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國旗下講話稿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能夠利用到講話稿的場合越來越多,講話稿包括人們在工作場合當衆發表的口頭講話文稿,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所發表的講話文稿。怎麼寫講話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國旗下講話稿,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由我來進行國旗下的講話。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很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愛,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同學們祖國需要我們的愛,美麗的校園需要我們的愛,同學們需要我們的愛……

端午節,我們要緬懷屈原,更要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學習他的大愛,這些必須付諸行動。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

今天是5月25號,農曆五月初二。到本週四,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3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我是三年級一班的肖文軒,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糉葉飄香迎端午。

再過幾天就要到五月初五了,也就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傳說端午節有四重意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紀念忠心爲國的楚國大臣伍子胥。他在五月初五這天被楚王投入大江。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端午這天也對她進行紀念。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後人爲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蹟,乃與詩人節合併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來臨,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

1、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2、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爲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3、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4、吃糉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5、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6、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

7、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同學們,端午就要到了,你的家裏準備好了糉子嗎?準備好了艾葉菖蒲嗎?在這裏,我祝所有的老師和同學端午快樂!

我的講話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4

敬愛的園長,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小朋友,

大家早上好!我是學前班的周舒凡,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我祝所有的小朋友節日快樂,學習進步!這也是我在幼兒園度過的最後一個難忘的六一兒童節了,在這裏我要向我的老師道一聲:“謝謝,你們辛苦了!“因爲就在這段時間,老師爲了給我們編排舞蹈,真的非常辛苦,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是老師精心你編排的,我們小朋友也是全心投入,配合老師完成所有的舞蹈動作。

請大家期待我們學前班的舞蹈表演,謝謝大家!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5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本週星期四,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一天,吃糉子,嘗鹹蛋,劃龍船,掛艾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風俗。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進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20xx年後,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糉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不忘記我們的責任:爲了國家的富強而發奮讀書。從現在做起,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夯實文化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爲將來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6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公元前278年,人們爲紀念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九歌》、《天問》等不朽詩篇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的那天,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20xx多年以來,端午節成爲中華民族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說起吃糉子除了我國有這個習慣外,國外也有,如越南、緬甸、柬埔寨、泰國、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祕魯等,不過部分國家吃糉子就不一定和端午節有聯繫了。

新加坡作家尤今的散文《糉子》中提到煮糉子的情景:鍋裏的糉子,在阿婆眼裏,已不是食物,而是藝術品。阿婆臉上那專注而執著的神情,就像燒陶的藝人......竹葉,蘆葦,挾裹着古文化的氣息。代表着一種清雅高潔的人格,一種纏綿悱惻的相思,想千年前,當人們競着龍舟把糉子拋向汩羅時,不也是懷着一樣高潔的相思嗎?

可悲的是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與碰撞的今天,現代青年學生熱衷於西方的節日,導致民族情感日益淡漠。衆所周知,韓國官方及民間大量組織和個人通過主觀臆斷和無端想象將衆多歷史名人、文化傳統、歷史瑰寶“囊括”於自己的懷中。韓國已經將“端午祭”成功地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但是端午節真的是韓國的嗎?!難道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也真的是韓國人嗎?!韓國端午申遺成功,向我們敲響警鐘!做個經濟大國不如做個文化大國,只有文化強國才能晉升世界先進國家之列。作爲龍的傳人、炎黃子孫,必須爲優秀民族傳統的弘揚,國家文化遺產的傳承而努力。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節從20xx年起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此次國旗下的講話爲契機,同學們應積極參加各種端午紀念屈原活動,“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雖然,常常都有糉子吃,可這糉子,也是讓我們走近了屈原,緬懷了屈原,更瞭解了屈原。它傳承着民族感情;它能使我們瞭解古文化、古建築、民俗民風、歷史傳統;它弘揚了民族勤勞勇敢的精神;學習屈原愛國、求索的高尚人格 ,向全世界宣揚中國的魅力,讓全世界與我們共同感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同學們認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讓我們行動! HBBAN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7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而今年,端午節就在5月30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相傳是爲了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同時它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些都是被人熟知的關於端午節的俗語,生動地體現了端午節的習俗與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心目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吃糉子,賽龍舟,這些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活動,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作爲中學生,我們更重要的是知道並擁有它所代表的精神。一是爲了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體現於龍舟比賽的團結向上、勇於進取的精神,端午節更是一箇中華民族文化的展現。

