先思考,實在不行,可再適當提示。

4、學生思考問題時,老師要安靜,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複習課評課稿 篇5

這節課一改以往傳統複習的模式,走出了一條複習教學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對象,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教學本節課時,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改編和加工,使教材變得生動活潑,更貼進學生的實際。比如:課本上是傳統的相遇問題,而這節課出示的是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情景:發生在本校校長和教課教師之間的求兩校距離的問題。例題的結構沒變,但是呈現形式卻是鮮活的,具有實際意義的需要迫切解決的求“兩校之間的距離”。這樣的設計更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解決問題的渴望。

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六、一兒童節是每個學生都矚目的節日。接受來自於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別人爲這個節日所準備的活動,更是學生樂於傾聽的,更有興趣的事情。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六、一”兒童節這個話題,創設出了一個個鮮明的現實情景,使學生學習的材料變成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的數學。教師利用這個話題引出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再讓學生解決在這個話題裏情景裏產生的問題,嚐到了成功的樂趣。這樣的設計,使枯燥乏味的應用題複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具體。使學生得到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愉悅,體驗到了用數學的快樂。

3、採取多種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應用題複習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聯繫與區別。本節課的複習教學,第一題讓學生口頭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兩個最基本的數量關係式,梳理兩種算法的解題思路;第二題着重複習,先讓學生做出這道題,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得出算術方法與方程法的聯繫與區別:都是使用同一個數量關係式,不同的是算術方法需要把數量關係式變形,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方式,而方程則是直接利用數量關係式列出方程,是一種順向思維的方式。接着讓學生觀察比較兩種方程的解答過程,讓學生得出方程與方程在解答上的聯繫,方程與算術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題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做,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學習第二題的方法的去主動複習整理。在課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議一議,想一想,去爭辯,去探索。像這樣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學習,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願意去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使有限的課堂時空變成了人人蔘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

4、評價方式多樣,並且來自於學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新課標提出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在這節課中,教師在充分肯定、激勵性評價爲主的同時,多次採用了學生自主評價。如:學生說等量關係後,全班學生一起判斷對錯;兩名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數量關係式後,全班評,那個學生(說得比較複雜的)自已評;當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後,請學生批改。儘管投入的時間並不多,但能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來自學生羣體的評價。加上教師非常親切的話語和積極的鼓勵,課堂成了十分寬鬆和諧的學習空間,課堂教學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師生之間的心知交往的過程,更有利於學生學習,從而也在評價他人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複習課評課稿 篇6

11月25日,我有幸聽了曾小豆名師工作室成員張**老師的一堂複習課。張老師展示的是《圓的基本性質複習課》。

課上,張老師以“轉”和“折”兩個角度引出圓的旋轉不變性和軸對稱性。並以圓的旋轉性爲出發點將弦與圓周角的問題拋出,讓學生思考多種求解方法,從而簡單的複習圓心角、弧、弦心距、圓周角、弦等知識點的聯繫以及垂徑定理的運用。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基本性質的瞭解和認識。

本節課,張老師設計的綜合型較強的圓與動點問題,是本節課的亮點所在,在給定的條件下,老師先讓學生嘗試性的出題,然後學生自己解決,課堂效果較好,學生樂學其中。最後老師出手,將難題拋出,學生獨立思考並分析解決。整堂課,思路清晰,內容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另外,張老師的將圓的知識結構化,問題設計又充分體現着綜合性,結合富有新意的板書,使人印象深刻。

複習課評課稿 篇7

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來創設學習情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充分發揮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路,通過“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這一系列活動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分析現象後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培養了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使其真切地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結合科學發展的現實向學生說明隨着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物質的瞭解也會更加細緻,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嚮往,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

亮點一:教師能夠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本章實知識點,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增進了理解和記憶能力。

亮點二:利用中考題讓學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識點的題型。

亮點三:板書清晰,結合多媒體教學,與學生的互動較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不足之處:

