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通用5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通用5篇)

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 篇1

《窮人》是九年義務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組教材第一課,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講的是在沙皇黑暗統治時期,漁夫和他妻子桑娜寧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養鄰居西蒙家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那種純樸善良的美好品質。讚頌窮人富有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小說裏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裏,這就感人至深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在掃除閱讀障礙的基礎上,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聽了楊老師的這節課,我覺得這節課有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大家共同學習:

一、這是一堂紮實、實實在在的語文課,能夠應用三段六環節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雖然運用得不夠熟練,但也體現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意識。

二、雙基教學紮實,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雙基,即在整個課堂中重視基礎知識灌輸和基本能力的培養,這樣有得於夯實的語文基礎,在解決生字、詞語、詞意等等方面尤爲突出。

建議:

1、對教材把握不夠準確,沒有全面深刻地讀透教材,因此在確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時,目標定得太多,將兩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雜揉爲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造成本節課的容量太大,致使整個課堂就很難駕馭與掌控。

2、整個課堂缺乏激情,老師連續不斷的問題,學生無從下手,形成了教師串講串問,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低沉的課堂教學模式,沒有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看不到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解決詞語的過程,也看不到學生讀書的過程,也看不到學生在讀書時在書上圈點批註的過程。

3、利用課餘時間多練習使用電子白板,讓電子白板更好地爲自己的教學所服務,不要讓電子白板成爲課堂教學的負擔或者是麻煩。

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 篇2

王老師老師講授的是“窮人”第一課時,這堂課上得很成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今天,我聽了王老師上了六年級《窮人》這一課,感受頗深。這堂課上得很成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首先,我交流一下我聽完這堂課的收穫。

在教學時,王老師通過出示預習題:自由讀文,用圈、點、勾、畫法找出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進行品味,設計出有一定思考、討論價值的問題。學生根據預習題認真研讀文本,找出自己不懂或感興趣的問題和同學討論。在全班交流時,要求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一些重點句子的思想感情。通過深層研讀,學生體會到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1、構思巧妙,別具匠心。

老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之時,問:誰願意回答老師一個問題?許多學生都不願意舉手,可能是因爲緊張,也可能因爲老師還沒出題,大家不敢貿然行事。但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老師問:我還沒出題,你怎麼敢舉手呢?學生回答說因爲我自信。老師當即表揚了他,並說機會是屬於那些自信、有勇氣以及準備好了的人的。隨即出示了5+2=?這麼一道題,其他同學看了恍然大悟,這樣一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在無形之中被激發出來了,還很巧妙地引出了課文的內容,爲這堂課最後的5+2真的等於7嗎?這個引人深思的環節埋下了伏筆。更巧妙的是,教學的整個過程是圍繞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開的。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從哪些詞句中讀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讓他們細細品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大家都發現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現時順序顛倒,於是老師就讓學生們排列一下順序,並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桑娜想問題時順序會顛倒,而這四個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卻是整堂課展開的線索。而且講解時,這四件事情與情感的體驗融合在一起,未出現任何的矯作之勢。

2、循循善誘,開拓思維。

老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非常的沉着,一點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誘。比如說,學生在文中找能體會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詞句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詞句上,一個個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沒有人能從標點符號這塊寶地突破。於是,老師不緊不慢地又重複了一遍題目,並稍許地點到了可從標點下手,這樣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並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關鍵的標點,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對桑娜此時心理活動的理解。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學生課堂上思維的活躍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見證。

3、“沉”是這堂課的最大特點。

這個“沉”是指思想的沉澱。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找文中的關鍵詞句,讀一些滲透着主人公內心思想的句子,抓住關鍵詞體會、

理解,學生的心已經被桑娜和漁父的善良感動了,把這種情感和思想都沉澱到了自己的心靈深處。於是當老師問:桑娜一家很窮,但文中爲什麼沒出現任何一個“窮”字的時候,學生就能深有感觸地回答到:他們雖然物質上貧窮,但他們的精神是富有的。當老師要他們給課文換題目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富人”。可見,桑娜一家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已經紮根於孩子們的心靈深處了,他們發出了自己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4、把握課堂教學的生成點

