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傳承美德作文五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美德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傳承美德作文五篇

傳承美德作文 篇1

作爲一箇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我們勤儉而誠懇,友善而勇敢,這是叫億萬炎黃子孫倍感驕傲的傳統美德。

勤",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最聞名於世的。中國人以農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年累月辛勤地勞動,以汗水換來碩碩豐成,造福子孫後代;同時也因爲"勤",加上極富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中國人創造了四大發明、圓周率、渾天儀、(本草綱目)等等智慧結晶,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篇章。

中國人是勇敢的,有傲氣的。南宋名將岳飛以精忠報國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爲國家,爲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抗敵,保衛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終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後從容就義。他曾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何等壯烈感人的豪語!他們的忠義能與日月爭光,在民族史冊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跡!

中國人愛國,對自己的國家有着非筆墨可形容的深感情。愛國詩人陸游在遺作(示兒)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對死亡泰然處之,臨終時還念掛着國家民族的安危,是多麼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學家及政治家范仲淹,憂國憂民,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爲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情操。翻開中國歷史,這樣爲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則徐、孫中山、周恩來等等,真是數之不荊(此兩段說"愛國",例舉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的愛國人物,議論中有強烈的感情,用語形象,如"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

孝道也是中國傳統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臥冰求鯉""黃香暖席"的故事,廣受傳頌。而古詩裏的人物花木蘭更是家喻戶曉,她爲免老父再受征戰沙場的痛苦,決心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

反觀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變得淡雹冷漠,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際關係,缺乏彼此的互諒關懷,完全沒有溫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引發的倫常悲劇,差不多每天都可在報紙上讀到,在新聞報導中兒女一朝飛黃騰達後,便對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風餐露宿的事已屢見不鮮;人們的浮誇作風,自以爲是、吊兒郎當的處世態度隨處可見,實際上,這種人是名副其實的"井底之蛙",常不可一世地自我吹噓,對他人的才華不屑一顧,甚至冷嘲熱諷,完全不明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這的確是現今社會的一大哀歌。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若這些社會弊病越來越多,越積越深,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我認爲,中國傳統美德是醫治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在這個時代,有重新提倡其價值的必要,以廓清社會歪風,爲年青的新一代培養優良的品行、淳樸大方的風度,重見我國道德文化的光芒。

孟子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者,正圓之器;距者,正方之器”。所以,我們應當時時刻刻都遵守規則。規則不僅保證着我們在工作中,學習中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帶給我們高效率,甚至保證着我們的心靈自由,知道有所爲,有所不爲。讓規則看守世界,是生命的聖潔花園,是人人嚮往的天堂。心中有正義良善的規則,猶如靈魂有了信仰,人們的生活才享受更多的明媚陽光。

雷鋒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乾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所以,我們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一羣大雁結伴飛行,它們爲什麼可以飛得更遠呢?我們有了團隊,在團隊的努力下,我們爲什麼就能實現更高的目標呢?這些只能說明集體是個人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是獲得友誼的橋樑和紐帶,是我們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因此,我們應當熱愛集體的利益和榮譽。讓我們爲集體添一片綠葉,奉上一束鮮花,做出一份貢獻吧!

荀子說過:“人無禮則補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的習慣。有句古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今天,在我們的身邊,文明禮儀就像和煦的春風,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絲絲溫暖,縷縷芳香。

其實美德還有許許多多,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應該以堅持德育爲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讓祖國的明天更好。

傳承美德作文 篇2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於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爲仁、義、禮、智、信,屬於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由於時代的侷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於妻子之上,自恃爲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至於部分已爲人父者更是死守“三綱”不放,在與子女的交流過程中缺乏平等對話,沒有尊重互信,取而代之的是強權甚至暴力,淪爲失敗的家長。

身爲年輕的一代,我們擁有的是青春活力,學習能力得天獨厚,但我們涉世未深,缺少的是理解與辨別。在接受古典文化薰陶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多聞闕疑,博學勤思,讀懂古人的思想,更要明察秋毫,善於分辨,取古人精華去腐朽糟粕。正如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傳承美德作文 篇3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優良的傳統美德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些中華美德需要永久的傳承下去,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