1、有點緊張,語言不夠清晰、簡潔。

2、多媒體的使用要恰當:注意課件,板書,視頻之間的平衡。不要過渡依賴多媒體,忽視實驗的重要性。

本次化學教學活動對我的啓發:教師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後都要善於思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點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

增加對學生的瞭解,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接收學生在學習化學上存在的疑問等有效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也能增加師生的感情,令課堂氣氛愉快,促進師生互動,增大教學效果。

提高化學用語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多留意教學上的細節方面,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化學基礎。

複習課評課稿 篇8

日前在**一中聽了洪老師的一節公開課,洪老師的課應該是一節成功的複習課,總結起來有如下特點:

第一,教案簡明,實用性強。環節清晰,項目齊全。可以說簡約並不簡單。

第二,教學目標確定具體明確。集中、聚焦,適應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複習不要一輪一輪的來,要設置專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一個一個的突破,內容不怕少,問題不怕小,只要能解決就能形成積累。貪多貪大可能會浪費更多的寶貴時間。

第三,環節設置精心、有科學性。直擊中考——提出問題——總結規律——鞏固強化——提升訓練;教學活動靈活有變:師生互動——小組研討——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相互評價。

第四,課上有幾個亮點:

1.本節課定位堅定不移,是在幫助學生梳理記敘文考點知識及解題的方法、規律,不是在規範答案,課堂是有效的。

2.課堂小結不是由老師來主管總結,由學生來談感受,談收穫,提問題,體現了課堂的民主性。

當然,有些細節還可以做得更好些。比如:交流研討環節學生活動不夠充分,如果引導學生把思維過程呈現出來,那就等於老師有了內力。

整堂課上,洪老師看上去精神很放鬆,他的語文素養足以讓他在今後的教學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這一堂課給我們的啓示是:

1.嚴格依照中考說明設計教學;

2.教學切入點要小,要敲,要有突破;

3.複習課要總結規律,提升能力。

複習課評課稿 篇9

這學期,我們聽了兩堂初三英語複習課,其中徐秋妍老師上的一堂複習課讓我印象深刻。

徐老師運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提高課堂效益,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等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主動地發言、質疑。在本節課中教師既有講解,又有思維方法的引導和解題技巧的歸納,既有評學生的解題中的不足,也評學生答題中的閃光點,既有總體性評價也有個性化評價,即有老師的“講”,也有學生的“講”,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與學生進行了真實而有效的互動,關注個性差異,體現人文關懷。徐老師的教學設計不僅把語法講解與語篇練習進行了有機結合,而且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大膽創新。

從徐老師的盡心設計的環節看:引導學生通過圖片和標題猜測生詞的含義;指導指導學生對全文快速閱讀,瞭解文章的大意,強調了語篇的重要性。有效設計了課堂練習,它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設計的練習題,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進行大容量、快節奏訓練,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識,並鼓勵學生巧用關聯詞,增加書面表達的色彩和觀賞性,從而在中考作文中獲得高分。

複習是知識的再現、鞏固與提高。複習課教學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補缺,鞏固提高。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概括,揭示有關規律;幫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識間的聯繫,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力求讓學生在比較中鑑別,在運用中突破,理解中記憶,使每個學生通過複習課的教學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提高

複習課評課稿 篇10

聽方衆老師的課,無論是在教學設計思路上,還是在課堂教學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從本節課看,這節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方老師課前認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學過程有條理性,基本上達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方老師圍繞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對一元一次方程進行了複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了這章知識的三大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應用,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爲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的”的教學模式。而且每個知識點後面都附加了針對性強,有梯度的練習題,還抽學生自己講解,效果真的不錯。

我自己認爲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是非常完整的,過程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始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應該說是一節成功的公開課。

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一直以來,我們都有感覺應用題是學生的薄弱環節,所以教師是否應對應用題應做一定的分析,幫助學生尋找其中的等量關係?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時候,先複習回顧等式的性質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設計有本末倒置的感覺。

