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及範文:守住傳統文化

如果說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麼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小編收集了守住傳統文化作文,歡迎閱讀。

2018高考作文題目預測及範文:守住傳統文化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過去我們熟悉的是信封信紙,現在熟悉的是飛信微信;過去熟悉的是筆墨紙硯,現在熟悉的是鼠標鍵盤;過去熟悉的是書香墨寶,現在熟悉的是手機電腦。

現在與過去對比,會引起我們許多聯想和感慨。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範文1:守住傳統文化

如果說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麼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

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誌,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爲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託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迴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着無可比擬的傳統建築,我們有着引以爲傲的傳統文化,我們有着修身養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遊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羣山環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遊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嘆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說,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裏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範,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爲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範文2:守住傳統文化

人們說,老物件兒是有靈氣的`。因爲手藝人把雙手的溫度、沉澱的時間、行事的規矩,統統給了它們。然而,現在不少“手工藝品”,經過流水線加工、規模化生產、簡單性複製,看起來東西還是那個東西,作用還是那個作用,卻很難承載起“很家鄉”“很傳統”“很中國”的那股子精氣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舉辦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剪紙交流研討會上,剪紙藝人、專家學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藝正被機器擾亂節奏;對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機取巧的速成法挑戰;對好材料的堅守正在被新工藝猛烈衝擊;“北方重渾厚、粗獷,南方尚靈秀、精美”的異彩紛呈也正在被漸漸同化。

誠然,文化產品既然走入了市場經濟大潮,就必然逃不開市場規律的制約,生產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勢所趨。但是,工業化和商業化並不意味着粗製濫造,更不意味着放棄對藝術品質的堅守。

今年91歲的工藝美術師陳由明,曾創作了馳名中外的沔陽雕花剪紙《八仙圖》,60多年來,他一直創作不息、佳作頻出。談到創作訣竅,陳老說:“我要搞出一個作品,就是吃飯也在想,睡覺也在思考。現在的好多東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遠吶。只想着賺錢,沒有心心念念、反覆推敲,哪裏出得來好作品呢?”

的確,一味追求生產速度和經濟效益,必然傷害到以傳統手工藝爲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統文化樣式的傳承和發展。試想,如若數千年文明沉澱下來的傳統審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蠶食,歷史將會何等唏噓嗟嘆?

話說回來,堅守古法、傳承古意並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傳統底色、堅持文化特色的同時,順應歷史規律、結合新的生活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將經濟效益和文化價值統一起來。比如,20世紀50年代,陳由明整理創作的剪紙《八仙圖》風靡歐洲,出口近5萬套。而現在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愈發成爲市場上的香餑餑。又比如,從天津泥人張彩色泥塑、楊柳青年畫、河北蔚縣剪紙等傳統文化中獲取創作靈感和素材,賦予了“中國夢·夢繫列”公益廣告更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創客盛會,都將目光瞄準非遺來挖掘素材和靈感,爲“科技+”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創新源泉。

祛除浮躁、迴歸本原的傳承和創新須多措並舉。應當加大宣傳普及,讓生活於其中的人瞭解、體驗、欣賞自己的文化,養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鼓勵基於本土文化的創意,讓更多的人知曉它的價值。同時,還應合理融入時代元素,不割裂傳統與現代的精神紐帶,讓傳統文化煥發現代光芒,以文化品質贏得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