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初中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新年初中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新年初中作文

舌尖上的新年初中作文1

元旦已過,春節將至。在這又一個年關歲末之際,又一次辭舊迎新之時,儘管忙忙碌碌,但人們已紛紛做好歸家的準備,或開啓搶票模式,或整裝待發自駕遠途,一切的一切,都因孩子的笑臉在召喚,父母的雙眸在期盼,家鄉的味道在召喚,思鄉的情緒在爆發。回家過年已經成爲大多數人鐵打不變的年度大事。春節回家,在與留守孩子團聚,與獨居父母小酌,話家常,聊瑣事,享親情的同時,還離不開舉杯換盞,觥籌交錯。吃什麼,如何吃,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雖然在年味正日漸減淡的當下,吃,僅僅成了一種填飽肚子的形式,但在孩子們、父母們看來,其意義仍然不可小覷。

應景於新年假日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無疑將這種儀式感提升到極致,而且重形式更重內容的鄉食鄉味的背後,卻是對傳統的承襲,對家鄉的抒懷,對親人的思念,對鄉土的眷戀,它寄託着嫋嫋鄉思,承載着屢屢鄉情,伴隨着那色香味俱全的鄉食鄉味,渾不覺的就綴滿心房,加速了人們歸鄉的情緒,成爲勾連父母與孩子,孩子與父母間的親情橋樑。吃什麼已然不重要,怎麼吃也不再成爲話題,因爲,這鄉食鄉味中已浸滿了濃濃的鄉思與鄉情。

《舌尖上的新年》之於我不僅僅是打開了味蕾,勾起了饞欲這麼簡單,從那一張張高清極清近景鏡頭中,我不僅體會到了溢出銀幕瀰漫影院的香食香味,更感受到了濃香肆意的鄉食鄉味。尤其是重慶那老兩口,爲過節準備殺豬飯的場景,更把我的思緒帶回到童年時光,閃回於鄉思鄉情。

我的父母雖然從重慶老家支邊來到新疆已經半個多世紀,但渝鄉口音依舊正宗。所以,當《舌尖上的新年》來自重慶的老兩口操着地道的.重慶話擺着關於殺豬飯的龍門陣的時候,那種親切感對我來說油然而生。而捉豬、殺豬,把豬肉做成老臘肉的過程亦是如此的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爲我年少的時候就對這過程耳熟能詳,並親自操刀過數次。說陌生是因爲,如今過年置辦年貨已經不用再自己殺豬,老臘肉的熏製也因各種因素被放棄。但無論如何,鄉食鄉味卻沒有變。

當年,我一直以爲,爸爸媽媽這種做殺豬年飯只是因爲家鄉的習慣。後來才漸漸明白,這其中更多的其實還是對鄉食鄉味,鄉思鄉情的寄託與抒懷。而今,當我在《舌尖上的新年》中看到這對重慶老夫婦用鄉土濃郁的殺豬飯等待孩子們一個個歸鄉團聚的情景後,我更是深深體會到爸爸媽媽當年對我們兄弟姐妹數人望眼欲穿的感覺。

幾年前,我的父母已經過世。再早十數年,由於父母身體已經老化,殺豬飯也日漸減少。孩提時代所見的抓豬,殺豬,燙豬、刮豬,吹豬,洗豬腸,剁豬肉,制臘肉,烹鹹肉醃肉也漸成回憶。不過,隨着父母的故去,隨着與兄弟姐妹團聚的越來越少,這回憶也變的越來越模糊。而《舌尖上的新年》在打開我的味蕾,勾起我的饞欲的同時,更解封了我的這一段段有關年飯的記憶,鄉食鄉味中,浸潤溢滿的全是鄉思鄉情。過年回家,我已經做好了準備,你呢?!

舌尖上的新年初中作文2

說起年夜飯,估計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餃子、年糕等主食爲主,一大桌子菜的團圓飯,估計不少朋友也跟我持同樣的觀點。但畢竟作爲一個北方人,不能代表大多數,在年夜飯方面還是孤陋寡聞。我國不同地域風土民情各色各樣,在年夜飯方面自然有着秉承一方習俗的特色。這就是《舌尖上的新年》所要呈現的內容。

《舌尖上的新年》是著名的《舌尖上的中國》團隊打造的電影版,包括導演陳磊、藝術總監陳曉卿,作曲阿鯤等等全部迴歸,當然也少不了解說李立宏雄厚的聲線。另外在美食顧問的欄中,小弟看到了蔡瀾的名字,之前一直有個念想,《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爲什麼不把蔡瀾這個著名的美食才子帶上呢,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俺的小念想便已經達成了,也是一點個人的題外話。

“舌尖”系列最大的亮點就是對中華美食的展示,比起同類紀錄片,該系列對美食文化展現更多的融入了一種複雜的情懷在裏面,而非單純對美食技藝的體現,否則就跟廚藝欄目沒什麼區別。另一大特點便是該系列展現的並非廚藝和經典美食,而是獻給普通勞動者的頌歌,從普通居家的勞作到一盤看似簡單卻容納了一方文化傳承的大衆美食,“舌尖”系列展示並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覺審美。

《舌尖上的新年》秉承了該系列的一貫作風,碎片似的剪輯方式,進行了不同地域之間的組合和嫁接。但本片的特質在於,比起“舌尖”系列同一種食材在天南海北的不同烹飪方式與習俗不同,本片並沒有對某種食材進行單一的對比,因爲電影的大主題是“年夜飯”,因此本片在這個主題之下儘可能的對我國縱貫南北的不同風土民情進行展現,且作爲一部電影,在有限的時間內,沒有遵循以往在單一食材下的不同展現方式,而是追求多樣化,在短短的電影片長中,展現了多達10多個地域的40多種年夜飯習俗和食材。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一個“限時任務”的情況下,對年夜飯展現呈最大化的多樣性,而缺點自然不言而喻了,電影沒有展現餃子這種中原年夜飯必備的主食,這一點作爲中原人自然有怨念了。但話有說回來,電影主要展現的是“別人家的年夜飯”,劇組可以說略過了廣大受衆的城市地帶,而是圍着中國轉了一個大圈,從東北鄉村到內蒙草原,到陝西窯洞,還有江浙一帶的漁民和潮汕漁村,少不了的還有臺南和香港地區。電影展現的是不爲人知的年夜飯,五花八門的種類帶領觀衆領略真正“別人家的年夜飯。”

至於觀感,不必多說了,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的朋友都深有體會,一個字——“餓”。

從客家釀菜到北方手撕羊肉,從江浙魚乾到南方燒鵝,臺南地區的百搭鳳梨醬與陝北地區熱氣騰騰的年糕。前所未有的山東大糖瓜(糖瓜吃過不少,但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頭回聽說的鹹臘八粥,在微觀攝影技術和高速攝影下,刻意誇大的聲效,伴隨着李立宏的解說和鏡頭下鄉情的展現。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觀者的濃濃思鄉之情,更會直接刺激到觀衆的味蕾和大腦酮體利用率,勾起的食慾。由於是該系列首部大銀幕之作,不像電視版看餓了還是找點吃的,電影版全程下來,其觀感箇中體會。

當然作爲“舌尖”系列的電影,本片也延續了該系列的一貫特質,美食只是一種介質,通過不同地域的年夜飯展示,傳達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在“吃”的傳承和變化。才使得“舌尖”有着與衆不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