3、對於方程的解的檢驗,在剛接觸一元一次方程的這個時候,我個人覺得應該寫出它的過程。待學生熟練後可以省略。

4、是否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像第一個應用題,教師給出的答案太快了,學生根本沒足夠時間去考慮。

5、能不能適當地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從而使得課堂的氣氛更好。

複習課評課稿 篇11

本節課王老師針對中考要求、中考體型,對銳角三角函數作了系統的複習。從特殊角三角函數和單一的銳角三角函數到新體型與綜合性較強的體型,都配有相應的練習與思考。在教學中,教師以指導爲主,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題量大,內容廣,而學生的能力顯示也很強,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在這方面的基礎相當紮實,本節課多媒體體現了很大的優點。

縱貫全過程,這麼大的體量及體型,也只有象三(2)班這樣的班級才能實施,王老師抓住了班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從目前中考來看,好象難度沒有這麼大,略顯過難。對於有些題還有多種解法,爲讓學生充分發揮,涉及實際應用的問題也沒有設置,有點趕時間的感覺。

評《銳角三角函數》

這節課針對以中考考綱中“三角函數”的內容、要求爲基礎,突出考題熱點的形式。細仔地考慮了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技巧技能方面入手,列舉了學生難以理解及易出錯的題型(應用練習中確定值的範圍)和近幾年對“三角函數”這一節以開放題的形式出現的例題。把新舊知識融爲一體,通過數形結合方法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進一步到理性認識,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有進一步的突破。

本節課還體現了以“教爲主導,學爲主體”和“認識過程”的兩個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讓學生成爲教學的主體。達到發展學生個性的目的;通過問題的情境設計――探索――應用,讓學生經歷認知過程,學生學科能力。這也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氣氛活躍,老師通過啓發、點撥、糾偏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創造和發散思維能力。能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課堂容量,提高效益。

本人認爲這一節課不論從設計(過程、例題選擇)、教學(教法、學法)以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等方面分析評價是成功的。

有幾點與王老師共商:

在應用練習中確定值範圍是否可結合三角函數表的變化規律來選擇;

說明siaα+cosα>1時,直接用定義更簡單;

(3)已知tana=2,則sina-cosasina+cosa的值爲。可用多種方法開拓學生思路。

評銳角三角函數

中考複習的第一輪以基礎知識的複習、基本技能的訓練爲主,王老師從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同角(餘角)三角函數關係、特殊角三角函數值展開知識點的複習,然後緊跟教學大綱,選擇了幾個典型例題,檢查所學知識點的好與壞,而後根據中考新趨勢,選擇了幾題新題型,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題型結構。

1、幾個典型例題的選擇,緊緊圍繞知識點的應用,並且向學生進行了一題多種解法思想的滲透,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

2、閱讀理解題的佈置符合中考的新形勢,要求學生靈活應用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可以檢驗學生駕馭學生知識的能力。

3、例題的選擇合理、新穎且有難度,即有常見的基本計算與證明,也有一定難度的探索型、操作型問題,更有對於知識點綜合應用的綜合題,層次鮮明,滿足了不同奮鬥目標學生的不同要求。

4、缺少在課堂上檢查學生對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可以適當的請學生來敘述和板演。

評《銳角三角函數》複習

本節複習課王老師的教學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通過複習知識點、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幫助學生使知識與能力共同發展、提升,如特殊角三角函數值,王老師在幫助學生回憶特殊角三角函數值的基礎上,觀察、分析、發現三角函數值隨着角度變化的變化規律,及正弦、餘弦值的變化範圍等,緊接着的應用練習有較強的針對性,師生平等的交流,可以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能動的知識建構。

三角函數是反映三角形邊角關係的函數,它的解題過程富有解題技巧,弄得好又爽又快,弄不好一團糟。王老師精心選擇了一些好題,讓學生歷經認知、探索的課堂教學過程,如計算tan29°tan60°tan61°和已知tanα=2,則sinα-cosαsinα+cosα的值爲等,王老師讓學生思考以後,合理地點撥、糾偏,確定解題途徑,使學生有一種“提升”的參與狀態。

