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西安羊肉泡饃作文

導語: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有關西安羊肉泡饃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有關西安羊肉泡饃作文

篇一:第一次吃羊肉泡饃作文

今天,我在老家第一次吃羊肉泡饃。

正午,我和媽媽還有爺爺坐着二舅的小汽車向集市出發了。不一會兒,就到了集市上的一家飯館裏。我一看,飯館裏座無虛席啊!我們找了一個好位置,然後點了四碗羊肉泡饃,就很快上飯了。飯剛上來,就遠遠的'有一股濃濃的羊肉味。我聞了聞,啊,真香啊!再仔細看看,只見湯油油的,上面漂着一層綠綠的香菜,碗底有一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肉和晶瑩透亮的粉絲。我用筷子夾起一些羊肉放進嘴裏,啊!羊肉那細膩柔軟的味道使人陶醉,再看看燒餅,它像一個金黃的彎彎的小月亮一樣,一嘗,鬆脆可口的燒餅又酥又香,我把燒餅掰了一點,然後放進羊肉湯裏,燒餅一見到水就膨脹了,湯水立刻滲入了燒餅裏。我咬了一口,燒餅軟軟綿綿的,入口即化。真好吃啊!我剛一說完,就狼吞虎嚥地把羊肉泡饃吃完了。

羊肉泡饃真是名不虛傳,下次我一定要再次品嚐。

篇二:西安之行之羊肉泡饃

西安也被譽爲“美食之都”,有各種各樣的陝西風味小吃,還有豐富多彩的吃法:如蒸、煮、炒、炸、煎、烤……,而最有名氣的要數“羊肉泡饃”了。

泡饃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要想吃到最正宗的'泡饃,就要去位於鐘樓西大街附近的“同盛祥”這個百年老店了!

我們走進同盛祥百年老店,一進門,就能聞到撲鼻的香味,就能看到很多顧客,還能聽到吃泡饃時發出的“禿嚕、禿嚕”的聲音,即刻就感受到百年老店的不同之處,古香古色的長板凳、正方形的木頭桌。於是,我們迫不及待的點了兩份羊肉泡饃:一份糖蒜、一份香菜、大大的黑瓷大碗裝着兩個幹饃,之後就要自己動手掰饃了,掰饃可是個細心活,要掰得像小手指蓋那麼大才最好吃,經過半個小時的努力,終於把兩個硬硬的饃掰完了,然後廚師會給你加上高湯、粉絲、羊肉(或牛肉),非常的好吃,細碎的饃勁道、粉絲細滑、肉酥爛,再喝口湯,非常爽口。吃完後,還有一個最深的感受,就是吃在肚子裏,好像壓縮餅乾一樣,非常的禁餓,一頓頂三餐,這樣還會節約很多時間的哦!

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饃就是一大遺憾,所以到西安一定要吃一頓羊肉泡饃。

篇三:閒話西安羊肉泡饃

晚上,我的一位廣東朋友來坐,一談到國慶節去西安遊玩,我的這位朋友頓生北方人的豪氣,大聲讚道:“西安羊肉泡饃,真好吃!”。去西安之前,他除了知道秦始皇兵馬俑,再就是羊肉泡饃了。南方人這幾年喜歡到西部旅遊,好吃的他們除了遊覽當地的名勝古蹟外,當然就是要親自品嚐一下這帶有西部色彩的小吃了。如果是在廣東,恰巧碰上了一位西安老鄉的話,他提起羊肉泡饃時眼中放出的光,言談中的興奮勁,讓你在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食物,以致於讓他眉宇間彷彿都包含着濃濃的思鄉之情。不知這吃食到底有多解饞,叫人如此難以割捨。

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饃,就像到中國不登長城一樣,是非常遺憾的。外國友人對吃羊肉泡饃也是着迷。他們來到西安,走絲綢之路,觀驪山、登華山,觀看兵馬傭,再吃一碗羊肉泡饃,聽一曲秦人的秦腔秦韻,以他們特有的方式觸摸着西部那座古老的城市。正如我的那位廣東朋友一樣,對陝西的小吃如此豪贊,更何況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呢?人都說陝西人戀家,也許他們丟不下羊肉泡饃的醇香,離不開關中那片古老的土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

一種飲食總是與一個地方的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羊肉泡也是如此。西安的羊肉泡饃,迄今已有百年曆史。大詩人蘇東坡有詩曰:“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在西安盛行吃羊肉泡饃可能是宋代的事情。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今西安),終日過着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幹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嚥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裏吃過的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流傳至今,象有名的“老孫家”就是老字號的泡饃館。

寫到這裏,我的那份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故鄉的村莊,老屋裏嫋嫋升起的炊煙,兒時的歡快笑聲,還有爺爺帶我去吃羊肉泡時,邊吃邊用手擦着短鬍渣上湯汁的一瞬,古銅色的臉上盪漾着老人家舒坦的笑容……想到此處,我的目眶漸已潮溼。

屈指算來,來廣東這片土地上十餘年了,常日裏忙於生意,無非以米飯爲主食,四菜一湯,正宗的陝西小吃在這邊是絕對吃不上的,但妻的廚藝絕棒,閒瑕之餘,我們心血來潮時,認認真真地做一回,味道也着實解饞。我們從選料到配菜每一關都細心入微,生怕做不出家鄉的那種厚重味。於是夫妻一同下廚,她和麪、烙饃,我煮湯、掰饃,九歲的兒子也在邊上瞎忙活,弄得全身是面,象個“小丑”,一家人真是其樂融融。說到饃,挺有講究的,九分死麪,一分發面揉在一起,待麪糰光滑圓潤時,用擀麪杖擀成圓形,放在平底鍋上慢慢地烤乾,我們叫它“託託饃”。掰饃時,要一塊一塊地掰,饃要掰得碎、大小均勻,這樣煮了才入味,吃着才叫地道。不過,在家鄉現在幾乎所有的泡饃館,都用機器絞饃,絞出來饃的大小,和用指甲掰的大小差不多,但機器絞的味道確實不及手工掰的好吃。

羊肉泡饃要好吃,貴在於一個肉和湯,湯是高湯,將羊肉、羊骨頭放進滾水裏,加入大料熬製而成。饃掰好了,煮時還要加入蒜苗、粉絲、黃花、木耳等配菜,大火煮幾分鐘即可盛碗饗客。它絕對算得上是一種誘人的好吃食。吃的.時侯,用筷子從碗周邊開始邊撥邊吃,那吃食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我們一般吃的時侯就一些糖蒜、涪陵炸菜等佐菜,如果你還不解饞的話,可以再放些正宗的油潑辣子。一碗泡饃下來,吃得人滿嘴流油,紅光滿面,食後再飲一小碗高湯,餘香滿口,回味悠長,心中充滿甜美幸福,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

至此,我終於明白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爲什麼就洋洋灑灑地寫了整整六七萬言,明白了他筆下那些老字號的大館子,還有那琉璃廠的那個《信遠齋》。想想看,一種看似簡單的美食,它雖不及山珍海味豐盛,不及滿漢全席排場,但它質樸凝重,卻被賦予了一種生命,有着靈性的美。一碗羊肉泡饃融進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也記載了幾多歷史文化的滄桑,一千多年古老而又神祕,羊肉泡饃卻歷久彌鮮,深入人心,沒有失傳,其獨到之處,只有你親自嚐了才知道。

我彷彿又聽到了那熟悉的秦腔,咬字運腔,高低宛轉,豪放亢腔,我終於明白了關中大地上的一種美,一種粗獷的美,一種厚重的味道,厚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