不少老師的課堂教學只是按着預先的設計“走教案”,較少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學生的兩次質疑教師在備課時並未預設到,但這位教師清楚地意識到,教師的“教”從根本上說是爲學生的“學”服務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定教”。該教師視學情及時生成,引導學生圍繞疑問各抒己見,培養了學生多維視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這樣的教學,豐富了文中蘊涵着的人文內涵,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5、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

語文課標反覆強調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問,明確宣示“閱讀是個性化行爲”的科學理念,語文教學尤其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思維方式和多元表達。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一點懷疑、一聲感嘆、一句批評、哪怕是一知半解、帶着稚氣,只要是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特體驗,都是可貴的。以上的教學案例很好的給我們詮釋了這一點:課堂已不是教師獨白,學生獨聽的局面,而是師生間、生生間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的成果,熱情給予鼓勵,積極引導,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多種答案,儘管認識有高下之分,但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們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他們思維活躍,情趣盎然地走進文本,與文中人物產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鳴。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釋放了情感,昇華了認識。這樣的教學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很好的體現教育“以人爲本”的理念。情智互動,言意共生——山東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課題成果展示會《窮人》評課稿我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觀察,下面,我結合觀察的內容作簡要分析。本課有兩次合作學習:一是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複雜心情。第一次用時3分鐘,第二次用時7分鐘。短短的時間內,小組長能迅速組織小組成員有條不紊地聽寫、朗讀;抽寫完畢後,大家能迅速找到對應的合作伙伴批改,並主動訂正;一位同學朗讀,其他成員有的指着書上的句子頻頻點頭,有的適時說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時,以小組爲單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無不體現出小組同學已經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機制。尤其可貴的是,同學們能把小組中解決不了問題,如“嘯”字最後四筆的筆順、“自作自受”中“作”的讀音寫在黑板上徵求大家的意見,可以看出師生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已經找到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便捷途徑,值得我們借鑑。

另外,我還發現,每個組長手中都有一張“小組合作學習評價卡”。(我特地跟學生要了一張,給大家展示一下。)在這張表格中,既有對學習情況的評價,又有對合作方法、合作態度的評價,這樣把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結合起來,對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起到了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其實,除了生生評價,教師在小組活動中的評價和指導作用,也非常重要。這節課鄒老師參與了小組的合作學習,但更多的只是傾聽,如果老師能俯下身子,聽一聽學生對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組的交流情況,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就能使學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學生參與度和教師顧及面,學生的參與面很廣,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這種面向全體、以生爲本的課堂,正是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的要義所在。除單獨發言外,本節課學生之間的交流5次,小組討論2次,上臺板書或小組展示2次,可以說學生參與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中,學生聽、說、讀、寫的多種能力得到發展。此外,學生的參與品質也很高。以第9段的學習爲例:集體默讀時,同學們能夠沉下心去讀出自己的感悟;小組朗讀時,他們能夠感情投入、繪聲繪色地讀出自己的體驗;集體交流時,他們能做到認真傾聽、互動指導,把課堂學習推向高潮。還有一點,就是教師的顧及面。從行走路線來看,本節課王老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掌握了知識,學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發展。

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 篇3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趙老師則非常準確地抓住了人物的心裏活動的描寫作爲重點品讀,通過讓學生用感情來個性朗讀,用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不但讓學生從而受到愛的教育,更讓在座的聽課老師爲之感動——心頭漾起一絲溫暖。他爲我們呈現的情感盛宴使濃濃的情瀰漫於整個課堂。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質充分張揚,精心的語言品析設計又使“工具性”特質巧妙彰顯。教學視角巧妙而別緻,讓我們領略到教師的`匠心獨運。

趙老師以“忐忑不安”爲切入點,先讓學生梳理桑娜混亂的心理活動,抓住“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他會說什麼呢?”等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潛入文字品詞析句,探究、揣摩桑娜的內心思想,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文本,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蘊含的內在情感,激發學生內心感受,從而感悟主人公善良、富有愛心的高尚品質。