能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展現出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的潛在影響力,是學科教學體現教書育人的一個重要方面。

評《銳角三角函數》複習課

銳角三角函數的基本概念是中考命題的熱點,是中考的重要部分,也是後續幾個幾何學的基礎,同時還是數形結合思想、轉化思想的數學思想的啓蒙教育階段。

王勤勇老師的這節課本着“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放手讓學生探索,教學中通過典型實例啓發和幫助學生分析、比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破了內容比較抽象,概念性強,思維量大的難點,達到了預期目的。

教學過程中,知識內容安排主要分三個層次:基本概念與計算、探索性問題和操作性問題,例題的選擇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思考性,而且每一問題容納的知識點比較多,綜合性強。王勤勇老師能敢於創新、敢於探索,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這節課,課堂教學效率高,訓練量和訓練深度適宜,教學環節安排比較合理。能注意到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暴露出的問題,能及時準確地糾正,應變能力較強。如果教學目標達到了,學生確實增長了知識,能力上有所提高,就應該認爲是成功的公開課。我認爲,這節課是成功的中考複習課,值得我學習。

評銳角三角函數複習公開課

這是一節初三總複習課,內容是銳角三角函數。下面我從教學目的,教材選擇,教學過程,教師素養這四方面簡單評說一下。

一、教學目的

本節課目的明確,緊扣大綱要求,對銳角三角函數進行五方面的講述,通過一堂課的教學,大部分學生能熟練掌握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及特殊三角函數值及其運算,達到了預計的效果。

二、教材選擇

在教材選擇上與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例題,練習的選擇面向全體學生,難度適當,具有典型性,既複習了原有的知識,又對原有的知識作了深化,拓展。

三、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王老師從五個方面來複習銳角三角函數,整堂課知識網絡結構一目瞭然。每一方面都是先系統的列出知識點,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重視“雙基“訓練,教師除個別例題輔以分析解題思路,主要以學生思考、練習爲主,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

四、教師素養

另外王老師對教材,教學大綱理解的非常透徹,對課堂把握能力強,反應很快,能積極跟上學生的思維,因時制宜的調整教學節奏,語速快而清晰,教態、板書也能給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富有感染力。

總之本節課能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並且選題好,容量大,思維密度強,教學信息反饋很好。

複習課評課稿 篇12

今天,初中全體語文教師聽了王萍老師執教的《古代詩詞五首》。這節課,王老師帶領大家賞析了《望江南》和《武陵春》。

《望江南》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餘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着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武陵春》爲李清照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在本課教學中,王老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主人公那意味深長,離情正苦的情愫,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人生與愛情的感悟。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學生第一次學習“花間詞派”的詩詞,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走進這一片文學的新天地,在上課伊始,王老師用優美的語言娓娓道來,加上精美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情境,爲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王老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爲本”,重視課堂朗讀和背誦,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本,在學習兩首詞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大膽發表看法,學生賞析到位,妙語連珠,堪稱精彩。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王老師結合詩詞特點,以調動學生興趣爲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兩首詩詞的情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營造的情境,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生動形象的語言美。

但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課件上,有幾張課件有文字的脫漏,以上幾點只是自己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複習課評課稿 篇13

非常高興能坐在這兒與大家一同分享、交流,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中考物理複習研討”,既然是中考複習研討,我們的討論如果僅僅圍繞着一節課的得失,可能今天的研討的效果會有些折扣,既然是中考複習研討,我們的立足點必須放在中考這個大的背景下來展開,如何實現中考複習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其落腳點又必須迴歸課堂,又必須要在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中來展開、實現,又繞不開課堂。因此今天接着閆老師的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個想法。

一、如何觀課、議課:“三看一回頭”

