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經典同行徵文800字

  擁有高等心靈的人,不會自私自利,而是視衆生爲平等,全面考慮自己與衆生及生態的共同利益,從良心、愛心出發去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閱讀與經典同行徵文,歡迎大家閱讀!
 

閱讀與經典同行徵文800字

【閱讀與經典同行_範文1】

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心靈品質也沒有很大的提升,攫取、執著、傲慢的思想仍然很深重。這樣的人始終處於一種矛盾糾結狀態,兩種不同的聲音經常同時出現在他的頭腦中,一種聲音要求這樣做,另一種聲音卻又強求那樣做。心理層面產生分裂,內心自然沒有幸福感。有的人讀書不多,卻從中汲取了人生的要義,獲得了幸福的祕訣,一生受用不盡。

同樣是讀書,爲什麼收益不同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所讀的書品質不同。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生命成長史。閱讀催生思想,思想產生能量。好的思想能滋養人的身心,讓人更有智慧和力量;而壞的思想猶如病毒,能侵蝕、毒害一個人的靈魂。所以,我認爲讀書的原則應該是“取法乎上”。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以讀書爲例來理解,就是說,你讀世界大師的作品,能到達中等水平;讀中等水平的書呢,只能在下等水平徘徊復徘徊;但是如果讀下等水平的書,恐怕就沒有什麼收穫了。經典是先賢智慧的凝聚,我們只有從閱讀經典開始,才能開啓心智,進而邁向高等心靈。

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高官、平民,無論富商、窮人,作爲一個獨立的人,靈魂皆爲高貴,人人均應平等。這種平等關係不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還存在於人與動物、植物、微生物,甚至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空氣之間。既然萬物是平等的,這個世界就應該處處祥和,不應當有戰爭、恐慌、分裂等不和諧的因子。

宇宙浩渺無涯,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點,而人類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而已。如果我們打開心胸,不拘泥於任何學科、宗派或傳統,也別太在意別人的誤解或批評,放下我們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邁向高等心靈,這樣纔不至於死守一隅,畫地自限,人類之間、人類與大自然之間才能達到和諧的境界。

假如我們把衆生的心靈境界分爲一百個品質層,就像一百層樓那樣,人類處在其中的`第三十到三十九層之間。站在這樣的高度,跟站在八十層、一百層的高度,視野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心靈品質越高,胸襟越豁朗,視野越寬廣,對生命的實相、宇宙的真理了解得越深入。我們以五十層樓做一個分水嶺,這以上的稱之爲高等心靈世界,自五十層以上,隨着樓層的增加而不斷升高。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心靈品質處在五十層以下,也就是說尚未到達中間的層次,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虛心學習,努力成長。

爲什麼要提倡“邁向高等心靈”?因爲這是全人類現在及未來的人生必修課。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靠科技逐漸改變了以農業爲主的生活方式,也逐漸脫離大自然而向城市集中。爲了追求利潤和經濟成長,鼓勵消費,吸引大量人才進行高科技的研發,從而開發更多資源供人類享受、揮霍。在物質享受和經濟成長的社會追求中,人性良心、企業信譽、社會道德……全都淹沒掉了。無窮的貪慾迫使人類開發出更廣大的資源,於是人類竟然以“殺雞取卵”的愚昧方式,不斷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又製造出更多、更大的污染。一百多年的揮霍、破壞與污染,已使地球病入膏肓,大自然的調節功能也逐漸異常。

一向以“萬物靈長”自詡的人類,看似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實際上卻在做最愚蠢的事;看似地球上的成功者,卻是地球各族羣中唯一扮演破壞者的角色。如果人類沒有及時反省並積極提高心靈質量、開啓高等智慧,則人類的未來堪憂!

我們要開啓高等智慧,與萬物和諧共處,而不是隻偏重發展高科技。高科技如果沒有高等心靈配合,就會像盲目狂奔的野馬,將帶領人類衝向災難的懸崖。爲了化解人類的生存危機,當今最需要的不是高科技、高利潤、高經濟成長指標,而是重新來認識人與生態萬物的密切關係,認清生命的實相,淨化心靈,開啓高等智慧,邁向高等心靈。

當人類具備了高等智慧,自然會用愛心與感恩心來善待生態環境與萬事萬物。不但人與人的關係能夠和諧,人與萬物也能和諧相處,大家共存共榮,共同構建真正和諧的家園。當代人類受益,子子孫孫也都受益。

擁有高等心靈的人,不會自私自利,而是視衆生爲平等,全面考慮自己與衆生及生態的共同利益,從良心、愛心出發去做。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閱讀與經典同行_範文2】

說起閱讀經典,首先就會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爲經典這個問題。其實,所謂“經典”並沒有定論。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寫成《經典常談》,他所說的經典,相對於儒學的“經”而言,是廣義的:包括羣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

當代學者龔鵬程在《經學概說》一文中,討論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時說:一方面是經典本身的原因,因當它具有真理,足以啓發後人,故爲人所尊崇,視爲恆經,乃不刊之理論。另一方面,它也形成於聖典祟拜之中。在經典化及其競爭關係裏,某些書雖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經典化;某些書,原亦平常,卻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經典化了。

先賢時哲所言,予人頗多啓迪。

我們常說的經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響的、經久不衰的著作,其內容或被大衆普遍接受,或在某專業領域具有典範性與權威性。

如果我們不討論專業經典,僅就一般意義而言,那麼經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響力:

影響力體現了作品內容的吸引力。那些成爲經典的作品,無不在一定區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如《周易》、《孫子兵法》等。當然,影響力分積極的與消極的,也有長期的與短暫的。那些“影響一時”的作品可稱之爲名著。而影響力,應當說並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說絕對自然發生的影響力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的閱讀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政治形態、家庭、個人的素質和興趣、老師與同學、環境以及廣告等等。

時間性:

一部作品,或許影響一時,或許在某一特定的時期被人頂禮膜拜,但時過境遷,很快就被人們遺忘或拋棄。經典,需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需經久而不衰。也就是說,一切著作,若要成爲經典,我想它必須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廣泛性:

我所理解的經典(非專業領域的經典),必須是廣泛的,即它所討論的問題是人們所普遍關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詩經》、《論語》、《史記》、《三國演義》等等,它們的內容是廣泛的。《詩經》三四千年以來,它討論的話題我們今天仍然關心,有不少詩在今天還成爲流行歌曲,像鄧麗君唱過的《在水一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