同時,端午節也是一個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係的機會。鄰里之間互相送糉子,與家人一起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龍舟競渡,都是一些平常享受不到的事情。

在此,我希望大家能重視端午節,重視這個中國傳統節日。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8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端午節已到,又到了游泳的季節。游泳是青少年喜愛的運動,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防範意識,常常會發生溺水事件。每年,青少年學生因游泳、嬉水而引發的溺水事故頻頻發生,因溺水死亡的學生人數居學生各類意外死亡人數之首。市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對防止發生學生溺水事件都十分重視,每年都認真嚴格地部署落實各項防溺水工作。

爲了防止悲劇的發生,讓全體同學都能平平安安地度過夏季,學校要求全體同學都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同學們外出游泳,一定要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便於搶救,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外出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2、同學們不要去江、河、塘、湖畔或工地積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游泳。

3、游泳時要有自護意識,在身體過飽、過飢和過於疲勞都不要下水游泳;下水前要用冷水淋浴身體並且要做熱身運動;入水要緩慢,使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在水中不宜時間過長,要按時上岸休息,以防發生抽筋現象。夏天天氣炎熱,游泳者來到水邊遊沒做任何準備動作就跳下水,容易導致頭暈.噁心.心慌等不適應感覺,或出現抽筋.肌肉拉傷的事故。

4、游泳時要有自救常識和能力,若發生了抽筋現象,應一邊自救,一邊大聲呼救,以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互相打鬧、嬉戲;不瞭解水深及水底情況時,不要跳水;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人,不能參加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5、不逞強好勝,有的人自覺水性好,好表現,喜歡長時間潛泳或在深水區做各種動作,很容易因體力不支而溺水。

希望每一個同學牢記下面這句話:“生命安全高於天,父母給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沒有理由不珍惜生命。”上級各部門不斷髮文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游泳安全教育切實防範溺水事件發生。要加強管理,嚴明紀律,明確要求中小學生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領下私自下水游泳;學生不擅自與同學結伴遊泳,不到無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嬉水。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9

老師和學生: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有人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誠實、博學、有才華,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因爲堅持要對抗秦國的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在流放期間義憤填膺,寫了很多充滿愛國主義的詩,如《離騷》,《天問》,《九歌》等等。後來,秦軍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屍橫遍野。屈原的心被刀子絞着,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國家毀滅的慘狀。農曆五月初五,他寫完鉅著《懷沙》後,投河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人們喜愛屈原。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後,他們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但沒有找到。他們怕河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裏,扔進水裏。他們想用糯米餵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划船,象徵着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賽龍舟的習俗就形成了。

屈原已經去世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在這裏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以及“與日月爭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無論時間如何變遷,他永遠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者的尊重和珍惜來看待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保留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謝謝大家耐心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你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0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25日。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最後投汨羅江自盡。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稱號。最後祝同學們期末考試取得理想的成績,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謝謝大家,我的講話完畢!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1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是5月x。再過x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一提到端午節,我好像有話要說。我今天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的隨想。端午節讓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我懷想,滔滔汨羅水,悠悠數千年,拳拳赤子心,感天動地情。我彷彿看到: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臣,屈原仗義直言,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趁此機會進攻楚國,楚國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有心報國,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抱着一塊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湖面上大小船隻往來穿梭,百舸爭遊,蔚爲壯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糉子投入水中,只爲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體不被吞噬。

也許,這古老的傳說已經無法讓21世紀的現代人感動。但是,去年的這個時候,有一篇報道讓中國人震驚了!20xx年5月6日《人民日報》報道,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學教授烏丙安給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發送一份急件,說據可靠消息,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不覺得這是天大的笑話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年後中國人想要划龍舟、吃糉子、過端午節,需要向別的國家提出申請,你一定會說:開什麼國際玩笑!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還有人說:我們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陽等傳統節日本來就在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大舉進攻下漸顯頹勢,如果連端午節今後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對祖宗啊。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祭奠的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是從外部刺激了我們的神經。也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韓國保護江陵端午祭的經過至少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因爲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