1、看三維目標是否有機融合;

2、看教學結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3、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否有效

一回頭:反思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課程目標的最優化

二、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目標一節課的重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靈魂和方向,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課堂教學知識可以分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而隱性知識則是冰山下的絕大部分,是方法和情感知識。教學中必須由知識目標逐步地向方法目標和情感目標過渡,知識是工具、是載體,而方法和情感則具有教化作用。本節課,閆老師僅僅圍繞“歐姆定律”這個核心進行設計,教學目標定爲準確,精心的設計,突破知識本位的侷限,讓學生親歷多種學習活動過程(回憶再現、重現實驗過程、智能平臺訓練、溫故知新等),讓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提升能力。

三、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合理、有效、科學。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教學內容組織不當,學生要得到有效的發展,將是十分十分困難的。爲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課堂教學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

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應環環相扣、由淺入深、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和人文性爲一體;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簡潔明快、體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祥”“略”得當、體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重點突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結構設計是科學、合理、有效的。

四、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改變學習狀態和內心體驗,從“受逼”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爲“想探究”和自主學來提升智慧。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體驗和感受的機會。物理學中流行着這樣的一句話“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整個課堂教學中,閆老師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五、反思。葉瀾教授曾說過“一節成功的課是常態的課、是有遺憾的課、是值得改善的課。

問題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高效的教學,應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之中,通過活動讓他們在經歷智力的探險從而提升智慧。問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有了問題學生要想辦法去解決,就要思考,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思考解決對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或困惑,這就要尋求幫助。可能會向課本資源求助,這樣就形成了生本互動,也可能向同伴求助,這樣就形成了生生互動,還可能向教師求助,這樣就形成了師生互動。這樣,在學生求助的過程中就形成了生本、生生、師生的立體互動,這樣的課堂是積極的主動的、也肯定是生動的、高效的。

1、上課伊始,教師通過一個問題“添加條件編題目”的創設,爲學生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由發揮,設計的非常好,如果能以此進行深處挖掘或以此爲契機對學生不斷地進行追問、質疑問難,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質疑問難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辦法,這樣,不僅僅能對一些基本知識點進行回顧、喚醒,更能形成知識的整合。可惜的是,上課教師僅僅把它當作一種課堂導入使用,使其教育教學的價值大打折扣。

2、課堂教學中對已有經驗的簡單再現和低水平重複不可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只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裏活動,使學生的智力活動處於適度的緊張狀態,纔有可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在開始的複習中,教師對重點的實驗進行了再現,但是這種再現只是一種簡單的重複,作爲中考複習來說,如果只是新課的機械的簡單的重複,是不能激發出學生真正的學習熱情的,複習的效果是差強人意的。在這個重現的過程中,如果能抓住學生的一些疑難和問題,對學生進行追問,可能會更好。比如在進行“電壓不變、探究電流與電阻關係”實驗的重複中,就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爲什麼在這個實驗中可以保持電壓表兩端的電壓不變,現在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了嗎?”相信有很多同學對這個問題還是似是而非的,這個在新授課教學中無法解決的難題,就可以放在這兒進行解決,並可以以此爲生長點進行拓展,比如滑動變阻器在這個實驗中的主要作用是什麼?比較一下滑動變阻器在其他兩個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關係、伏安法側電阻)中主要作用有何不同等等。

3、教師必須提出能夠引起學生探究興趣且具有思維含量的有效問題。這種問題應該是遞進式的,問題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甚至是超出教師預想的,這樣的預設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得課堂充滿活力。精心設置探究問題總是讓學生心動是第一步,善擇時機、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引導學生嘴動、針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評價,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生成新的問題,引導學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精妙所在。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是需要時間的,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思維、組織語言、形成較爲完整的答案的時間和機會,要給學生一個完整陳述自己觀點的空間,不可隨意地打斷或中斷學生的發言,要能讓學生完成地進行思維的陳述和解釋。

