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倡議書:不要管老師叫老闆

 學生不習慣

高校倡議書:不要管老師叫老闆

不是出於開玩笑或不尊重

稱呼表示與老師之間親密

1月16日,新文化記者按網友“久仰微博名字難起”發佈的“倡議書”圖片,聯絡到“傳媒分院團委”,確認是吉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長春校區),並瞭解到倡議發佈的來龍去脈。

吉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的學生向新文化記者證實,這封倡議書是在2015年12月份的時候擺放在教學樓大廳裏的,被同學拍下來發到網上,近幾天又被網友轉發。但現在這封倡議書已不在原位置了。

“剛看見這封倡議書時,真是笑哭了,學院太淘了。”該院的一名大三學生推測,學院發起這樣的倡議,應該是因爲學生們對老師的稱呼比較隨意,“比如宋大大、曲姨、文哥、武哥……”她說,沒想到小夥伴們戲謔的稱呼,會引起學校如此重視,“可能學校覺得我們這麼做,是在給老師起外號。但我們並不是出於開玩笑或者不尊重,而是因爲與老師之間的親密與喜愛。”

“雖然小夥伴都覺得學院的這個倡議有些無厘頭,但多少還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四的張同學說,議裏盤點的稱呼太全面了,把同學之間的親近稱呼都列在了裏面,現在都要稱爲“學長”、“學弟”之類的,畫風變得太徹底,有點不習慣,“還好沒把寶寶列到名單裏。”

這些稱謂從何而來

這些五花八門的暱稱,到底有啥由來?該學院學生和其他一些高校的大學生紛紛“投案自首”,講述起對老師稱謂創新的原因。

姨:是一位中年女老師,上課特別有意思,簡直是段子手,同學們都特別喜歡她,覺得她很親切,但是因爲她年齡比同學們大很多,就叫姨了。

大大:是一名男老師,講課特別好,同學們很喜歡,但因爲年齡比較大,就被稱爲大大了。

老闆:有同學私下稱一位男老師爲老闆,是覺得他挺嚴肅的,而且有領導氣質。

老大:通常稱輔導員老師爲老大,因爲日常接觸得多,經常帶着我們。

哥&姐:年輕的男老師和

女老師,通常會被稱爲哥或姐,而且前面都會加上名字之中的一個字,組合起來稱呼。

淡定的老師

感覺這些孩子挺調皮 公共場合以師生相稱比較禮貌

“沒被同學取過外號的大學老師,不是一個好段子手。”28歲的趙倩是一名大學語文老師,因爲年輕、顏值高,同學們都稱她爲“倩倩姐”,“我們年齡相差不多,大家這麼喊我,比喊趙老師順耳多了。”她說,對於同學對老師的稱呼,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大家開心就好。”

雖然被學生們稱爲“宋大大”的宋義老師還是更喜歡以師生相稱,但是聽學生這麼稱呼他,他還是覺得很有趣,“感覺這些孩子挺調皮的。”他覺得,倡議書提出的關於師生稱謂的問題,確實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公共場合,以師生相稱比較文明禮貌,更能體現學校的文明風氣和學生素質。”

 頑皮的學院

大學文化應該是高雅的但不會採取措施去實際禁止

發起如此頑皮的倡議爲哪般?吉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的'一位負責人解釋,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經常聽到師生或同學之間的各種無厘頭的稱呼,“年齡相仿的老師,有的是姨、大爺,有的卻是哥、姐,同學之間還有叫小舅子的,這輩分是不是太亂了?我們真心覺得好凌亂。”

不過該負責人解釋,學院團委發起這個倡議,完全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發出號召,措辭方式上也說得比較頑皮,以便於同學們接受,而且倡議僅僅是爲了引起同學們注意,並不會採取哪些措施去實際禁止。

該負責人說,學院認爲,在大學裏,無論是交往方式還是生活內容,都應該是高雅的、充滿書卷氣的,但目前大學文化受到大衆文化的影響,高雅的東西少了,大衆化的東西多了,稱謂文化就是一種反映。

“叫姐、哥、叔、大爺等,這都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江湖文化融入大衆文化的遺留。”他說,稱謂的背後雖然反映了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方式,這無可厚非,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以傳統的方式稱呼老師、同學、學長、學姐,聽上去更符合大學的環境。

 #新文化·衆議院#

@一條道跑到黑:我覺得師生關係應該還原其本來面目,單純不代表生疏,傳統不意味着冷淡。恰恰這種不摻雜其他因素的師生情才最純粹。

@Da ncerOnFootball10:我們叫的是社長,叫什麼老闆,低俗。

@孫貝越_sBy:老師和我們年齡差不多,叫哥姐怎麼了。學校有一個年齡比較大的老師,對同學特別親切,都叫他爸。

@天涯-老夫讓你三招:其實就是一句話:避免公事庸俗化。

@哈柏哥布林:一個稱謂就能把師生關係叫庸俗了?那你把師生關係看得也太庸俗了吧。

新文化記者 趙實 實習生袁慧瑩

 古時師生稱謂

稱同學爲:

同窗、同門、同年

稱老師爲:

恩師、夫子、先生

稱學生爲:

門生、受業學生

稱自己爲:

學生、不肖徒、不敏生、愚生敬

稱對方老師爲:尊師謙

稱自己老師爲:敝師敬

稱對方的學生爲:

貴門生、貴高足、令弟子

謙稱自己的學生爲:

敝門生、敝弟子、不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