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傳統美德。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傳統美德的故事吧。

  百善孝爲先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

  忠孝仁義禮智信”

應該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幾千年了。 “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着這個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仁義禮智信”稱之爲“五常”,(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現在有必要學習發揚廣大。

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忠的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保持肅穆恭敬的態度。後來,引申爲人要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爲“忠君愛國”,正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方面,抗金名將岳飛被認爲是“忠”的典範。現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爲愛國,這是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忠於職守,就是忠於你的單位、忠於你從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當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鐘,不能佔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鄧小平說的有些人那樣,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融爲一體,兒子繼承老子,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稱之爲“孝”者。“百善孝爲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強調孝道,並且有絕對化的思想,如“父命難違”、“父叫子亡子必亡”等,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維繫社會的最小細胞家庭的基本紐帶,如果子孫不孝,這個家庭就將亂套,這個國家就將亂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尤其是對待父母,關鍵是要真心愛敬,缺乏愛敬,不贍養父母,就跟養個豬養個狗沒有什麼區別了。孝道的另一引申義,就是要尊老敬賢,一個社會只有這樣,老者有所養,賢者有所尊,這個社會就文明進步。一個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時,卻不能矇混一世一定會被社會拋棄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爲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爲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爲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達到和諧的最佳狀態,《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一定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現在衆生平等的狀態,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於一種平等的理念,那麼善良將成爲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爲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爲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爲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於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於與醜惡勢力做鬥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爲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爲我們來說,就是積極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裏扒外的事情。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父母教子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顥)明道、程(頤)伊川的母親。她對公婆盡孝道,治家有規矩講家法。她性情謙和隨順,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須報告 大中公而後行。她從不打奴僕,若見子弟對僕人稍有呵責,必定教訓說:“人的貴賤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她待婢女僕人很寬厚,處處怕傷害他們;而對孩子, 一有過錯,小的責問批評,大的請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過才罷休。

她曾說過:“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於當母親的隱瞞其過錯,父親不能得知,因而無法及時教 訓於他。”程母生了六個兒子,死掉四個,只剩下明道、伊川兩兄弟,怎麼不極其珍惜!孩子才幾歲,走路跌倒,僕人急忙抱扶,程母總是斥責孩子說:“你若慢慢 走,會跌倒嗎?”吃飯的時候,她讓孩子坐在自己身邊,若孩子要嘗名貴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說:“小時處處滿足他的要求,長大後怎麼得了呀!”孩子要是與 人爭執、吵架,雖然兒子是對的,她也不袒護,說:“擔心的是他長大後不能受委屈,不擔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從小時候對飲食衣服一點挑剔都沒有,也絕無惡言罵人。二人長大後,成爲宋代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