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鳥的啓示作文作文精選

1鳥兒的啓示

關於鳥的啓示作文作文精選

在一片蔥鬱的大森林中,一陣砍樹的聲音打破了這森林裏的寧靜,一個身穿藍色衣服,頭戴一頂帽子,抽着煙砍樹的一個伐木工,看着樹,他手中的斧頭揮舞着,一棵棵樹在一聲聲鳥的哀求下投入大地母親的懷抱……

一大羣鳥圍着伐木工人轉,伐木工人像是對這情景熟視無睹,突然,一直啄木鳥飛了過去,當陽光透過樹葉的空隙照在啄木鳥身上,好似一個保衛家園的勇士,他輕巧的落在伐木工的肩膀上,看着伐木工的腦袋出神,衆鳥很疑惑,可是看到樹木相繼倒下,又繼續在那裏哀求,一棵棵樹慢慢倒下,彷彿帶着鳥兒們的心一起往下墜,突然,啄木鳥眼角沉重的落下一滴淚,發瘋似的啄伐木工的腦袋,伐木工感到頭部劇烈的頭痛,後腦勺滾燙滾燙的,伐木工手中的斧頭剎那間掉在地上,伐木工臉通紅,他把啄木鳥拽下來,啄木鳥輕輕的一飛,逃出了伐木工寬大的手掌,衆鳥的哀鳴漸漸小了下來,呆若木雞地看着這場爭鬥,有的鳥嚇得逃跑了。啄木鳥站在伐木工的肩膀上,他悲壯的看着伐木工,看着被砍掉的同類的“家園”,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淚。

啄木鳥痛苦的想:這段木頭裏一定有蟲……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寫啄木鳥因憤怒啄伐木工的腦袋,其實是啄木鳥的心聲,人類的腦袋裝了太多的壞念頭,不然又怎麼會想到去砍樹呢?啄木鳥說的蟲,就是旁敲側擊的啓示人們不能隨意砍伐樹木了。人類的生活雖然日益富強起來,卻要砍伐樹木來滿足人類的需求,讓鳥兒失去家園。

如果,人類不隨意砍伐樹木,破壞鳥兒的家,那又怎麼會有這樣一個故事來啓示我們呢?我們離不開樹木,我們要保護鳥兒的家園!

2鳥兒的啓示

我有一本書,它叫《生命的顏色》,我對它愛不釋手。這是一套關於自然與科學、民俗與風物等故事的系列叢書。裏面摘錄了很多中外著名科學家、名人撰寫的文章。其中的一篇文章《觀鳥與關鳥》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觀鳥是西方國家十分盛行的一項戶外活動。在愛鳥的國度,人們熱衷觀鳥,鳥兒不必對人們敬而遠之。記得在澳洲旅遊時,我最愛的活動是在公園和廣場喂鳥兒。我拿出很多零食,撕成很小的碎塊兒投喂,不一會兒,我的周邊就圍滿了小鳥,食兒一落地,“嗖”一聲就被搶走了。當地還有一種“垃圾鳥”最膽大包天,追着我討要手中的食物,嚇得我抱頭鼠竄。一幅人與自然多麼和諧的畫面啊!

可是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你能隨處見到這麼多鳥嗎?你能近距離接觸它們嗎?恐怕我們見得最多的是囚禁在籠中的鳥吧!週末我最愛和媽媽逛花鳥市場,經常看到成堆的籠子裏關着很多小鳥,有的一見人走近就驚恐萬狀,到處亂飛;有的傻呆呆地一動不動,似乎在哀嘆自己的悲慘命運……我曾經很想買回一隻鳥餵養,但媽媽問我:“你整天被關在屋裏感覺好嗎?”當時我還忿忿不平:“有人餵養多舒服!”可是自從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下定決心不養鳥了,改設一個招鳥臺來喂鳥,讓鳥兒在我們的城市能自由地飛來飛去,讓我們也能親耳聆聽鳥兒的'歡鳴,讓鳥兒也能感受到我們的溫暖和關愛,還自然以平衡,還社會以和諧。

如果您愛鳥,請觀鳥,切勿關鳥!如果您愛鳥,請讓它們重歸大自然,擁有自己生命的尊嚴和自由!