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要先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比如說:在學校向老師鞠躬問好,主動撿起學校裏的垃圾,與同學團結,主動幫助他人等等。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禮義之邦”而著稱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國、誠信、厚仁、重義、敬親、貴和、求新、好學、勤儉、奉公等道德要求,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陶冶、實踐和發展,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其重視“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誠實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導向功能,這對於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淺、低級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等腐朽思想來說,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於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道德,只要我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吸取其精華、批判其糟粕,傳承其美德,拋棄其侷限,併力求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賦予其新的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就一定能夠成爲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羣衆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有助於“以德治國”的實施。

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時代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傳統道德基本內容,把傳統美德分爲愛國、明智、持節、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重義、尚勇、好學、審勢、求新、勤儉、奉公、務實等18個部分,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傳統美德的各個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這對於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們的道德品質,進一步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加強以德治國,培養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傳統精神文化。

當前,培育和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振興中華的民

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的傳統文化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爲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傳承美德作文 篇4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經典古籍構成了它的核心。經典古籍不僅傳承着中華民族奮鬥的歷史,而且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華文化被稱爲倫理型文化。它的精華被世界譽爲中華美德。它對於增強民族內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羣體價值、協調社會秩序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美德有着豐富的、系統的內容。它包含着: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例如:“與人爲善”,“誠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個人自身修養的問題,例如:“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個人、集體、國家聯成一體,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倫理價值體系,在別的國家是很少見的。中華傳統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爲: 第一,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傳統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作爲意識形態的價值思想體系是生產關係的反映,新的生產關係的建立必然要伴隨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但是,新的價值思想體系的建立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在對舊的價值思想體系的批判和改造中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提倡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中國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的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理論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特色在哪裏?我的理解,一是社會主義的,二是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才能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得有特色。 第二,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帶來了許多外來的,特別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浸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包括它的價值觀念,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選擇先進的優秀的精華,例如他們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開放意識、進取精神等。同時要摒棄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適合於西方而與我國國情不符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浸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新美德。

第三,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爲的影響。因此極需要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傳統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復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爲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明天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這20年中,我們現在在校學習的青少年將成爲祖國建設的骨幹,他們的成長將關係到中國傳統美德能否傳承下去,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敗問題。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從小讓他們身體力行,形成習慣。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懂得這個道理,爲了讓少年兒童牢記各種行爲規則,編寫了許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讀本和格言。例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一方面讓兒童識字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習傳統美德,身體力行,銘記在心,從而形成習慣。這些讀本今天當然不能再用了,裏面有許多封建的東西,但是其中有許多代表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還是應該傳承下去。因此,我們應該有新的讀本,選擇代表先進文化的中華傳統美德的格言編纂成冊,讓青少年廣爲傳誦,並指導他們努力實踐,從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彙編出版《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叢書》,很有意義。選擇經典古籍中適合青少年閱讀並具有時代生命力的內容,讓青少年閱讀背誦。有些內容可能青少年一時還不能理解,但隨着年齡學識的增長,他就會懂得其中深奧的道理。我小時候也讀過一點四書五經,如小時候背《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時並不明白,現在才理解它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小時候讀《論語》時背誦的,現在成爲我的座右銘。可見,小時候趁記性好的時候讀點、背點古籍是很有好處的。當然,我不提倡如過去意義上的讀經。中國的四書五經主要內容是宣揚封建道德,與今天倡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經典中不乏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和教人修身養心的道理,即前面說到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這是我們今天仍然要繼承和發揚的。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因爲美德代代相傳,因爲美德在我們心中,因爲我們是中華兒女。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把文明美德傳承下去,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這朵美麗的生活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傳承美德作文 篇5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優良道德傳統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含着極爲豐富的內容。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傳統美德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如何在傳統美德教育中傳承中華經典文化,是擺在當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實踐和思考,對在小學教育中傳承經典文化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傳承經典文化,弘揚中華美德的深遠意義

