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關年味淡了的作文

現在常聽人提起:現在過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小編收集了年味淡了的作文,歡迎閱讀。
 

2017年有關年味淡了的作文

  第一篇:年味淡了

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說有着傳統過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小學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說,過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煩惱,體會着家的溫馨,親情的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的話,和一般的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纔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的積澱。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牀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更多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纔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的回憶,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着旅遊團到遙遠封閉的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裏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着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裏,從噼啪作響的竈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年的感覺。

  第二篇:年味淡了

現在常聽人提起:現在過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春節將至,感覺確實如此,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車水馬龍、鋼筋水泥,攪亂了年的聲音、色彩和味道。

社會物質富裕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階段,這固然讓人欣喜,但物質富裕並不能掩蓋民族文化傳統和風俗。人類的需求是分和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我們的物質需求漸漸的都能滿足了,精神需求卻突然變得非常空洞。

但是,讓我感到異常的是,我們的春節越發變得無人問津起來,但類似西方的聖誕節、平安夜卻在中國大受追捧。爲什麼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遭受拋棄,而西方節日卻大放異彩?我想這與大部分中國人的虛榮心態有關,什麼叫聖誕節?我們開始好奇,好奇了就開始研究,研究了就開始體驗,體驗後就越發的感受到一種新鮮感,越發的感覺到自己與國際接軌了,自己越來越有面子了。但是,到底是什麼理論認爲我們能夠過一過老外的“春節”就一定是現代人了?反而,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極度不尊重的行爲。

其實,過年是生活本身的結晶,年味兒同樣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過年是一種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暫時歇息一下,開春了再走。過年是一種企盼。子女求學求職在外,過年就是回家,長輩盼望見到子孫,過年就成了願望。過年是一種鄉愁。浪跡天涯、絕少歸期的海外遊子,在客鄉複製了傳統的春節,西方國家唐人街的慶賀倒保留了更多的傳統慶典儀式,以滿足遊子對家鄉和故土的懷念,年節的歡樂中夾雜着淡淡的鄉愁。過年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身份,是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體貼細心地守護着她。

總而言之,春節爲什麼在中國越來越冷?這與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瞭解,對於民族風俗的尊重,對於自身存在的那一點點虛榮都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難道,我們都搬到國外去過年?

  第三篇:年味淡了

春節是所有學生盼望的節日,但是與此同時老師會留一些作文作業,你是否還在爲怎麼寫作文而苦惱,以下是無憂考網爲大家整理搜索的關於春節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高中記敘文:年味漸淡的春節

日月更迭,季節變換,又是一年歲末時。XX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遠去,即將遁進歷史的長河,再過二十來天,就是農曆的2011了。

說實話,一想起過年,就覺得挺沒意思的,於我的心裏,並不喜歡過年。現在過年遠遠不象小時候那樣有意義,年味越來越淡了,很多習俗成爲了一種流於表面的形式。過年給我的感覺,一個字,累!

說起春節,特懷念小時候。那時,生活水平不高,父母都是老實的農民,沒有太多的經濟收入,卻要撫養我們姐兄妹四個。很佩服爸媽的理財能力,跟我們同齡的人相比,我們家幾個孩子比別人家的要舒服多了。過年的時候,不管怎樣,父母都會爲我們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納一雙新步鞋,大年三十的晚上,還會給我們每人壓歲錢,雖然不多,卻是父母的一份心意。春節這天的早上,睜開眼睛,牀頭一定會有爸媽準備好的糖果和點心,然後我們便會吃些點心,喜孜孜的去給爸媽拜年。所謂拜年,也就是說幾句吉利的話而已。

早飯後,邀上一起長大的鄰居、同學,走遍村子裏的農家,跟長輩們祝福拜年。長輩們也非常樂意的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糖果、點心等物招待大家。一路走來一路笑,開心而快樂。下午,會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要麼看電影,要麼玩遊戲。

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後,不管在哪裏,也不管有多忙,每年的春節都是要趕回家的,只因爲,家裏有我的親人,有我的牽掛。也許,那時的我,還只能算個孩子,充滿純真的天性,只想着趁過年的時候盡情的玩一玩吧。

成家後,第一年是跟公公婆婆在老家一起過的。以後的這些年,都是兩頭跑,我們的房子離老家也就十多公里,平時只要有空,都會回去看看。所以,過年對我們而言,並沒有別人那種特別渴望、特別期盼的心情。

大年三十的團圓飯,一般都是在老家吃,印象中我們家的團圓飯總是很晚,當別人開始看春晚的時候,我們也許正在路上往家趕呢。當凍得瑟瑟發抖踏進家門的那一刻,才感覺到家的溫暖。到家了,該可以舒舒服服的看電視了吧。可是,那一堆剛剛換下來的衣服總得洗啊,晚上不洗,第二天是春節,還得回老家去一直到晚上再回來,還是得晚上洗,正月初二又得去孃家,這樣拖下去就沒個頭了,倒不如犧牲掉除夕的娛樂時間,把該做的'家務做了。況且我這人有個毛病,看不得髒衣服放那兒,有了就得及時的清洗,不知道這算不算缺點呢。等我忙完手中的活,春晚也過去近一半了。本該盡情玩樂的除夕之夜,對我來說,還不如平時的輕鬆自在。

記得有一次大年初一早上,濃霧瀰漫,我們一家三口回老家去,一路上竟然沒有遇到一個人,經過農貿市場,也是冷清清空無一人。我跟老公說,這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沒意思的一天,除了初一,市場裏哪天不是人潮涌動?路上又怎麼會無一人?這霧氣瀰漫的早晨,除了偶爾的爆竹聲顯示着今日的與衆不同,別的還真不如平時的熱鬧呢。

在老家,鄰里相互串門的也沒以前多了,遇上晴天還好些,住在一起的走動走動,相互祝福拜年;逢上陰雨天氣,就各人呆在自家裏了。公公的姐妹、弟兄都住在一個村子上,春節相互拜個年,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我們這些做小輩的,平時很少在家,春節時一家一家的前往拜年便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到了下午,他們做事的做事,玩牌的玩牌,這個時候,我成了最最冷清的人,公婆沒什麼需要我做的,打牌沒我的份,看電視吧也好象沒什麼特別好看的節目。打開頻道,到處都在拜年,不想看那些流於形式的拜年。

以前春節,鎮上的文化站還會排演很多的文娛活動,從初一的下午開始,在全鎮輪流着做;電影院也早準備好了春節期間播放的電影,供大家前往觀看。可是,現在,這一切全沒了。即使有,也很少有人去看。家家有電視,誰還願意去看那些東西呢。

晚飯也是在老家吃的,年年一樣的手擀麪。好象全國很多地方春節習慣包餃子,好象包餃子是一種喜慶的事兒。我們這個地方與別的地兒不同,除了農曆的七月十五包餃子,其餘的節日是從來不包餃子的,春節包餃子更是覺得不吉利。長久以來的習俗吧,誰也說不出具體的道理來哦。

晚飯後,依然回我們的家。第二天還得去媽媽家拜年呢,然後便是一家一家的走一遍,有時候,遇上親朋好友結婚過生日之類的,一天連趕兩家,這邊肚子還沒餓,那邊又得上桌了。真正的累身累心!春節,從某種意義上說,因着大家平時都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相聚,春節成了大家走親訪友的一個時段而已。

常跟老公說,過年真的累,沒一天安心的。其實,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似過年,誰還在乎吃什麼?過去,只有在春節的時候,纔有好衣服穿,也纔有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