3翠鳥的啓示

古時有本叫《交趾異物志》的書記載着一種翠鳥,起初總是把巢壘在高處以躲避禍患,等到孵出小鳥時,因爲愛惜它們,怕小鳥掉下去,就把巢築得低一點;小鳥長出羽毛後,翠鳥更疼愛它們,又把巢往下挪,結果路人很輕易地把它們捉去了。

我常因此想起我們人類,想起許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類似於翠鳥的故事:有一個女孩,天資聰穎,深得父母寵愛,及至考上大學獨居在外時,她竟然連被子都不會疊!頭不會梳,衣服懶得洗,睡覺嫌牀硬,吃飯怨菜淡,最後只得退學了;有個小夥子,遭遇下崗,掙錢無門,整日悶在家裏愁苦怨恨,恍若天塌地陷一般,重活兒幹不了,擺攤怕丟人,最後自殺了。

愛惜自己的骨肉,是一切動物的本能,關鍵是如何去疼愛,去培植。呀呀學步的孩子撲通一下絆倒了,有的人疾步上前扶起,有的人卻“冷眼旁觀”,任之嗷嗷哭叫,孤立無援時自己爬起來。前者縱容孩子的嬌慣心理,後者鍛鍊孩子的自立意識,當然,鍛鍊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便是大人的心如針扎般地被孩子的眼淚刺疼。

這種暫時的疼是可貴的,值得的,如同冬日的梅花,歷盡嚴霜酷寒,只是爲了有朝一日更燦爛地展現、綻放。美國和加拿大有十七個城市每年都要定期舉行一次“鐵孩子運動會”,參加的對象是十四、五歲的少兒,父母爭先爲自己的孩子報名,進行長距離游泳、驅車越野;日本的中學普遍設有一門課程,即在嚴冬時節組織學生穿着短衫短褲於戶外長跑,旨在鍛鍊孩子們“鋼鐵般的意志”。更有甚者,不少的父母故意在冬天將嬰兒的牀鋪移置到陽臺上,增強他們抵禦寒冷的能力。

4烏鴉給我的啓示

烏鴉並不向人們說那樣壞,它還有一種天生的特性,那就是:老烏鴉哺育小烏鴉60天,等小烏鴉羽毛豐滿、可以自由飛翔時,再由小烏鴉贍養老烏鴉60天,這種天生的特性叫做反哺。沒想到,烏鴉並不都向人們說得那樣壞,反而比人們說得好上千萬倍。

現在,我一與原想不如自己的烏鴉相比,反而覺得自己不如那個黑漆漆、叫聲不堪入耳的烏鴉了。如果你問我爲什麼這樣想,因爲:有一次,爸爸買了一籠小籠包,擱在飯桌上,我見了,口水不住地向下流,看這是那麼誘人、那麼好吃呀!我很想一口氣都給它吃完,可是,我又一想:爸爸媽媽還沒吃呢!但是,吻着那誘人的香味,我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我抓起一個小籠包津津有味兒地吃起來,邊吃邊想:不過不過,我只不過嘗一個罷了。可是,當我吃完一個後,舔着嘴脣,回味着小籠包得香味,還想再吃第二個小籠包,於是,我又抓起下一個小籠包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就這樣,一籠小籠包一會兒便被我吃的一乾二淨。一會兒,爸爸出來了,他看了看桌子上空空如也的帶子和站在旁邊的我,好像頓時明白了什麼,便“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要孝順父母,可是我卻有些不服氣,心想:不就是幾個小小的小籠包嘛!有什麼了不起!現在,我明白了:人要孝順長輩,還要回報父母。

當我知道烏鴉反哺以後,我有些後悔了,後悔這次的所作所爲,還後悔自己原來對烏鴉的認識。

從此以後,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要知恩圖報,回報父母對自己的哺育;二是,看一種事物,不能只看其外表而不看其本質,人的外表並不能代表一切,外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事物的本質。