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經典文化的傳承

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極具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事實證明,一個具有優良文化信仰的民族,纔是一個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民族,纔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寶貴思想。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羣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爲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爲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對國家和社會都起到了巨大的維繫和調節作用。我們希望,通過對學生的國學教育,使他們可以繼承傳統文化中的高尚品質,尋找中華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偉大其理想,豐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承繼先賢,澤被後世,讓我們的子孫能生活在一個更加和平安定和繁榮昌盛的世界裏。

2.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需要經典文化的洗禮

毋庸諱言,在現代化進程中,伴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很多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問題,有人稱之爲信仰危機、信任危機、道德危機、生態危機。腐敗孳生蔓延、貧富兩極分化、生態環境惡化、社會誠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遭受挑戰和破壞等等,這些發展中的問題使人們享受物質生活日益現代化的實惠的同時,也承擔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學說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說:“仁者愛人”,強調對人要有仁愛之心。作爲道德規範的“仁”,要求人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係。孔子又說:“爲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爲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獨”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來,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金錢至上、誠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使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仁愛,強調羣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爲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爲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這些都越來越重要。傳承經典文化,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

3.民族團結的協調發展需要經典文化的促進

傳承經典文化,弘揚中華美德,有利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中華民族的子孫不管你現在生活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哪種社會制度之下,但對以儒學爲中心的傳統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揚儒學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華人聯繫起來,團結起來,拋開政治信仰的分歧,爲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繁榮出力盡智。

二、小學教育中傳承經典文化,弘揚中華美德的價值

梁啓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可見,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接觸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積澱豐富洗練的民族語言,領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感受靈活機敏的處世哲學,陶冶高尚寬廣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聖職責。而許多燦爛的文化遺產則是歷練人生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音韻和諧,言簡意深的《弟子規》《三字經》《朱子家訓》等,敘事、融情、傳道、明理,在聲情並茂的誦讀中,學生自然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諦,處世的原則,懂得了什麼叫仁愛、孝道、禮儀、誠信、奉獻、盡責、利民、報國……經典凝練的中華成語匯聚了古人的智慧,闡明瞭千古良訓。或鍼砭實事,或促學啓智,或敦品勵行……

總之,在歷代經典名作的誦讀之中,既是文學的積澱,又是心靈的洗禮;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傳承;既是氣節的體悟,又是意志的磨練;既是壯行的激勵,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學教育中傳承經典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途徑

1.科研引領

將兒童經典誦讀作爲學校的教育科研課題來抓,旨在提高全體教師的責任意識,從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經典誦讀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有方案、有行動、有檢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實處。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升到理論層面來認識。使經典誦讀,美德薰陶與教學科研課題、德育科研課題有機結合,以課題促教研,以教研促發展,從而實現博學啓智,立德樹人的願景。

2.學科滲透

語文學科是經典誦讀工程的主要載體,通過傳統名篇的學習,誦讀課的開設等,最終實現以語文學科爲龍頭,其他學科適時滲透,有機整合的原則,形成全校師生的大教育觀,從而實現“傳承經典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目標。

3.校本研發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將《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分學段納入各年級誦讀計劃,並整合相關資源,開展主題單元性資源整合,從而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環境薰陶

所謂環境薰陶包括軟環境:學科教育的滲透、學習氛圍的營造;硬環境:校園文化佈置等。在這兩方面爲學生創造一種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經典誦讀的魅力與價值。

5.活動凸顯

通過詩詞擂臺賽、勵志故事宣講、讀書彙報會、每日名言、主題班隊會、歷史名人故居參觀等活動,強化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家庭、社會的交流。

6.家校相通

使經典誦讀成爲一種習慣,成爲生活的需要,成爲學生學習的自覺行爲,實現學校學習和家庭學習的有機整合。

7.學用結合

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心繫國家,情牽社會,學習致用。如開展討論:《論語》與人生、“朱子處世”與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談古論今說誠信等。再如讓學生走入社區,開展“國學小博士”、國學小講堂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鍛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體驗到了經典誦讀的價值。此外,還可以通過生活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將現實生活和傳統美德、傳統文化聯繫起來,提升全體學生的公民意識,道德意識,從而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一筆豐厚文化遺產,對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更影響着世世代代中國人。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