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 篇4

高老師執教的《窮人》,充分地讓學生自主的讀和悟,演繹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對話、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大框架的設計很有氣勢

高老師上課很大氣。開頭以“窮人很(),但是他們很()”爲切入點,讓學生從對比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品質。如此精彩的導入,設計得耐人尋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極好地開啓了學生的思維。後面課堂教學就“哪些地方寫出了窮人其實不窮?”引導學生在這個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人物的內心思想,從而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噴發。

二、品味人物切入巧妙

高老師對課文的處理重點在兩個部分,一個是通過桑娜的表現與環境描寫形成對比,重點體會人物的善良、勤勞。這也是一般教師常做的。但她並沒有在這一部分多做停留,而是把視線放到了一個“配角”——西蒙的身上。高老師引導學生揣摩西蒙臨死前的心理,拋出問題“她爲什麼在臨死前不把孩子託付給鄰居桑娜?”進而讓學生在寫話中體會母愛的偉大,窮人的善良和體貼。真可謂是天衣無縫,妙手無窮。

三、“讀中悟情,說中悟情,寫中悟情”

本節課高老師強調了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通過“讀中悟情,說中悟情,寫中悟情”這三個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朗讀以桑娜的心理活動和環境描寫爲重點,朗讀形式多樣,有默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而窮人其實不窮則是由學生自由口味交流出來的。要求學生練筆,寫一寫西蒙的心理活動,在說寫的過程中感受到西蒙和桑娜一樣,同樣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人窮心靈美”令人肅然起敬,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同時還對本文的心理描寫進行了及時的仿寫和練習,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四、寫作特點融合教學中

高老師在教學中還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麼寫、怎麼說的,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最後又在對比中,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取向,進行了課題的辨析,讓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

總之,高老師的這堂課,真正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

窮人第一課時評課稿 篇5

雖然學校已經放了暑假,但是今天我們xx小學的教學樓裏卻格外熱鬧。我和來自不同學校的領導老師在一起聆聽汪xx老師執教的《窮人》這一課,與名師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或許是老天在故意考驗汪老師,外面下着大雨,屋裏還又停電。本來可以利用課件完整地爲我們呈現她精彩的教學設計,卻不得不因此作罷。這小小的插曲並沒有影響汪老師上課的熱情,就這樣以她的睿智,拿着一支粉筆,站在一塊黑板前開始了課堂教學。

汪老師教學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大體的教學環節如下:

一、揭題解“窮”,導入新課。

二、根據詞義,聽寫生詞。

三、整體感知,梳理文脈,感知小說的人物、情節及環境。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獨特的環境描寫。

五、再回課題,理解“窮”。

這樣的教學設計框架合理,思路清晰,教師不僅抓住了文本,而且體現了文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以她對文本的獨特解讀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開課伊始,老師就以“窮”字爲切入點,結合字典中不同的義項讓學生做選擇。最後還是迴歸到對“窮”的理解上,這樣首尾呼應的設計使課堂顯得更爲完整。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設計助學單,幫助學生完成預習,並以聽詞義寫詞語的形式檢查預習,形式新穎。整體感知課文的環節,教師抓住的是文體特徵,以小說的三要素爲切入點,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再根據人物梳理故事情節。對環境描寫的品讀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教師首先請學生用橫線劃出描寫屋裏環境的詞句,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屋外環境的詞句。再打亂順序表達並將二者作對比,讓學生體會作者這樣表達的妙用。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材內容,能讓學生學有所得。

縱觀全課,亮點很多,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善於挖掘文本,體會文本內涵。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善於駕馭課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汪老師的課堂雖然大氣,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該如何調控?

二、朗讀的效果不盡人意,教師應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教學內容如何取捨?

四、第一課時的教學如何真正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

“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要想呈現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老師必定要經過一番艱苦的磨鍊。經過這次磨課,我相信汪老師一定會再接再厲,《窮人》一課一定會在太原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