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翅膀觀後感高中

“每一次,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隱形的翅膀觀後感高中,歡迎閱讀。

隱形的翅膀觀後感高中

篇一:隱形的翅膀觀後感

看了馮振志導演的影片《隱形的翅膀》,便想着再去聽一聽那首同名熱門歌曲。“百度”了一下才發現,到目前爲止,《隱形的翅膀》還是主要跟人氣鼎盛的張韶涵聯繫在一起。

但筆者更願意期待,從影片公映之後,這五個字的涵義就會變得更加具體;而跟張韶涵的歌聲一樣流行的,將是影片中身殘志堅的人物形象及其感人肺腑的勵志主題。

2007年7月8日,在第三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上,《隱形的翅膀》作爲開幕影片放映並感動了幾乎所有的觀衆。這不僅是因爲影片以雙臂殘疾姑娘雷慶瑤爲原型詮釋了頑強拼搏、征服自我和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而且還在於影片以深度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情感衝擊力展現了主人公平凡而又動人的成長曆程。因爲有愛,所以堅強;之所以堅強,是因爲有夢想。影片極力張揚的主人公的精神境界,無疑能夠極大限度地引發觀衆內心深處的共鳴。

在此之前,霍建起導演的《贏家》(1995)與陳國星導演的《黑眼睛》(1997),就是兩部以殘疾運動員爲題材的優秀影片,在角度、敘事與立意等方面突破了傳統體育片的普通模式,並先後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跟這兩部影片一樣,《隱形的翅膀》再一次探索殘疾運動員題材體育片的影音特質與精神內蘊,在追求個性的基礎上力圖創新。

影片最大的特點和亮點,是由生活中的原型雷慶瑤飾演影片裏的主人公志華,爲此,影片裏的許多故事情節,都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就使編導者能夠較爲自由地出入於寫實與虛構之間,增添了敘事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影片的勵志功能。大概不止有一個觀衆和筆者一樣,看完影片後會真誠地相信主人公考上了夢想的大學。其實,現實生活中的雷慶瑤,仍是一個在讀的高中學生。電影爲了夢想而造夢,觀衆也會爲了心中的感動而選擇認同。一部影片的成功,大約建基於此。

在導演的努力下,雷慶瑤的表現令人滿意。儘管飾演的角色就是自己,但這樣的表演有特定的難度。雷慶瑤肯定是發揚了她在生活中的堅強和毅力,才能完成這一角色的塑造。跟《贏家》中的邵兵與《黑眼睛》中的陶紅不同,雷慶瑤並不具備必要的演技,但她仍然成功地飾演了自己,使一個雖然失去雙臂,但卻充滿愛心、性格堅強、懷抱夢想的陽光女孩躍登中國銀幕。那種美麗,應該比維納斯更加鮮活,並更具引人向上的生命力。影片結尾,志華從教練手裏拿到了體育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悲喜交集地向着遠方呼喚已經逝去的媽媽;此時,鏡頭大幅度橫移,在蔚藍的天空與遼闊的草原之間切換,再配以感奮的音樂動機。可以說,當全片高-潮到來的時候,雷慶瑤的表演也是準確、動人的。

篇二:隱形的翅膀觀後感

“每一次,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

張韶涵的這首《隱形的翅膀》,曾鼓舞、激勵了許多人。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名叫《隱形的翅膀》的電影,讓我深受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個名叫志華的女孩,因爲從電線杆上拿風箏,不幸被電流擊斷了雙臂。但在以後的日子裏,憑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殘疾人錦標賽”游泳冠軍。

命運對於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有時很公平;有時很不公平,甚至很殘酷,一蹶不振是於事無補的,用自信的心態,去自立地生活,還要靠自強在命運的傷口上爲殘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一個完美的補丁。

志華是一個身體上有缺陷的人,但在殘缺的身體下有一顆完美的、樂觀的、從不服輸的心。她這種身殘志不慚的精神讓人敬佩!可是我們正常人呢?一遇到點小挫折、小困難,總是找藉口,找理由,去躲避,去推卸,二者一對比,難道我們不慚愧嗎?

臺灣知名畫家謝坤山從小家境貧寒,很早就輟學了。年輕時,因爲兩場意外事故,失去了雙臂、一條腿和一隻眼睛。面對命運接連不斷的打擊,謝崑山沒有因此沉淪,而是努力作畫,勤奮作畫。後來,他成了一位有名的畫家,贏得了社會的尊重。

志華和謝崑山的故事告訴我們: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面對和戰勝挫折的勇氣。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也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任何事只要去做,去面對,就沒有不可能的。再想想《隱形的翅膀》這首歌,真的很有感染力:

“每一次,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

這雙隱形的翅膀,就是自信、自立、自強!

篇三:隱形的翅膀觀後感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狂風一樣舞蹈掙脫懷抱。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翅膀捲起風暴心生呼嘯,飛得更高。一直在飛一直在找,可我發現無法找到。若真想要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這有過的往,我要的一種生命更燦爛,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藍,我知道我要的`那種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是啊,我們大家都應該像高處飛、向遠處飛。但想飛卻沒有翅膀,向拼卻沒有雙臂該怎麼辦?《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就是講述主人公志華因爲失去雙臂從頹廢到成爲游泳冠軍的感人過程:志華因爲去拿掛在電線杆上的風箏,結果被電擊中,不得不截肢。儘管志華傷心難忍,還是接受了眼前的一切。從此志華在父母的幫助下學會了用腳寫字,並得到了入學資格。但在學校裏,她必須學會照顧自己,在努力下她學會了用腳穿衣服、刷牙洗臉、切菜做飯、倒水倒藥……就在這時,不幸降臨了——志華的母親因最近的打擊太大,得了精神分裂症。也在這時,志華參加了游泳隊。他又開始了艱苦的訓練。高考時,志華報了醫科大學,但因爲是殘疾人,學校沒有錄取她。最糟糕的是這件事讓志華的母親知道了因爲在再次受打擊,不幸身亡在山谷。志華在悲傷中成爲了游泳冠軍。因爲比賽,學校改變主意決定錄取志華……

“莫向不幸屈服,應該更大膽、更積極地向不幸挑戰。”當我看到志華騎着自行車快樂地哼着歌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這句話。是啊,不管環境多麼艱苦、自身條件多麼差,也要努力拼搏給生活發出挑戰書。有道是:“身殘志堅創光輝”殘疾青年朱憲臣就是典範。他四歲時患骨錐結核癱在牀上,狠心的繼母又虐待他,十四歲時體重只有三十斤,後來又染上腦炎,以致雙目失明,他曾在一天深夜把手伸向電門……但最終他振作起來,他寫詩寫小說,用九個月的時間寫了一部三十二萬字的長篇小說《流逝的年華》。這樣的殘疾人真的很讓人佩服,他們以自己頑強的毅力獲得了成功的果實。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句話是我唯一的座右銘。之所以我會選擇這句話,不僅僅是因爲這句話很經典,更因爲它的作者貝多芬實在令我佩服。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裏,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人認爲他在晚年的歲月裏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不去想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我看見每天的夕陽也會有變化,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追逐的年輕歌聲多嘹亮,我終於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裏會有風就飛多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