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0週年徵文

【篇一】

抗戰勝利70週年徵文

70年前的那一天,當日本裕仁宣佈無條件投降時;當不可一世的日寇終於在正義面前垂下頭的時候;整個中華民族沸騰了……那是百年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儘管我們爲此負出了3500萬軍民傷亡和5620億美元的損失。

今天,沖天的狼煙已經塵埃落定,歷史逐漸遠行,那整個民族的同仇敵愾,那支野蠻軍隊的暴行,又有誰在憶起……誰在遺忘……“大東亞共容圈”,731部隊,南京大屠殺,毒氣戰,慰安婦,萬人坑……這些血腥和無恥的記憶被那個民族強加在我們頭上時,我們得到的是憤怒,恐懼,還是悲涼?……曾經在網上看見一張攝於70年前的普通人家的照片,照片裏面,一家人其樂融融……如今,卻已無人知道,這個和睦的家庭何在,一張照片,濃縮了整個民族的悲傷。儘管如此,烽火無端,同胞有情,面對敵人的無恥獸行,全民族的抗戰開始了: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從士兵到民衆,從老人到兒童,沒有一個時候能讓中華民族像那樣團結。這是一個民族最爲悲壯的記憶,任何對中華民族悲觀失望的情緒都黯然失色!那些對所謂根性的嘲笑此時顯得是那麼蒼白!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對命運的最後抗爭,結果是,他們最終獲得了勝利!拼死廝殺的戰場已經滄海桑田,苦難的傷口只在陰天隱隱作痛。今天,我們用一個民族的誠意鑄劍爲犁的時候,一衣帶水的鄰國卻總在我們的傷口上撒鹽……擴張與侵略,我們不能遺忘,因爲這是可怕的背叛!

歷史終究會被憶起因爲我們不能遺忘……

【篇二】

在8月逼人的暑熱中,去盧溝橋參觀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紀念館裏人流如織,摩肩接踵。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週年之際,伴隨着各種紀念熱潮,出現這樣的場景並不足怪。但在沒有慶典的平素往常,該如何推進人們追懷歷史的腳步,延續人們重溫歷史的熱情?

不久前,曾有調查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年輕人進行了“二戰認知現狀”調查。數據顯示,二戰對於年輕一代已越來越“遠”;對於一些二戰的關鍵詞,知道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70年過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理解領悟過去那個時代的'悲慘和傷痛,也永遠難以感同身受侵略戰爭的罪惡和災難。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讓今天的人們記住,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最殘酷壯烈的戰爭,發生過侵略者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有過先烈們浴血抗戰的驚天壯舉,有過“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壯歷史,卻是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都不應當放棄的。

人是不能不懂得歷史的,人們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據調查,74.6%的年輕人希望加強關於二戰歷史的教育,九成的被訪者認爲類似今年的紀念活動今後還應繼續。這樣的期望讓我們反思,我們是否很好地創造了讓年輕一代走近歷史的契機?

應當承認,我們對後代的抗戰歷史教育還有不少欠缺。今天我們的歷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學校裏開展,由於方式的單調沉悶,在孩子們眼裏,它只是教學大綱上的一個章節,是需要背誦、考覈的一種“知識”。而在一些國家裏,類似的歷史教育形式多樣。比如,讓學生選擇一位在戰爭期間被害猶太人的名字,然後用課外時間調查他的歷史和被法西斯殺害的經過,最後全班交流各自的報告,老師根據完成情況打分。

這樣的教育不但切實有效,而且震撼心靈。孩子們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逐漸由一個生命的消失,一點點揭開那段驚心動魄的殘酷歷史。它讓已經開始有獨立判斷和分析能力的孩子們,不僅記住了歷史的真實,也獲得了研究歷史的視角。

時代的場景變化太大了,要讓年輕一代真正記住歷史,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說教上。真正完整有效的歷史教育,是應當融會在生活之中的。它不應當僅僅是在紀念館裏才能看到,只是在書本中才能讀到,它還應當以豐富、適當的形式滲透到我們居住的街區和生活的種種場景之中,這樣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化爲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參加過70年前那場戰爭的老兵們這樣說。但願我們的歷史教育,能夠早日讓年輕人面對殉難同胞的靈魂作出回答:我們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