4、錯失精彩生成的良機。在重現“電流與電阻關係”的實驗中,學生給出了“導體的電阻與電流成反比”的結論,教師不知道是由於緊張還是疏忽,對這個問題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就過去了,非常的可惜。這明顯是一個科學性的錯誤,如果能及時地抓住、審時度勢地及時對課堂進行調整和適度的改變,以此爲時機進行生成,就可以將“電阻”的相關問題進行復習和整合。再最後的“練一練、我能行”版塊塊中,教師精心設計了三道題目,非常好的三道題目,既有知識性、趣味性,又有人文性和應用性,但是教師在處理的時候只是當作題目來處理,將習題的許多教育功能喪失掉了,使這部分的教學顯得單薄,讓人感覺只是爲了完成固有的教學設計程序。

複習課評課稿 篇14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能參加此次複習課研討會,聆聽了今天這兩節複習課,我想談以下我的幾點感受。

一、感謝

感謝教研室領導給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學習、提高的平臺,感謝兩位執教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他們精彩的研討課,讓我們耳目一新,並從中有所收穫,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二、感受

聆聽了兩位執教老師的複習課,我感受頗深,就胡老師的《文言文複習》讓我體會到“教師的一招一式,都閃耀着智慧的光芒。”一堂課的時間很有限,可是胡老師卻擴充了它的內涵:字詞的掌握,句子的翻譯,文言文的背誦積累,鞏固練習和應用都在這一堂課內得以加深印象。課堂真實有效,問題設計直接而又緊貼教材,板書簡介而具有概括力。胡老師的樸實、自然的教學藝術;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認爲古詩文的複習是個枯燥的“雞肋”環節,聆聽了這節課我對文言文複習複習課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爲下一步我們教研組對如何上好文言文指定了方向。

聆聽了郝老師的《試卷研評課》讓我想到了《學會生存》中的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於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找獲得知識的方法。”郝老師的這堂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首先郝老師做到了針對性。郝老師就試卷做了深入剖析,提煉出試卷中的重難點,有針對的進行的講評,做到有重點有突出。另外郝老師在課堂中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領。例如:修辭方法的拓展與應用、縮寫方法的技巧、習作方法的指導等環節處處體現郝老師“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答案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中的想象畫面環節,郝老師引導學生先自己談談讀了這句話,你看到了什麼?然後再談談你的方法,師進行總結方法,再讓用學到的方法自己談談再讀這句話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整個教學過程郝老師都注重教學方法的引導,關注學習策略的形成,學習過程也是由淺入深,層層剝筍。爲了鞏固學習方法的掌握,把學習能力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郝老師在修辭方法的掌握、縮句的技巧等環節還舉一反三,出示習題,當堂進行專項訓練,達到觸類旁通學習效果,從而讓學生實現從不會到清楚,從學會到會學,從明白到鞏固的發展過程。

三、感悟

通過聆聽這兩節課,讓我感悟最深的是一節短短40分鐘的複習課,怎樣讓學生去學習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這就需要教師對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剖析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引導與互動生成,做到胸有成竹、遊刃有餘,只有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深入理解與把握,纔有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以上是我的幾點淺顯的認識,願和各位領導、老師共同研討提高,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領導、老師能批評指正。

複習課評課稿 篇15

整理複習是在學生已學知識基礎上的再提高、再昇華的過程,是把學生已獲得的“線條”知識,經過整理形成“網絡”,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髮現知識上的缺陷,及時給予補救。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已基本掌握,所以整理複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包老師抓住複習課的特殊性,課前安排學生對《圖形與變換》進行回憶整理。這樣就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學生才能系統地掌握知識結構。於是就形成了本節課的第一大亮點

1)突出學生自主梳理的過程。

“看一遍不如講一遍,講一遍不如做一遍”。傳統複習課中總是由老師梳理知識,學生僅僅做了聽客和陪襯。本節複習課則讓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人人蔘與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2)體會關係,構建知識結構網絡。