由端午節想到屈原,想到去年的端午之爭,想到保護民族文化關鍵在於教化。這些就是我今天站在國旗下的感悟。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今天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紀念屈原,慶祝端午節。

衆所周知,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

?端午節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吳楚”的意思一樣。叫‘端午’就像叫‘吳楚’。《端午》中“五”字與“午”相通。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正午”的月份。還有,因爲中午是‘陳陽’,端午也叫‘端陽’。5月5日,月,日都是五天,所以我們稱五天,也稱中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季節、玉蘭節、女兒節、中秋節、圖拉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有這麼多別稱,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分歧。事實完全一樣。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從夏至節三代開始;月不順,日不順,等等。迄今爲止,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紀念屈原的學說。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賽龍舟作爲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因不忍向河水跪拜而死,很多人划着船去追救。他們衝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後每年5月5日划龍舟紀念。划龍舟驅散河裏的魚,免得吃了屈原的屍體。跨族習慣盛行於吳越楚三國。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糉子,又叫‘郊書’,又叫‘同宗’。歷史悠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糉子葉,做糉子,糉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從餡料上看,北京大棗餃子有許多北方的小紅棗;在南方,有許多餡料,如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其中,浙江嘉興糉子是代表。吃糉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繼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悠悠糉香,中華悠悠》。

紅豆糯米,這是端午的糉子;思念牽掛,這是端午的情懷;龍舟紙鳶艾草菖蒲,這是端午的傳統,也是中華的傳統。

我們總覺得“中華傳統文化”離我們很遠,但它一直就在我們身邊。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正南中天,即如《易經·乾卦》曰:“飛龍在天”,這是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的端午起源。紀念戰國屈原堅貞不屈,這是涵蓋了人文哲學的端午起源。只要我們留心,就能發現中華傳統,一直在我們身邊。即便是一雙小小的一頭方一頭圓的筷子,它也對應着中國人對世界天圓地方的理解。所以,爲何要說它離我們很遠呢?

我們這一代是新時代的經歷者和締造者,時代一直在新,我們也一直在行。然而不能變、不會變的是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讀萬卷書,明中華傳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老子》教給我們的至柔而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這是《史記》教給我們的家國大義。“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這是《弟子規》教給我們的上慈下孝、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禮儀待人。點明燈一盞,沏香茗一杯,讀書冊萬卷;博學廣識,我們才能明白什麼是中華傳統。

行萬里路,承中華傳統。撐一把油紙傘,走進煙雨朦朧的雨巷,這是江南。綠水繞白牆,紅蕊落青瓦,這是中華的悠悠。聽一聲聲鏗將有力、直擊人心的嘶吼,這是華陰老腔。一段段百轉千回的曲調,一次次臺上演員的傾力演唱,這是中華的震撼。拿一張紅紙,握一把剪刀,這是剪紙。靈動的手指剪出年年有餘、千里鶯啼,這是中華的創造。行萬里路程,觀大千世界,我們才能明白什麼是中華傳統。

思萬千緒,創中華新文化。有活水來,纔有清如許,源遠流長的纔是中華。吾輩當以知識的浪花去推動思考的風帆,以智慧的火星去點燃思想的火花,以浪漫的激情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以科學的力量去強勁騰飛的翅膀,我中華才能綿延不絕,我中華文化才能生機無限。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伴着悠悠糉香,我們迎來端午,這是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願我少年郎明我中華傳統,

願我少年郎承我中華傳統,

願我少年郎創我中華新文化!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重視傳統,弘揚特色”,再過不久,就是端午節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付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然而在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時間較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一千多年,從中反映出我國的傳統文化逐漸流失與退化。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人們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當我們站在對聖誕的霓虹燈下,不要忘記在除夕陪陪家裏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的時候,不要忘記在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團圓;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的燈會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的龍舟不再激情澎湃,當中秋的月餅再也品不出深摯的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麼?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閃加強和洗禮,傳統節日背後流傳的是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是廣博的底蘊和千年不變的民族精神,從七夕的金風玉露,到重陽的登高賞菊,從秦腔的底蘊悠綿悠綿,到京劇的唱唸坐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華夏文明浩繁的史帙中顯得那樣熠熠生光、璀璨奪目,我們是中華民族未來的棟樑之材,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國的優秀傳統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讓華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端午國旗下講話稿1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爲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着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

端午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他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去傳承!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