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卷2016年高考作文呢題目及範文: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語文素養的保障。語文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管齊下,全面提升語文素養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重慶卷2016年高考作文呢題目及範文: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作文題目】

2016年Ⅱ卷作文延續了去年的任務驅動模式,材料作文。去年作“風采人物”評選,要求學生“思考、權衡與選擇”。今年要求“比較”中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同樣不限文體,繼續放開“詩歌”禁忌。但是穩中有變:

(1)高屋建瓴,立意高遠。“語文學習關係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係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社會角度看,語文素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個人的文化修養、文化氣質和文明素質和語文素養緊密相關;國家層面,公民的語文素養直接影響到優秀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同時,正如語文界的共識所說,“培養文化人是語文學科的使命”。

(2)緊扣生活,解放學生。“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請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明確指令,讓學生結合生活學習的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體現了高考作文公平性與開放性。

(3)比較鑑別,注重思維。“比較”這三種途徑,談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在比較中,辨析三個途徑各自特點與不足,結合自身學習生活經歷的特殊性,闡述自己獨特的理解,既在普遍意義上考查了學生的比較思辨能力,又尊重了學生個性,利於學生創作出有個性有理趣的好文章。

在比較中,盡顯事物特徵以及中學生看待事物的辯證思維能力:

課堂有效教學:課堂是“中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重要陣地。關於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寫作時既可以着眼語文學科體系的知識獲取、興趣的培養和方法的習得,又可以着眼教師人格濡染,還可以着眼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表達能力的形成等等。但也要注意到:在時間與空間上,課堂教學有它自身的侷限。

課外大量閱讀:課外閱讀是語文素養這條河流的“源頭活水”,它在積累知識、激活見識、激發創造靈感的過程中,起着“爲生命輸氧”的重要作用。學生可以寫:國內外優秀文化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經典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深層次全方位滲透。學生還可以寫自由體悟到的課外閱讀的自由性、選擇性、有效性及可延續性……但也要注意到:課外閱讀又具有鬆散和不可操控等不足。

社會實踐活動:“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生活源泉。實踐,檢驗真正的語文素養。實踐,也真正促成語文素養的形成。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寫實踐活動(如社會宣傳社會服務)對語言能力的鍛鍊,生活實踐(參觀、訪問、旅遊等)中對人的認識,對生活的思考,對生命的更深刻的體悟, 甚至是對自身思想人格形成的砥礪……但是,社會實踐活動有複雜、多變的特點,如何讓它在語文素養提升過程中產生積極作用,也是不好把握。

【審題誤區】

審題偏頗,不嚴謹,表現在(一)斷章取義:只談語文素養,大談特談語文素養對國家軟實力的影響,完全不涉及“途徑”。一般爲四類作文。(二)忽視“要求”所講“比較”二字,對三條途徑缺少比較,直接選擇其中一條途徑寫作。四類作文。(三)“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是要求學生結合自身語文學習體驗,文中有“我”。但是有的學生作文有名人,有典例,就是沒有自己。如果作文中堆砌的盡是英雄好漢名士紅顏,就是沒有自己的生命體驗,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多判爲四類五類卷。

混淆概念,把“語文素養”等同於“素養”,寫作時與“語文”無關,只談素養,比如大談特談中國人素養比不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素養等,偏題,爲五類作文。

文體不清,雖然是要求作者自己“明確文體”,但是在“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這一要求下,詩歌、小說的文體的創作難度非常大,所以在備考之時對記敘類文體和議論類文體都應該熟練掌握,避免死守一種文體而在高考場上臨時試驗的情況。

【優秀作文】

  三管齊下,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何謂語文?“出口爲語,下筆爲文”,是爲語文;“我筆寫我口,我口說我心”,無論是出口還是下筆,其本質都是人思想意識的輸出;“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無疑,思想意識的輸出是以其輸入爲基礎的,而思想意識的輸入,在我看來,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課上有效的學習,二是課外大量的閱讀,三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這三點做到位,三管齊下學語文,語文素養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課上有效學習是提升語文素養的'基礎。教材編撰者所選的文章,一定是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學習的經典。所以,我們一定要對語文教材給予高度重視,反覆體會,充分吸收文章中的營養。那麼,什麼樣的課上學習纔是有效的學習呢?首先,要在預習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要有問題意識,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學習。其次,要結合文章體裁的特點,學會從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着手分析課文。從結構上說,我們要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由幾部分構成;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是如何銜接的;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思路來整合材料、組織語言的;而從內容上看,我們要了解作者用到的某個詞或者某個修辭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找出好詞好句予以借鑑,以在我們的文章中使用。再次,要認真聽老師是如何分析文章的,從中提煉出分析文章的方法,在自學課文和課外閱讀中使用。

課外大量閱讀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來也會吟”,大量的課外閱讀彌補了課內閱讀的侷限性,拓展了課內閱讀的疆界,是課內閱讀最有益的補充。課外閱讀是豐富多彩的。“讀史使人聰慧,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閱讀不同的書籍可以拓寬人的視野,使人們進入到以前所不曾涉足的領域。對中學生而言,對中外名着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瞭解不同作家的寫作特點,從而集各家所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準;對語言類知識書籍進行涉獵,可以瞭解到詞與詞之間微妙的差別,從而在技術層面提升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對文學鑑賞類書籍進行泛讀,可以學習文學鑑賞的相關知識,體會詩文的意境和表達效果,從而在藝術層面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課外閱讀書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要仔細甄別。對待不同體例的書籍,也應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泛讀時只需觀其大略,“不求甚解”,而精讀時則需做好讀書筆記,自覺完成讀書心得。

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語文素養的保障。語文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聽說讀寫不應僅僅侷限於課本,而要學會“聽”生活這首協奏曲,“讀”社會這本百科書。“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如果說課內課外閱讀是通過學習書本間接認識客觀真理,而社會實踐活動則具體生動,通過對客觀存在的感知,更加直觀地瞭解外部世界。只有仰望泰山之高,登上泰山之巔,你才能切身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氣概;只有走在大街上,聽秋風呼號,看葉枯凋落,你才能感受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美感;只有在車站經歷過與親人朋友的離別,你才能明白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所飽含的真摯情懷。“事非經過不知難”,不參加社會實踐,就不會有切身的生活體會,就不會有深刻而直觀的情感體驗,寫出的文章自然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語文素養的提升關係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係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於中學生而言,課上有效學習,課外大量閱讀,社會實踐活動是三個非常重要的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每個中學生應靈活運用這三種途徑學語文,用語文。三管齊下,全面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