本節課的第二大亮點是幫助學生體會平移、旋轉、放大、縮小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包老師設計的由三角形旋轉、圓平移、得到了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清楚體會到軸對稱圖形可以通過今天覆習的幾種變換方式組建。學生更深一層次地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理清知識結構,形成整體的認識,並能綜合運用。

3)注重開放,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第三大亮點是包老師組織學生完成一題多解的開放性習題,把圓通過平移,組成軸對稱圖形。包老師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展示。讓學生自主發現操作時可以把圓平移也可以把直線平移,方法不唯一,只要圓心和線段的中心在一直線上。練習中學生可以及時地瞭解自己有沒有達到學習要求,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特別強化訓練,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學生知識點。

4)捕捉錯誤,促進反思。

本節課的第四大亮點是包老師讓學生的錯誤成爲課堂教學資源,課堂上出現的錯誤,如果我們能正確對待,恰當地運用,就能成爲我們教學時的重要資源。在練習一的交流反饋時,包老師沒有因公開課而回避學生的錯誤,而是捕捉學生中的典型錯誤呈現給大家,通過對錯誤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學生也能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之中,爲其他學生提供了借鑑。

總之本節課是在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一堂原生態的複習課,整個教學流程設計較合理,利於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再加上課件的恰當運用,使得本節課更趨完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着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

複習課評課稿 篇16

臨近中考,如何高效組織課堂複習是所有初三數學教師最爲關心的話題,以題講題,無限制撥高複習的要求,重複機械的題海式訓練在新課改的今天已經不可取了。如何進行中考針對性複習,如何採用一種教師與學生均可接受的最佳方式上課?這次的教研活動,兩位老師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鑑。

以往復習往往是教師唱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師按照自己的構思來上課,在課堂上常是以教師講解爲主,“炒冷飯”現象嚴重,學生被動的接受,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完成學習過程,複習效果不理想。這次兩位老師都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對知識的系統複習

利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填充回憶,梳理複習內容;還將複習的內容編

成練習題,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知識點,執教者對於這部分練習的選取,題目相對簡單,但覆蓋面比較廣,並且都由學生自行完成。相比很多教師練習是自己成爲主角,強調再強調,細枝末節不厭其煩,惟恐學生再錯,教師脣乾舌燥,特別是中考複習階段各科講評較多,老重複同一模式,學生厭煩、困頓,效果甚微。從課堂的反應來看,執教者完全把學習主動權交還學生效果更好。

2、 精心設計練習題

精心設計練習題,注意內容的層次,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把握好“會”、“熟”、“活”三個階段,最後形成較強的解題能力。特別是曾老師的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練習,還注重思維的訓練,對於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3、 課堂氣氛活躍

兩位老師的課堂中都體現了學生學的輕鬆,老師教得輕鬆,整節課學生真

正“動” 起來,思維真正“活”了起來。

4、 注意與中考的聯繫

兩位老師都注意了與中考真題練習起來,形成“中考練兵場”,提前讓學

生接觸中考題型,不僅能讓學生熟悉中考的一些類型和難度,還能消除學生(特別是中下生)對中考的恐懼心理,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此外,本人認爲,到了初三,學生的基礎差異比較大,對於一些較難的地方,應該適當的提提,複習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選做題,以防止一些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象。這只是本人的一點挫見,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複習課評課稿 篇17

一、課堂教學回顧

薛老師執教的高三文科複習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首先從一個引例出發,讓學生嘗試作圖和驗證,得出知識要點,繼而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直線方程和軌跡等問題。例題只有一個,但小題很多,題題遞進,環環相扣,在此環節上教師以學生訓練爲主,教師講授和引導爲輔,共同完成本節課的整體教學內容。

二、課堂特色分析

我聽了薛老師的這節課認爲本節課設計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操作,讓學生從中去體驗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整體看來這節課的優點很多,很值得我去學習。

