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作文

因爲有志,小溪匯成了大海;因爲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綠葉;因爲有志,人類助長了山峯的高度。小編收集了有志者事竟成作文,歡迎閱讀。
 

有志者事竟成作文

  第一篇:有志者事竟成

志,乃要有所作爲的決心;成,是爲有所成就。凡學業、事業,小至應試中第、謀取官職,大到江山社稷、民族興旺,能有所成就者,無不有志之人。

“外國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一定可以做到!”這不是一句一時衝動的豪言壯語,這是被歧視的中國人民的“志”,它讓童第周、詹天佑在世界人面前表達了中國人民的驕傲。

骨頭最硬的中國現代作家魯迅,在風雲變幻,災難深重,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複雜的年代,義無反顧地揭反封建之旗幟而起,用無比犀利的筆去喚醒沉睡的民衆而成爲現代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當初,熱衷於自然科學的青年魯迅,覺醒到即使體格如何健壯的中國民衆若也只能做槍斃示衆的材料,或當麻木的觀衆,這對於中國的社會改革是毫無意義的,於是他拿起了筆,願“我以我血薦軒轅”了。如此刻骨的選擇,如此堅定的志向,讓魯迅成爲中國現代文化的一座崑崙。

俯首皆拾的樁樁事例無不說明了“志”對於“成”的重要。無志之人猶如置身於茫茫荒漠看不到綠洲而唯有汗竭而亡。

五歲即可“指物作詩立就”的仲永只因其父貪利,“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使其喪“志”最後“泯然衆人矣”。更有無“志”而“江郎才盡”者,比比皆是。若“仲永”“江郎”者因其才而立志,我們的祖先也許就有太多的“愛迪生”了。

然而立志易,成就難。西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二僧皆有去南海之志,然,富者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而貧者一瓶一鉢至矣。爲何?只爲富者只“欲”未動,而貧者不懈努力。如此,富者只是空想,即所立之志毫無付諸行動,這般紙上談兵,與無志者有何兩樣?

因爲有志,小溪匯成了大海;因爲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綠葉;因爲有志,人類助長了山峯的高度。讓我們站在地平線上,構築我們的夢想吧,因爲我們有志,並會爲夢想拼搏的,我們將會是大海、綠葉,站在山頂的那個就會是我們。

  第二篇:有志者事竟成

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正是有了許多的第一次,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人們第一次嘗試做某件事時,往往缺少經驗,所以,第一次又是充滿了苦澀與淚水的,正是因爲這樣,纔有了“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名言,一個人只有在失敗中歷練,吸取經驗,纔會孕育成功。

但是,我想說,儘管事情的開端充滿了坎坷與艱辛,不過我們不能只在失敗中尋找成功,而是應該下定決心,認準目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也不乏許多這樣的例子。就好像我們在考試的時候,遇到了一道相當難的題目,你是不是就想起了那句考試金言——“先易後難”?這雖然有志者事竟成議論文 能節省時間完成試卷,但是卻把最難的題目留到了最後,但我做題的速度又比較慢,所以通常到“最後”只能“奮筆疾書”式地亂寫一通了,可是這樣又有什麼用呢?考試是爲了檢測大家學習水平的,並不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總之,我們不能一遇見困難就退縮不前,我們更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樹立“有志者,事竟成”的積極心態,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好!儘管充滿了困難。

有一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天,老師讓大家把聖經的第五章至第七章給背下來,並說誰要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就帶他去參加那人人都夢寐以求的餐會,要知道,那可是幾萬字的篇幅啊!第二天,老師來檢驗了,只有一個小男孩驕傲地上了臺先是背誦得抑揚頓挫,再後來就是聲情並茂的“朗誦”了!他就是那之後叱吒風雲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老師問他是怎樣做到的,他只回答:“我,竭盡全力!”

是啊,一個充滿了信心及毅力的人,有什麼困難能阻擋他呢?就如文中的比爾。蓋茨一樣,他第一次接觸到如此巨大的篇幅,他難道不感到驚奇嗎?但是他那堅定的決心不允許他這麼做。因爲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竭盡全力!有志者,事竟成,當一個人充滿了志氣,胸懷遠大的理想時,他就會奮發向前,爆發出他的潛力。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大志,何懼小小第一次?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不拋棄,不放棄,裏下決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只有這樣,那一點一滴的“第一次”才能由“攔路虎”變成成功的“鋪路石”。

讓我們再一次唱起那熟悉的旋律吧:“我和你一樣,一樣的堅強,一樣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夢想……”

讓我們一起“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第三篇: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闡述了“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係:“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須“有志”;若無“志”則“事”不成。

這句話很有道理,頗能道出“事成”的真諦。不是嗎?請看: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爲階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復仇,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留下了“臥薪嚐膽”的千古美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面對“沒有數學頭腦”的斥責而確立志向,雖然連初中畢業文憑都沒有,但最終成爲數學領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諸多的政治家、科學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動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盡然。因爲“有志”和“事成”之間還有某些條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無這些條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難成的。這些條件中的關鍵條件當屬如下兩條: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觀實際。這就是說:一個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脫離客觀實際的空想或幻想;“志”與客觀的科學規律相牴觸、相脫離時,則“事”是永遠無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製成永動機,併爲此付出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但卻始終沒能研製出來。這是爲什麼?道理很簡單:其志不符合客觀規律。物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當機器運行時,機械能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間能量的損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製永動機這個“志”也就永遠無法成爲現實之事。可見,符合客觀實際的.要求,是“有志者”事業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須是永不改變的“恆志”,而且必須付諸於執着不懈的勤奮努力。這就是說:不能今天立志當科學家,明天立志當文學家,過不了多久又立志當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難成;其志向必須是始終指向一個目標,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都“癡心不改”。這更是在強調:有了永不改變的“恆志”,還要有永不改變的行動。爲了實現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難,不怕諷刺挖苦,不怕挫折失敗;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始終如一地邁開勤奮的雙腳,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斷地艱難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國古代的大史學家、大文學家史馬遷,青年時代就立志編寫出一部有別於他人的史學着作。爲此,他不僅以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殘章斷簡,奔波與民間,收集豐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獄慘遭宮刑之後,也沒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堅定志向,愈挫愈奮,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奮寫作,到了晚年終於寫成了上自軒轅、下迄漢武的中國三千多年的鴻篇鉅作——《史記》這部“千古之絕唱”,由此可見,有“恆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奮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條件。

總之,“有志者事竟成”,並不是說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說明“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係:無志者則事必定無成,有志而脫離實際則事不成,有符合實際之志而無“恆志”則事難成,有符合實際的“恆志”而無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則事也難成。只有把上述條件有機地融爲一體,才能“事竟成”。

年輕的朋友們,成功的鮮花正準備獻給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嗎?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