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一個“滲透”——德育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把德育教育與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情懷聯繫在一起,藉助古今中外數學史不惜把數學課上成政治課,卻成爲一堂蹩腳的課。其實,通過數學問題的發生和解決過程的教學,培養與鍛鍊學生知難而進的堅強意志,敗而不餒的心理素質,一絲不苟的學習品質,勤于思考的良好學風,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也是是德育教育,更是數學本質上的德育教育。本課薛老師把這種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力求“潤物細無聲”。當學生解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能給予耐心的引導。但,在課堂上,處理第(3)小題第二問時,有一名男生利用圓的定義很巧妙地給出了軌跡方程,薛老師可能沒有很好地把握表揚的機會,而是詢問學生有否最後算出答案,顯得有些匆促。

(二)堅持兩個“原則”

1、例題設計注重分層教學,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題目母體來源於學生現有教輔書《全品》,卻在原題基礎上進行了分層遞進的改編,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指向,充分尊重了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差異,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進行學習創造了條件。

2、教學過程授人以漁,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原則。

讓學生深刻經歷:通過作圖和求解基本例題回憶知識結構——通過嘗試深化知識內容——通過遞進擴展知識聯繫,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結果。

(三)落實三個“容量”——知識量、活動量和思維量

本節課所選內容以解析幾何爲平臺,卻可以集函數性質、圖像、方程、不等式於一體,例題只有一題,但以此展開的小題卻逐層遞進和推進,容量大,難度高。可喜的是,薛老師通過合理運用現代技術和整合例題,成功地豐富了知識量;加強探索與過程教學,有效地落實了思維量;突出學生板演與探究教學,巧妙地增加了活動量,值得借鑑。

(四)實現四個“轉變”——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教師角色從傳授到指導;學習理念從封閉到開放;學習形式從單一到多元。

本課初步實現了“四個轉變”是由於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策略,爲學生提供開放性的學習內容、開放性的教育資源和開放性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向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嘗試和探究、合作和交流、歸納和總結,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促使學生思維空間的充分開放。

(五)培養五種“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與提問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從引入開始,充分放手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研究問題得以逐個深入,難點得以一個個突破,能力得以一點點培養。事實上,解析幾何複習課,重在數形結合,重在幾何性質,重在靜動結合,課堂貴在“生動”,所謂“生動”,是指“生”出“動”。要樹立生本意識,立足學生“可動”;設置問題探究,引領學生“會動”;課前充分預設,不怕學生“亂動”;及時表揚肯定,激勵學生“願動”。

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認爲這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一、老師講的還是太多。聽說杜郎口中學要求老師每節課講課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否則是不合格的。一堂課,就只有40分鐘,老師講多了,學生自然就參與少了。這樣的後果就會導致學生具體體驗時間不夠,同時規範操作和演練也不夠。

第二、在學生回答引入題時,假設直線方程時,學生沒有考慮到斜率是否存在的情況,這時,老師沒有及時進行補充和糾正。一個很明顯的後果就是導致在(2)問的板演中,學生解答出錯。

第三,學生板演時沒有很好地結合圖像進行解題,這時,老師應該要適時引導學生作好草圖。凸顯解題時要從宏觀到微觀,從直覺到精確,從定性到定量分析。

第四,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很好的整合了例題,以一題可以掃遍所有的直線與圓的有關知識點,這是一種複習習慣和策略。教師在這個點上應該要向學生強調,引導學生今後複習也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整合和提升,做到既“重複”,又“學習”,這纔是複習。

第五,本節課還有一個線索,就是前面的題目基本上能借助幾何性質進行解題,而最後一問必須採用解析幾何的思路,就是用代數的方法解題,這實際上要求老師要進行總結,告訴學生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解題時,先考慮幾何性質,再借助代數方法解決,這不僅是一般的解題思路,也爲後面的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埋下伏筆。

總之,這是一堂原生態的高三複習課,讓我獲益匪淺。以上僅是一家之言,在此權當拋磚引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